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達·莫里遜(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國南部的斯圖加特。在慕尼黑最早開辦的一家攝影學校學習,開始了攝影師的生涯。
赫達二十四歲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攝影雜志的廣告上發(fā)現(xiàn),中國北京的一家德國人開設的哈同照相館正在征召一名會講英、法、德語的女攝影師。她認為這個職位非己莫屬:她會這三種語言,她的施瓦布地區(qū)的出身——當?shù)厝嗽诘聡钥炭嗄蛣谥Q,而且她還是個女性——老板的盤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結(jié)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館果然相中了她。
那個時代的中國,對于一個德國年輕的單身女性來說,實在是個遙不可及的地方。但她還是只身離開德國前來中國。

赫達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過的歲月,就是帶著相機,騎著一輛自行車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勝古跡,拍攝下如今大多
已經(jīng)蕩然無存的舊日景物,留給后人嗟嘆其珍貴價值的照片。
從本期開始,陸續(xù)分享她拍攝的北京頤和園照片。
第一輯:
第二輯:
頤和園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前身為 “清漪園”,咸豐十年(1860)被英法聯(lián)軍焚燒破壞。光緒十一年(1885)開始修復,十四年(1888)改名為 “頤和園”。光緒二十六年又遭英法聯(lián)軍破壞,二十八年開始修復,二十九年竣工。

排云殿前的香爐。

頤和園排云殿的香爐、銅龍以及建筑外觀細節(jié)。
排云殿位于頤和園內(nèi)萬壽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是園內(nèi)最為壯觀的建筑群體。始建于清乾隆時期,1860 年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1886 年慈禧太后下令重建,改大報恩延壽寺下半部分為舉行慶壽典禮的排云殿建筑群,并將其作為自己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同時將名字改為排云殿。

轉(zhuǎn)輪藏的東側(cè)亭子。
在頤和園轉(zhuǎn)輪藏建筑群中,東側(cè)亭子與西側(cè)亭子相對,通過飛廊與正殿相連。

圍繞寶云閣的四座四方亭之一。
寶云閣位于北京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西側(cè),是一座精美的銅殿。在寶云閣所在的五方閣院落中,四角四面圍以殿宇連廊。

從轉(zhuǎn)輪藏的平臺上看到的東側(cè)亭子和昆明湖。
在頤和園中,轉(zhuǎn)輪藏建筑群坐北朝南,從其平臺向東看,能看到的東側(cè)亭子可能是轉(zhuǎn)輪藏建筑群東配亭;向南則可以俯瞰昆明湖。

頤和園中一座亭子上層的柱廊式門廊。似乎為寶云閣的四面連廊。

頤和園一處廊道。

頤和園中大理石露臺和長廊的建筑細節(jié)。

佛香閣。

佛香閣。

佛香閣。佛香閣是北京市頤和園的主體建筑,建筑在萬壽山前山高二十米的方形臺基上,閣高四十一米,八面三層四重檐。

轉(zhuǎn)輪藏建筑群,在頤和園萬壽山佛香閣東側(cè),為帝后禮佛誦經(jīng)之處,正殿為兩層樓閣,以轉(zhuǎn)輪藏為額。兩側(cè)各有雙層八角形配亭,亭內(nèi)各有一轉(zhuǎn)輪藏。

轉(zhuǎn)輪藏殿內(nèi),居中為佛壇,塑一佛二弟子立像。

從萬壽山眺望,可見寺廟建筑、牌樓、昆明湖及西堤的景色。

十七孔橋、南湖島和昆明湖。

帶有重檐亭的橋,背景是萬壽山的景色。
這是昆明湖西堤豳風橋,清漪園時代稱為桑苧橋,后為避咸豐皇帝奕詝的名諱改為豳風橋。橋亭作長方形,重檐四坡頂,是一座屋橋。橋身有三個橋洞,中間的橋洞為方形、兩邊為圓形。

頤和園中的石獅。

從長廊眺望玉泉山、山上寶塔及昆明湖的景色。

從萬壽山眺望昆明湖、西堤及寶塔高聳的玉泉山。

亭中藻井梁架,繪有花卉和云紋圖案。

頤和園建筑梁架,繪有山水風景、花卉及云朵圖案。

頤和園周邊山景。

從頤和園湖邊亭子看昆明湖。

昆明湖玉帶橋。




不同角度的玉帶橋。
玉帶橋是西堤六橋中唯一的拱圈結(jié)構(gòu)石橋,橋身、橋欄選用青石和漢白玉雕砌。橋高出水面十米有余,拱高而薄,形成流暢挺拔的曲線,橋身青白如玉,宛若一條玉帶,橋身與水面的倒影正好構(gòu)成一個正圓,既像湖面上托起的一輪明月,又似一條飄動的錦帶。赫達對這座橋情有獨鐘,拍了多張照片。

昆明湖玉帶橋。

昆明湖玉帶橋。建于清乾隆年間,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制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昆明湖長玉帶橋。

頤和園中的單拱石橋,半壁橋,位于后湖最西側(cè),橫跨后湖,連接萬壽山島和北如意門,一座叫“半壁橋”,一座叫“半壁新橋”。

半壁橋。

繡漪橋。

岸邊景致。

從昆明湖遠望西堤玉帶橋。

從昆明湖遠望西堤玉帶橋。

繡漪橋,昆明湖和長河的界橋,也是東堤連接西堤的起點。

頤和園一艘?guī)喌拇?/p>
隔著昆明湖,遠望玉帶橋,玉泉山,山上玉峰塔。

十七孔橋橋面。


昆明湖、十七孔橋,廓如亭。


昆明湖、十七孔橋,廓如亭,長橋、巨亭起伏有序。

昆明湖十七孔橋。

頤和園中石欄桿雕刻細部。

頤和園蘇州街的三孔石橋,

蘇州街的三孔石橋,體量宏大,孔拱高聳,橫立在蘇州河上,是頤和園第二大橋。

蘇州街的三孔石橋。

頤和園中一座單拱橋,橋與水中倒影正好形成一個圓環(huán),這是蘇州街的小石拱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