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有關(guān)“青少年抑郁”的話題熱度居高不下,連帶著不少家長也開始轉(zhuǎn)變了育兒理念:之前流行“挫折教育”,當下倡導(dǎo)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在“做好父母”和“做好自己”之間,想著把時間和精力讓渡給孩子,可以緩解一下養(yǎng)娃焦慮。

但時間長了,無限包容的弊端,也慢慢浮現(xiàn):

孩子在家有求必應(yīng),在外打不得、罵不得,一顆玻璃心遇到挫折,就會輕輕地碎掉;

家長付出了大量時間和金錢,走不出“哪吒情結(jié)”的孩子卻開啟自毀模式,躺平、擺爛……

所以有人問“為什么給了孩子所有愛,到頭來他們還要怪自己?”

刷到這樣一句話,突然被戳中了:

“(一個關(guān)于愛的)事實的真相是:與其說,愛是由那個被愛著的人所定義,不如說愛是由選擇去愛的那個人所定義?!?br/>

如此,父母越是強調(diào)無條件的愛,孩子越會變得不自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當無條件的愛,成為父母的“表演”

1.當無條件的愛,成為父母的“表演”

女兒妞妞剛上幼兒園那會兒,比較臭美。每次上學前光是糾結(jié)穿什么衣服和鞋子,就要浪費很長時間。

有一次,我急著要上班,便匆匆忙忙給她找了雙運動鞋穿上,準備送去幼兒園。

結(jié)果這孩子,站在門口拽都拽不動。我問她怎么了,她說看到同學穿的小馬靴很漂亮,自己的鞋不好看,嘟囔著也要穿小馬靴去上學。

可先前也沒給她買,我這一時半會兒哪變得出來,只好連騙帶哄:“先去上學,等放假了再買?!?/p>

結(jié)果這孩子聽到這,小嘴一癟,抱怨著說我眼里只有工作。最后,還是我給老師打了個電話,才把小家伙安撫著去了學校。

當時我就在想:從什么時候開始,女兒對于想要的東西,就一定要立馬得到的呢?

還是妞妞爸事后問了一句:“你現(xiàn)在有多少時間,是完全放在自己身上的?”

工作時想著孩子的在校表現(xiàn),在家時又擔心孩子挑食、玩手機……有意識地按照“無條件的愛”進行育兒實踐。但妞妞卻還嚷嚷著“不要這個”“不要那個”。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你把這種完全的愛,當成了對自己童年的補償。”妞妞爸如是告訴我。

的確,在原生家庭中,我永遠都是那個被忽略的孩子。不知道好的親子關(guān)系是怎樣,所以不免在養(yǎng)娃的過程中,會想要按自己渴望得到愛的方式,去愛孩子。

當這種愛,占據(jù)了孩子的空間,便成了一種滿分媽媽的“表演”。

就像一句話說的:“人不夠自知的時候,愛越多,就越是盲目。”

再親近的關(guān)系,也需要明確界限。當父母放下孩子的課題,家庭教育更能事半功倍。

2.養(yǎng)孩子,不是在養(yǎng)另一個自己

2.養(yǎng)孩子,不是在養(yǎng)另一個自己

心理學上,有個“無條件積極關(guān)注”的概念,即完全接納、不帶任何條件和評判,這是我們生命初期的最大需求。

無條件的愛,與此相似。但在不同的解讀當中,“無條件”被無限放大,“積極關(guān)注”卻被慢慢弱化。

最常見的一個誤區(qū)就是:把養(yǎng)孩子,等同于把自己重養(yǎng)一遍??墒聦嵣?,站在成人的角度,要求孩子,往往會適得其反。

有關(guān)這一點,在一則以“子女視角”講述的故事中,得到了驗證。

網(wǎng)友@嵐嵐說,自己的媽媽是個大學生,畢業(yè)后就事業(yè)、家庭兩手抓,活成了嵐嵐崇拜的模樣。

也是如此,在嵐嵐上中小學時,媽媽就要求她每次考試要在班級前三,不然就會挨批、被教育。

按理來說,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對此會有些抗拒。

但小米沒有,她見著父母在興趣班、課外學習方面,給自己花了很多錢,似乎也能理解父母那種“望女成鳳”的心情。

故事的拐點,發(fā)生在高中。

嵐嵐抑郁了,還被逼去上學,那是她第一次覺得父母好壞??珊髞硪虿⌒輰W了四年,她逐漸覺察到,父母的觀念有了很大的變化。

譬如,她主動提出想復(fù)讀,媽媽破天荒提出了反對意見:

