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本書以于振的個人成長為脈絡,講述了一個農村青年在時代洪流中逆襲的故事。

1962 年生于四川貧困山村的于振,因家庭貧困被迫輟學務農,卻在兄長支持下堅持讀書。

1980 年他參軍入伍,憑借吃苦耐勞的品格從新兵連脫穎而出,成為首長周云山的警衛(wèi)員。在首長夫婦的關懷下,他不僅提升了文化素養(yǎng),更在 1983 年中秋因一道家鄉(xiāng)菜獲得命運轉折……

1962年谷雨那天,我出生在大巴山南麓的于家坪。

接生婆剪斷臍帶時,父親正在后山砍竹子。

他扛著兩根青竹回來,竹葉上還沾著晨露,母親把我裹進破棉襖里說:"老四命硬,像這竹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于家坪的日子像磨盤一樣轉。

大姐15歲那年,用半斗苞谷換了件紅布衫,跟著貨郎走了。

二哥被過繼給鎮(zhèn)上鐵匠鋪的劉瘸子那天,我蹲在門檻上看他被人領走。

他回頭望了我一眼,手里還攥著我編的蟈蟈籠子。

后來聽說劉瘸子把祖?zhèn)鞯拇慊鹗炙噦鹘o了他,這成了我們兄弟間唯一的談資。

大哥17歲那年跟著運煤車跑了。

走前他塞給我五毛錢,"好好念書,別像我們睜眼瞎。"

我攥著那枚硬幣,在煤油燈下抄完了整本《新華字典》。

二姐總把紅薯粥里的米粒挑給我,她的棉襖補丁摞補丁,卻堅持每天天不亮就去割豬草。

直到多年后我才知道,她原本是全鄉(xiāng)最有希望考上高中的學生。

1978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時,我正在公社幫會計抄報表。

算盤珠子在指尖跳動,我突然想起大哥說的話。

那天晚上,我趴在曬谷場的石碾上做算術題,露水打濕了草稿紙。

父親蹲在田埂上抽旱煙:"讀書能當飯吃?"

1980年征兵告示貼在公社門口那天,表哥于建軍扯著我的袖子往外跑。

"當兵能吃飽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翻山越嶺走了二十里路,他在體檢時因為沙眼被刷下來,我卻因為能扛動200斤的麻袋留了下來。

新兵連的三個月像在油鍋里煎熬。

零下十度的早晨,我們穿著單衣在冰面上匍匐前進。

班長趙鐵柱是個山東漢子,總用大巴掌拍我的后背:"于振,你小子像條泥鰍!"

正是這句話,讓我在年終考核時被選進了警衛(wèi)連。

1981年春天,我第一次見到周云山首長。

那天他穿著洗得發(fā)白的軍裝,站在訓練場邊看我們格斗對抗。

當我用一記側踢掀翻比自己高一頭的戰(zhàn)友時,他轉頭對參謀長說:"這小個子有點意思。"

成為警衛(wèi)員的第一個月,我每天凌晨四點起床。

擦皮鞋時要對著鏡子檢查反光,泡龍井茶得掐著秒表算水溫。

周首長卻總說:"小于,別把自己繃得像根彈簧。"

他教我認《孫子兵法》里的生僻字,用紅藍鉛筆在地圖上畫行軍路線。

那年冬天,李紅芳阿姨給我織了件毛衣。

"山里風涼,別著涼了。"

她低頭穿針的樣子,讓我想起遠嫁他鄉(xiāng)的二姐。

周末我常去幫她修水管、換燈泡,有次她看著我磨出繭子的手掌嘆氣:"你這孩子,該找個媳婦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83年中秋前三天,李阿姨在廚房揉面團直嘆氣。

"老周念叨湖北的粉蒸肉半年了,我總做不出那個味兒。"

我連夜寫信給老家的表姐,三天后收到用棉絮裹著的豆瓣醬。

中秋那天,我和李阿姨在廚房忙活了三個鐘頭,蒸氣把玻璃窗都熏白了。

開飯時,周首長端著酒杯直搖頭:"這味兒,跟我老娘做的一模一樣。"

他夾起一塊粉蒸肉放進嘴里,嚼著嚼著突然放下筷子。

我看見他眼睛有點紅,趕緊低頭扒飯。

幾杯酒下肚以后,首長和我聊起了家常,他突然問了我一句,“小于,以后有什么打算?”

我很詫異,難道首長不喜歡我了嗎?

“我目前沒什么別的打算,感覺給您當警衛(wèi)員很開心。”

“人總要進步的嘛,尤其年輕人,要有上進心?!?/p>

我正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沒想到李阿姨的一句話不但幫我解了圍,還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