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春季本該是資金活躍、市場回暖的時節(jié),全球股市卻籠罩在濃重的陰云之下。進入2025年4月,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市場掀起一輪劇烈動蕩。從華爾街科技龍頭到中國A股藍籌,跌勢如潮。據統(tǒng)計,美股光是在近兩個交易日內就蒸發(fā)高達5.4萬億美元。

面對這場全球范圍的資產風暴,投資者再一次陷入關于信心、避險與周期的拷問:是什么引發(fā)了本輪股市劇震?為何中國股市也難獨善其身?在避險情緒持續(xù)升溫的當下,資本又該何去何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源:齊魯晚報

特朗普關稅政策升級引焦慮

多家科技巨頭股價重挫

本輪股市震蕩,導火索是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于4月2日宣布對幾乎所有進口商品加征最高達50%的關稅,并在言辭上加大對中國、墨西哥與歐洲的貿易施壓。這一激進政策直接打擊了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復蘇的預期,引發(fā)避險潮蔓延。

首先受到沖擊的是美國本土科技巨頭。蘋果公司(Apple Inc.)在宣布其2025財年第一季度營收增長4%后,疊加關稅對其亞洲供應鏈構成潛在成本壓力,股價在4月2日下跌約6%,隨后在4月4日再度下跌約9%,創(chuàng)下五年來最大單日跌幅,市值蒸發(fā)約4435億美元;特斯拉(Tesla)因中國與歐洲市場銷量預警,兩日內大跌16%;而英偉達(NVIDIA)作為AI產業(yè)鏈龍頭,面對資本高估值回調與供應鏈不確定性,在一周內跌幅超過14%。此外,包括亞馬遜、微軟、谷歌等科技權重股也集體下挫,納斯達克指數在短短數個交易日內回吐年內漲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源:New York Post

金融板塊亦未能幸免。摩根士丹利、富國銀行等頭部銀行遭遇信貸收縮壓力,加之市場對高利率周期的持續(xù)擔憂,股價承壓下滑。特朗普媒體與技術集團(DJT)股價更是在短短一周內從高點下跌超50%,市場信心一度近乎崩潰。

全球聯(lián)動的金融結構讓A股也無法獨善其身

此次源自美國的股市動蕩并未止步于華爾街,而是通過高度聯(lián)動的資本市場機制迅速傳導至中國。這并非偶然,而是全球金融體系高度聯(lián)動性下的必然結果。滬深兩市在4月上旬的連續(xù)下挫、北向資金連續(xù)多日凈流出,深證成指跌幅超6%,創(chuàng)業(yè)板指數更是在一周內失守1800點關口,創(chuàng)年內新低。正是這一“共振效應”的直接體現。乍看之下,中國并非此次關稅政策的唯一對象,但為何A股市場仍遭重創(chuàng)?

從邏輯上看,中國股市下跌有其深層次結構原因:

首先是外部傳導。隨著全球資金避險情緒上升,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迅速撤出,A股北向資金連續(xù)多日凈流出。美國一旦釋放加征關稅的信號,避險資金自然從“新興市場資產”撤出回流美國或轉向黃金、美元等傳統(tǒng)資產,北向資金即成為最直接的“情緒風向標”。

其次是預期層面的壓力。中國仍是全球制造鏈條中最關鍵的一環(huán),而美方再度揮舞關稅大棒,首當其沖的正是外向型產業(yè)。尤其是電子元器件、汽車零部件、機械設備等中高端制造企業(yè),其對北美市場依存度高,一旦征稅成本上升,利潤空間將被大幅壓縮。投資者擔心中國出口企業(yè)利潤將受到嚴重侵蝕,同時也擔憂美中關系再度緊張可能對人民幣匯率、外資信心造成連鎖反應。

最后,國內經濟數據未能形成支撐。3月PMI數據回落至榮枯線下方,房地產市場仍未明顯企穩(wěn),在“內需復蘇不及預期”的共識下,市場情緒進一步轉弱,增量資金缺失,導致A股持續(xù)探底。盡管政策層面釋放流動性,央行降準降息等穩(wěn)增長舉措已陸續(xù)落地,但市場參與者仍缺乏足夠信心。增量資金難以入場,存量資金選擇防守,這種“雙冷”局面加劇了市場的弱勢格局。

A股市場受外圍影響而震蕩下行,并不僅僅是“跟跌”,更是一種全球宏觀預期重構下的被動適應。要想真正走出獨立行情,除了等待外部環(huán)境緩和,更需內在動能的實質性修復與投資信心的重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源:搜狐網

避險潮中的資本選擇

面對動蕩的市場,投資者不會坐以待斃。事實上,在每一輪劇烈波動中,資金都會迅速尋求新的“避風港”。

首先,黃金再次成為市場寵兒。截至3月底,現貨黃金價格突破每盎司3128美元,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盡管4月初價格出現技術性回調至3030美元左右,但整體仍處于強勢震蕩區(qū)間。作為傳統(tǒng)避險資產,黃金在美聯(lián)儲利率政策尚不明朗、市場流動性分層加劇的背景下,被全球投資者重新配置入組合。

其次,美國長期國債成為流動性避險的另一個重要方向。10年期美債收益率自3月高點小幅下行,顯示出在高利率周期未完結的背景下,市場更愿意通過國債鎖定中長期確定性回報,規(guī)避風險資產的波動。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更多轉向低風險的貨幣基金、短期理財或選擇“持幣觀望”成為主流策略。部分高凈值人群則開始增配海外配置、家族信托、REITs等抗風險能力強的多元化工具。

無論何種選擇,在當下的市場環(huán)境中,“防守為主、進攻為輔”或許才是最理性的應對策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源:百家號

全球市場的劇烈波動,其實是投資者與現實對話的鏡像。短期恐慌、政策博弈、經濟預期的反復糾纏,都是市場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對于投資者而言,真正重要的從來不是預測市場下一分鐘的漲跌,而是找到適合的節(jié)奏與邏輯。正如巴菲特所說:“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的前提,是你對風險有足夠的理解與承受。

資料來源:財聯(lián)社、搜狐網、騰訊新聞百度百家號、AP News、The Economic Times

? END ?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