
01
自己加的戲,
跪著也要演下去。
02

前幾天,
西安財經大學研究生院一條通報,
掀起軒然大波。
考研復試結果公布后,
某考生攜家人氣勢洶洶來學校鬧。
他們堅稱自己考出了高分,
卻未被錄取,
認定其中一定存在黑幕。
于是,校方即刻展開調查,
結果真相令人瞠目結舌:
原來該考生的高分,
是虛構出來騙家長的,
實際上連國家線都未過……
很明顯,
這個考生分數“編”高了,
不鬧一下收不了場,
所以只能把鍋甩給學校,
帶著家長一起去“討公道”。
但謊報的分數,
哪里來的“公道”?
最后不僅全家一起丟人,
他兩年內還不得報考該校研究生,
還因涉嫌偽造成績,
被移交給了公安機關。
這屬于是,
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他為什么要撒這種慌?
我們無法知曉準確緣由,
但每年考研成績公布時,
網上都會出現許多
改成績的“灰色服務”。
花錢買這些服務的學生并不少,
目的都是為了應付父母。
有些考生,
一直裝著很努力備考,
但其實根本沒認真復習,
他們就會買一個
稍稍低線的分數,
既能證明自己努力了,
以此安慰家長。
還有一類學生,
是被家長逼著考研。
他們不堪重負,
只能出此下策,
通過虛假分數換取耳根清凈。
有網友猜測,
這位考生是不是早已身心俱疲,
不想再被考研的壓力束縛,
卻又無力說服父母
只能以這種近乎“自毀”的方式
為考研之路畫上句號?
但無論背后原因究竟為何,
整件事都令顯得荒誕且諷刺。
他偽造了高分成績,
欺騙得了家長,
卻偽造不了自己的人生。
一次錯誤的決定,
讓自己的人生背上污點。
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
更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03

其實,類似的事件并不少見,
還記得前幾年轟動全國的
河南高考答題卡掉包案嗎?
2018年,
河南4名高考考生家長,
因為孩子實際分數和估分相差巨大,
于是實名舉報高考答題卡被掉包。
當時輿論施加壓力倒逼調查,
勢必要為這幾個孩子討回公道。
可是結局是什么?
洛陽的楊同學,
眼看鬧大了中途放棄了申訴。
信陽的李同學
他的媽媽陪他去維權、大鬧,
結果查了答題卡原件,
字跡確認無誤,
是孩子害怕低分被家長罵所以說謊。

還有一位余同學,
和家人看了答題卡原件,
仍堅稱被掉包了。
但經過筆跡專家鑒定,
她的筆跡和答題卡一致,

她還堅稱:
答題卡上考號被涂抹了,
所以一定是有人故意損壞,
不讓錄入她的試卷成績。
可她不知道的是,
答題卡錄入,
是靠掃描條形碼,
就算改了所有的數字也沒影響......

再查看她平時的成績,
非常不穩(wěn)定,
數學一會126,一會68,
一會又只能考5分。

所以真相是,
平時造假造多了,
擔心自己真實水平曝光,
就想要通過破壞考號,
讓自己的成績無效。
而得知真相的媽媽最終
只得尷尬的說了一句:
“我也不知道咋弄了”結束鬧劇。
而這其中,
鬧的最兇的蘇小妹,
平時能考600分左右,
高考估分在627分以上。
但高考考了335分,
他的父親覺得不可思議,
去問女兒時她也一口咬定:
不可能!
堅稱答題卡被別人替換了。
于是她的檢察官父親,
賭上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實名舉報。
可是最后經過字跡調查和監(jiān)控,
確認答題卡并沒有經過掉包,
她女兒的水平,
就是300多分的水平。

后來她的同學爆料,
這場鬧劇背后真正原因是:
她故意在高考中寫錯、亂寫,
但又擔心被罵,
只能不停撒謊,
結果沒想到父親鬧大了,
調查到了最后,
最尷尬的就是她檢察官父親。
其實類似事件看多了,
就會讓人唏噓,
這樣的情況多半是:
孩子說謊把家長當槍使,
而家長沖在前面像個瘋子。
很多人都覺得:
這群家長太可憐,
被自己的孩子欺騙。
可我覺得,
他們的教育更可悲。
試想一下,
若不是家長太看重成績,
若不是對自己孩子真實水平
一無所知,
怎么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04
今天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因為現在許多家長,
正在走入相似的誤區(qū)。
我孩子的班級群里,
就有這樣的家長。
清明假期時,
發(fā)來孩子一大早背單詞的視頻,
配文:
"寶貝說要給同學們做榜樣";
孩子得了某個獎項,
也迫不及待地發(fā)到群里,
字里行間是:
"不小心又拿了第一"的凡爾賽;
而一旦學校哪里沒有做好,
他們會立刻化身斗士,
在家長群里大鬧特鬧,
抱怨老師對孩子不夠關注
指責學校管理,
咒罵同學、家長,
開始甩鍋推責,
找所有人麻煩,
唯獨不找自己的問題。
他們永遠帶著濾鏡看孩子,
永遠對孩子有超出能力高期待。
但這樣長期處于
優(yōu)秀表演壓力下的孩子,
也更容易形成表現型人格,
當他們發(fā)現
撒謊能換來父母的笑臉和夸贊,
就會用更多的謊言去交換。
05