“你既然不喜歡高中,你別回去了。好不容易心情好了,咱走單招去上個專科,有個畢業(yè)證就行。以后你還想上,你再繼續(xù)考,不想上了就去工作。不管怎么樣,你先離開這個你不喜歡的地方,去外面看看,一定會好起來的?!?/p>

媽媽的這句話,是在她去復(fù)查的路上說的,聽了讓人想哭。

也是在那一瞬間,她突然意識到:父母,只是以過來人的經(jīng)驗,想讓她擁有一個可以選擇的未來。

當父母過往的“唯成績論”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一句“你開心就好”,使得這場關(guān)于“愛”的表達才真正開始。

誠如一位媽媽的評論所言:

“你把人生看作一場游戲,父母要做的,只是給孩子演示一遍,這個游戲怎么玩,然后讓他自己去探索?!?br/>

教育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而不是讓孩子成為父母的影子。

3.能夠講條件的關(guān)系,才能保護好孩子

3.能夠講條件的關(guān)系,才能保護好孩子

電影《哪吒2》爆火后,導(dǎo)演餃子的過往經(jīng)歷,一度火到“育兒圈”。

同樣被熱議的,還有餃子母親“無條件的愛”。不要求孩子有很大的成就,但盡自己微薄之力全力支持孩子的夢想。

可是,在一片稱贊聲中,我們忽略掉了:餃子母親的愛,也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不浮夸,做事認真踏實”。

畢竟,如若對孩子沒有足夠的信任,少有父母會放任全職子女一直蹲家里“啃老”。的確,愛不需要理由,但加上限定的條件,更能給孩子的孩子加上一道保護防線。

為人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對他們愛而不寵。

1.給愛設(shè)限,把成長空間還給孩子

之前和一位寶媽聊到“窮養(yǎng)富養(yǎng)”的話題,她分享了這樣一件事,印象很深。

那天,她和兒子去超市,孩子看上一個玩具,標價200元。

當時覺得挺貴的,就沒買,但也沒說孩子不懂事,而是選擇了一種比較溫和的教育:

“媽媽愛錢,但也愛你。每天給你洗衣做飯,都是愛你的表現(xiàn)?!?/p>

所以,當孩子問出“那能不能買一個20元的玩具”時,她果斷答應(yīng)了。

這讓我受益匪淺。

因為,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也是有限的,是他們了解到這個世界多面性的開始:沒有人可以滿足你的全部,還有更多需求,需要你自己去努力、探索。

2.定而不讓,放手讓孩子獨立

在不少家庭,面對的問題不只有親子矛盾,還存在與老一輩在育兒理念上的差異。

最常見的一個場景是:孩子摔跟頭了,老人會先安慰“不哭不哭”,然后甩鍋給地板,再打地板幾下。

每每碰到這種情況,新手父母哭笑不得。摔是孩子自己摔的,怪地板就不疼了嗎?

不是的。

孩子需要被看見,也需要感受真實的痛苦。畢竟,父母不可能代替孩子走完他們的人生。

每個階段要遇到的問題與困惑,先讓孩子自己處理,等到他們真正需要父母時,托舉和兜底才會恰到好處。

4

4

很久之前,在網(wǎng)上刷到一則求助帖。

故事中的主人公已經(jīng)戀愛,正有結(jié)婚的想法。但礙于經(jīng)濟條件,遲遲沒下定決心和女朋友步入婚姻。

對此,他把一部分原因歸于“父母根本幫不上什么忙”??墒聦嵣?,小情侶才20多歲,正當青春,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而家里的大人,已經(jīng)盡己所能給了他穩(wěn)定的成長環(huán)境。

不由讓我想起《無條件養(yǎng)育》這本書中的一個觀點:

“有條件養(yǎng)育和無條件養(yǎng)育的區(qū)別在于:家長對于孩子的愛到底是出于‘他們做了什么’,還是因為‘他們是誰’。”

任何付出,都不是理所當然。

親子之間,亦是如此。不盲目的愛,才是安全的愛。

點個“在看”,愿所有父母的愛,都如他所是,如己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