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抗衰” 理念風靡的當下,人們對皮膚護理的重視程度直線攀升。

然而,當大家每天只顧著精心呵護面部肌膚時,頸部往往被忽視了,成為護膚“盲區(qū)”。

久而久之,臉部和頸部的反差越來越明顯,看臉蛋是青春正當時,瞧脖子卻仿佛瞬間老了十歲......屏幕前的你有沒有這樣的困擾呢?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抗衰路上的難題——頸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源pexels)

頸紋是如何產(chǎn)生的?

皮膚老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含水分降低和膠原蛋白減少。就像我們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一樣,頸部皮膚也會逐漸失去彈性,出現(xiàn)松弛下垂,形成皺紋。

光老化

紫外線是肌膚衰老的頭號元兇,占皮膚老化因素的80%。

很多人只記得給臉部防曬,卻忽略了頸部同樣需要防護,長期紫外線照射會導致真皮彈力纖維顯著受損,加速頸紋形成。

脂肪堆積

肥胖也會導致頸紋加深。如果把頸紋做一個切面(如下圖),會發(fā)現(xiàn)頸紋中間,也就是凹陷這個區(qū)域是沒有太多脂肪組織,但兩側凸起來的地方的皮下脂肪組織它會相對比較多一些。

所以如果長胖一點的話,兩側脂肪組織就會增多,那中間這個凹陷它就顯得會更明顯一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源網(wǎng)絡)

就像給脖子套上了層層游泳圈,讓紋路變得更加明顯,形成了肉眼明顯可見的“肥胖頸紋”。

小貼士:如果是肥胖導致的頸紋加深,建議大家多多鍛煉身體,配合健康的飲食習慣,適當減重,達到減緩頸紋形成的效果。

不良姿勢

我們的頸闊肌,包括它表面的一些筋膜組織,和皮膚之間實際上是有一層很致密的纖維結締組織束的。

頸闊肌活動的時候(如低頭看手機、用肩膀夾著打電話、看電腦脖子前傾等),不斷收縮或牽拉,會帶著皮膚一起活動,反復折疊,形成了靜態(tài)性的紋路,這是頸紋形成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遺傳因素

部分人群天生就有較深的頸紋,這與遺傳因素有關。

頸紋的兩種類型

頸紋主要分為橫向的頸橫紋和縱向的頸闊肌紋兩種類型,通常頸橫紋會率先出現(xiàn),是頸部衰老首要的臨床表現(xiàn)。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源文獻4)

有學者總結了一套頸橫紋的分級標準(0-4級),大家可以作為參考,對照看看自己的頸紋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何種程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源文獻2)

頸紋的治療方案

根據(jù)以上的分級標準,如果你處于0-1級,那么平時護膚多多注意脖子的保濕和防曬。盡量避免長時間低頭看手機或電腦,定期做一些頸部伸展運動,幫助頸部肌肉放松即可。

但如果你的頸紋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2級以上,想要改善可能需要考慮醫(yī)美手段了。

●注射治療

通常采取注射肉毒素,它可阻斷神經(jīng)肌肉接頭處乙酰膽堿的釋放,減輕頸闊肌的收縮,使頸闊肌放松,從而減緩及抑制頸紋的形成。

但對于已經(jīng)形成的靜態(tài)性的紋路,效果可能不太理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填充治療

填充注射的材料有很多種,除了中小分子量的玻尿酸,還有膠原蛋白納米脂肪膠、再生材料等可以選擇。

填充治療耗時短、見效快、副作用小。但填充材料會隨時間會慢慢降解,頸紋就又回來了,需定期填充

●聯(lián)合治療

針對那些特別深、比較寬,且單純填充效果不好的頸紋,可以通過剝離+填充聯(lián)合治療。

建議先鈍針或者針刀剝離,剝離完以后聯(lián)合填充治療,這樣的話,效果會更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后提醒大家,其實頸部護理并不復雜,下次護理皮膚時,可別“獨寵”小臉蛋了,頸部也一定要照顧到哦~

〔參考文獻〕

[1] 段亞瓊,李雪莉. 注射填充術在頸部年輕化的臨床應用進展[J]. 醫(yī)藥論壇雜志,2022,43(03):109-113.

[2] Jones D, Carruthers A.Hardas B,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Photonumeric Scale for Evaluation of Transverse Neck Lines. Dermatol Surg. 2016;42 Suppl1(Suppl1):S235–S242.

[3] 林子哲,謝光輝.頸部年輕化非手術治療現(xiàn)狀與進展[J].中國激光醫(yī)學雜志, 2021.DOI:10.13480/j.issn1003-9430.2021.0171.

[4]莫海雁綜述,周翔審校.頸部年輕化的治療方法[J].中國美容醫(yī)學, 2021, 30(5):3.

[5]楊昱彥,肖麗玲,limeng.頸紋的相關研究及治療展望、《中華肥胖與代謝病電子雜志》

〔免責聲明〕

本文數(shù)據(jù)更新于2025年04月08日

由「皮膚科楊希川教授」原創(chuàng),旨在為讀者科普

科普內(nèi)容不能代替醫(y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咨詢醫(yī)生
部分圖片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策劃團隊〕

策劃/編輯:麻辣燙 審核:李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