我有一位老師朋友,
班上就有一個學生。
他每次能考多少,
取決于能抄到多少。
考得好了,
就把試卷帶給父母看,
考得不好了,
就篡改成績騙家長,
或者直接假冒家長簽名,
在家長面前表演一個“優(yōu)秀孩子”。
結果到了中考,
他抄不到了,
成績比平時低了一百多分。
得知分數后,
家長完全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畢竟此前,
他們在親朋好友面前,
總是炫耀孩子既聽話又優(yōu)秀。
家長為了維護面子,
一口咬定是有黑幕,
甚至是鬧到了學校,
學校老師說了很多好話,
可家長根本聽不進去,
最后鬧到了教育局,
教育局只得將他的試卷調出來,
而家長看到試卷那一刻瞬間沉默了。
筆跡確實是本人,
可大片大片的空白,
僅有的作答也是錯誤百出,
這才是孩子的真實水平,
只是他之前一直都被騙了。
類似的情況很常見,
很多家長,
或因忙于生計,
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
或因不懂教育,
盲目相信孩子的一面之詞,
根本不知道孩子真實水平幾斤幾兩。
而這群家長,
又熱衷于到處炫耀孩子,
所以一旦出了問題,
他們只會向外找原因,
幻想有黑幕、
覺得有人針對孩子。
這時如果有人告訴他,
你的孩子并不優(yōu)秀,
甚至還謊話連篇,
家長往往只會惱羞成怒,
因為比起殘酷的真相,
他們更愿意沉浸在
自欺欺人的美夢中。
畢竟接受自己孩子不行,
比接受自己不行更難、更痛苦。
06
之前還看過一起案件:
浙江的胡某在父母眼中,
就是無可挑剔的乖孩子。
當初中考失利后,
父母沒有反思孩子身上的問題,
而是歸咎于國內教育體系不行,
果斷將他送進中美合作班,
隨后又送他去美國留學。
2017年胡某告訴父母,
自己成績優(yōu)秀,
被耶魯、哈佛等多所名校錄取。
一家人商議后最終選擇,
讓孩子去賓夕法尼亞大學讀金融。

得知孩子被這樣的名校錄取,
胡某的父母逢人便炫耀。
2018年,胡某告訴父母,
學校推出了一種
內部高收益保本投資理財項目。
他們絲毫沒有懷疑,
拿出30萬給他理財。
不久之后,
胡某告知父母,
30萬本金已成功賺了120萬,
這下他的爸媽更驕傲了。
自己兒子成績又好又會賺錢,
為了慶祝這一“輝煌成就”,
他們大擺宴席,
邀請親朋好友
共同見證孩子的“成功”,
在他們的鼓動下,
還拉來了一種親朋好友,
湊了1.6個億交給兒子理財。
然而,
等真相揭開所有人都驚了。
所謂的畢業(yè)證書、獲獎證書、
8000萬美元的資金證明。
全是胡某偽造的,
就連沃頓商學院投資項目,
也是子虛烏有。
胡某連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英文
都講不清楚。
拿到這筆巨款后,
他便用來租豪車、買奢侈品、賭博,
最終,
胡某因詐騙罪被依法逮捕。
即便在鐵證如山的情況下,
胡某的父母仍不愿接受現實:
他的孩子明明很聽話,
怎么可能是個騙子?
但實際上,
胡某正是利用了父母
對自己的濾鏡和高期待,
讓自己的詭計得逞。
他們太了解父母想要什么了,
為了迎合父母對“優(yōu)秀孩子”的想象,
他們往往會學會投其所好,
偽裝努力、勤奮、聽話,
編造各種謊言來欺騙父母。
而父母在這場騙局中,
是真的分辨不出嗎?
還是選擇性失明,
為了維持心中那份虛榮?
其實雙方
早在這種微妙關系中達成默契:
一個愿騙、一個愿信。
07
其實這些欺騙行為背后,
最本質的原因是,
家長接受不了
一個平庸的、不完美的孩子,
要經歷多少悲劇,
這些父母才能想明白:
這世上,
拔尖、領先、數一數二的,
永遠都是零星幾個,
大多數孩子,
都是平凡、普通的。
真正好的教育,
是要允許孩子“不完美”,
而不是要逼孩子“裝完美”。
當我們不再執(zhí)著于
讓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而是學會欣賞孩子的獨一無二,
接納孩子的缺點。
當我們不再把教育
變成一場需要觀眾的表演,
而是回歸到
日復一日的陪伴與引導,
或許才能看見孩子身上,
那些藏在平凡日常中的閃光點,
看見那些在不完美中
依然溫柔、勇敢、善良的品格。
父母的課題,
是學會無條件地愛孩子。
真正成功的教育,
是孩子敢在你面前
卸下所有偽裝,
依然相信自己值得被愛。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