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張作霖長子張學良的承受半世罵名不同的是,同為東北王之子的張學思將軍,卻是因“革命志士”、“抗日英雄”等美名而名揚天下。
在張作霖的八個兒子中,張學思排名第四,為四夫人許氏所生。
除張學良和張學思外,張作霖其他六子分別是:原配夫人之子張學銘,四夫人許氏之子張學曾,五夫人壽氏生張學森、張學浚、張學英、張學銓。
頗為耐人尋味的是,張家八個兒子,成就最大者為許氏所生兩子;其次為原配夫人趙氏所生兩子,而五夫人壽氏所生四子竟無一人成才。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張作霖八個兒子,最終是因著三位母親所執(zhí)行的三種不同教育理念,而成長成了三種不同的人。
張作霖的六個夫人里,最受寵信的當屬五夫人壽氏。老張不在的時候,家中一切大小事務,均由壽懿掌管。管的事情多了,對子女的教育就難免疏忽。
張作霖死的時候,壽懿的四個兒子里,最大的兒子張學森才八歲,早年喪父、中年喪夫,人生四大悲劇占其二,壽懿的苦悶可見一斑。

?
九一八事變之后,張家的房產被日軍霸占、財物被日軍搶光,壽懿攜四子逃往天津時,只帶了極少盤纏,而且很快就被花光,在這種情況下,這位母親做的竟然是投靠親戚,靠親戚接濟度日。
關鍵時刻靠別人,這就是壽夫人對子女的“身教”,其四子所受的影響可想而知。
沒有張作霖后的壽夫人,整日因沒錢而愁苦不已,在這種情況她自然很少管顧子女的成長,壽夫人顯然沒想過:教育好子女,她的人生才有再次翻盤的可能。
忽略子女教育的結果是:孩子們粗放式生長,虎父之子最終成了普通物種。
五夫人壽氏的四子中,張學銓最終勉強做了個圖書管理員,而張學浚移居澳門后,則因能力不行而頻繁處于找工作、換工作中。
每換一次工作,他幾乎都會被人問道:“你不是東北王張作霖的兒子嗎?怎么還要找工作呀!”每每聽到這種話,張學浚真真是苦不堪言。
壽氏的其他兒子也均一世碌碌無為,他們在歷史上僅僅只是留下了一個烙印而已,而這烙印,還純粹是靠“拼爹”。
?
有張作霖如此厲害基因打底的這四兄弟,卻最終無一例外地都成了碌碌無為之輩,這背后不用說,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母親壽氏影響。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夫人許氏。
許氏原名許澍旸,她出身貧寒,幼年時她與母親曾一度靠給人家縫補漿洗衣服維持生活。許氏的母親常教育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嫁給張作霖以后,她想起教給她的這句話后請求丈夫供她上學。
隨后,許澍旸入奉天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讀書??刹痪煤?,因為張作霖夫人與普通女學生一道上“洋學堂”實在不像話,張作霖便強行勒令夫人停止學業(yè)了。
但這以后,許氏并未停止學習,只要有時間,她便經常抽空和孩子么一起聽私塾先生講書。
長期的堅持學習啟發(fā)了許氏的心智,這自然也為她以后教育子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許氏對兩個兒子管教嚴厲,她除了教育他們要愛國之外,還經常教育他們不能沾染任何紈绔子弟的習氣。
有一次,張學思管母親要錢,一開口就是200塊大洋!這筆錢在大帥府,不過九牛一毛,可在常人眼里卻是一大筆錢,許澍旸問清來由后,竟狠狠抽了張學思一巴掌并對他說:
“別人我管不了,你倆不要忘了你姥爺家的苦(因窮沒錢買藥病死),千萬不要沾染上紈绔之風,叫人看不起!你們兄弟倆長大之后,誰要是敢去吃喝嫖賭,我就不活了,去自盡!你們最好是有志氣,將來靠自己去創(chuàng)業(yè),不要靠張家的勢力去吃飯?!?br/>許澍旸這樣的教育理念下,兩個親生兒子長大后,都成了價值觀超正的孩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