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陶鑄前往廣東工作,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代理書記、華南軍區(qū)第二政委,此后的15年里,陶鑄長期在廣東擔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書記等領(lǐng)導(dǎo)職務(wù),為這片南粵大地的發(fā)展建設(sh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對于陶鑄主政廣東的這段歷史,他的女兒陶斯亮給出了這樣的評價:“我覺得父親在廣東15年的工作應(yīng)該是三七開——七分功,三分過?!苯裉斓鄹缇蛠砹牧奶砧T主政廣東時期的“過”,他的過主要有三點:
第一“過”是在土改問題上。新中國成立后,廣東的土改開展比較遲,這是因為廣東的華僑眾多,所以地主的家庭財產(chǎn)不光是靠剝削農(nóng)民得來的,海外華僑匯來的錢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許多華僑在戰(zhàn)爭年代就傾資支持革命,廣東長期的革命斗爭,尤其是抗日戰(zhàn)爭,都得到華僑的大力支持,他們是我黨統(tǒng)戰(zhàn)的對象。所以如何劃分地主、富農(nóng)的成份,是一件很復(fù)雜的事。
葉劍英、方方、古大存、馮白駒等廣東省的領(lǐng)導(dǎo)在解放初開展土改時,在把握政策上十分謹慎,認真區(qū)分辨別,對惡霸地主的掌握也特別嚴格,導(dǎo)致廣東土改的速度達不到中央的要求。
但當時朝鮮戰(zhàn)爭已經(jīng)爆發(fā),蔣介石又一直想反攻大陸,形勢真有些時不我待。毛澤東認為葉劍英等人的做法過于謹小慎微了,他就派了在廣西以速度快和手段果斷著稱的陶鑄來加強廣東的領(lǐng)導(dǎo),并任命陶鑄為華南分局第四書記,協(xié)助葉劍英主持華南工作。

陶鑄到達廣東后,首先整頓了土改隊伍,一大批對地主不夠狠,或較為公正,或被認為歷史有問題的土改干部受到迫害或處分, 還有些人被開除公職。在陶鑄的領(lǐng)導(dǎo)下,廣東土改開始盛行一些“左”的做法,這使本來就已十分緊張的土改氣氛進一步加劇。
新一輪土改從1952年春夏開始,激烈的運動和斗爭,幾個月時間就造成了更大范圍的傷害。 大批過去多少受到保護的華僑被打成地主、 富農(nóng), 許多人被剝奪了財產(chǎn),造成大量逃亡和自殺現(xiàn)象。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廣東省的領(lǐng)導(dǎo)落實平反政策,才重新把當年沒收了的華僑的房屋退回給華僑。
陶鑄的第二“過”是在“反地方主義”問題上。陶鑄來到廣東工作后,中央還從各地補派了1000名土改干部指導(dǎo)廣東土改,陶鑄認為廣東本地的干部在此前的土改工作中很不得力,便把各地、市、縣的第一把手通通換上南下大軍,在使用干部等方面也注重“大軍”,而忽視了地方干部。

1954年4月,葉劍英調(diào)離廣東后,方方被打成了“地方主義”分子,受到了嚴厲的處分,最后也被調(diào)離廣東。受“地方主義”株連的還有一大批省、地、市、縣干部,這些人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才逐漸予以平反昭雪。
1956年,海南區(qū)一些干部不滿陶鑄打擊本地干部,便向黨中央和毛澤東寫信反映情況,陶鑄對此接受不了,開展了第二次反“地方主義”,馮白駒和古大存都受到了打擊,不僅被撤銷職務(wù),還違心地承受了“錯誤”。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馮白駒和古大存才得到平反。
陶鑄的第三“過”是搞“浮夸風(fēng)”。1958年的“大躍進”開始后,各地爭放糧食高產(chǎn)“衛(wèi)星”,一時“捷報”頻傳。陶鑄的頭腦也有些發(fā)熱,這年秋天,他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召開的一次全省干部大會上,提出了“放開肚皮吃三頓干飯,不要錢”的口號。

不久以后,廣東省召開了表揚先進的“群英大會”,會議要求各個縣上報糧食產(chǎn)量,凡是達到畝產(chǎn)千斤水平的縣,就獎勵拖拉機、載重汽車和獎狀、錦旗。
當時來開會的各縣代表都由縣長帶隊,東莞縣的縣長了解了會議精神后,給縣委書記打電話,問他要不要報“千斤縣”,縣委書記說:“雖然咱們沒達到‘千斤縣’的水平,但先把拖拉機、載重汽車拿回來再說。”最終縣長把東莞縣報成了“千斤縣”,他拿到獎狀和錦旗后,不敢明目張膽地拿回東莞,而是塞到了挎包里,回去后悄悄地送到了縣委書記的辦公室。
令人慶幸的是,陶鑄很快意識到了搞“浮夸風(fēng)”的錯誤,他采取有效措施,帶領(lǐng)全省各級干部群眾艱苦奮斗,終于渡過了難關(guān),大部分廣東人民也都諒解了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