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聯(lián)網(wǎng)江湖 作者:劉致呈

4月3日,石頭科技發(fā)布年報,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119.45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8.03%,

實現(xiàn)凈利潤19.77億,同比降了3.64%。

很明顯,增收不增利。

資本市場方面,4月3日就開始跌,4月9日才有所企穩(wěn)。此前2月份曾一度回到270元的價格,如今又跌了回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漲的原因不難猜,DeepSeek、機器人概念大火,當時科技股整體都在抬頭。跌的原因也很直接,特朗普一紙書文,外貿(mào)市場掀起驚天駭浪,石頭科技海外的營收占比為53.48%,其中北美約占30%。

這些都不是經(jīng)營上的因素,而是外部影響。

外部因素不確定,誰也無法預料,但內部還是那個問題,掃地機器人市場摸到了天花板,新的曲線仍未找到。

跨界做家電,難度幾何?

在過去一年,昌敬在石頭科技高位時減持套現(xiàn)了9億,市面上有人猜測,昌敬可能把錢投到了極石。造車的故事的確很吸引人,但奈何燒錢,競爭激烈,能不能活得下來,是個問題。

因此,不少投資人喊話昌敬,多關注石頭科技。

但股價下滑時,昌敬回應很有意思,勸投資者要有耐心。

為什么不關注石頭科技?可能是業(yè)務成熟了,也可能是行業(yè)天花板到了。

昌敬說,自己對石頭科技主要關注生死問題?!叭绻@個事情判斷錯了,公司就會死亡,或者很容易往下走,這個事情我就要格外關注?!?/p>

什么是石頭科技的生死問題?

往當下看,石頭科技專利戰(zhàn)一直不停,據(jù)天眼查APP顯示,去年,石頭科技沒少在專利上與友商打官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從側面反映的是行業(yè)競爭過于激烈,導致專利大戰(zhàn)不斷頻發(fā)。

業(yè)務上,石頭科技海外業(yè)務利潤貢獻大,海外市場尤其重要,這波關稅戰(zhàn),可以說是打在了石頭科技的七寸上。

如今昌敬就算把重心關注到石頭科技,可石頭科技的外貿(mào)出路在哪里呢?

指望特朗普降關稅?特不靠譜。

或許到美國建廠,可能也是個方案。又或者加大海外產(chǎn)能投入,逐步替代國內對北美市場的出口,也能降低影響。

不過求人不如求己,自己掌握的才算數(shù),打造第二增長曲線或許才是最佳的選擇。

其實石頭科技也不是沒有探索過,也在嘗試。

比如家電,石頭科技推出全球首款全面屏洗衣機、及號稱“萬元以下,期待對手”、國內首款真蒸汽除皺的洗烘一體機。

不得不說,石頭科技的確有狂的資格,畢竟每年投入的研發(fā)費用并不少,但看到這些,其實我首先想到的是汽車行業(yè),一些新能源汽車只要前面定語加的足夠長,那就是全球最新款、全球排名第一。

用戶端近兩年已經(jīng)對這些用詞脫敏,不免讓部分消費者覺得這是噱頭,而且一個洗衣機用全面屏,能為消費者省去多少洗衣服的麻煩?

反而對一些老年群體,他們不太會使用這種“高端產(chǎn)品”,反而增加了家庭對其的教育成本。

如今洗衣機的品牌心智依然被海爾、美的等家電巨頭占據(jù)著,石頭喊這么高的調,其實很讓人擔心其會不會登高跌重?

而且石頭賣的洗衣機也并不便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高價洗衣機賣到6500塊,在價格上,可以與海爾高端品牌卡薩帝的一些產(chǎn)品相媲美,不過產(chǎn)品體驗上,卡薩帝成名已久,銷量擺在那,石頭與此相比,還要時間檢驗,有待商榷。

雖然也有1200元的迷你洗衣機,但其主要目標人群是小家庭及單身人士,并不適用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家庭。

海爾在迷你洗衣機上有著自己的的矩陣,價格為600元—3000元不等,而且還有嬰兒、小型兒童、壁掛式等各種款式洗衣機。

單從價格上看,石頭洗衣機性價比并不是很高。

不過,石頭科技宣傳其洗衣機最大的賣點在于其不同的洗烘技術,新品甚至可以做到“萬元以下,難找對手”。

或許石頭的洗衣機也如其所言,獨孤求敗。

但就算石頭科技洗衣機烘干效果獨一檔,同價位遙遙領先海爾、美的們,不過對于C端消費者來講,烘干時間長短,效果怎么樣,平常生活很少“care”,烘干得差不多,晾曬一天就行了,21世紀,中國還有哪些人沒有替換的衣服?

也確實有些高端人群的衣服面料不同,可能對烘干有更高要求,但是他們大多數(shù)肯定會選幾萬元的海爾、美的、松下等成名已久的高端品牌,甚至會雇專門的人員為其干洗,石頭科技作為新品牌,很難讓這部分人群放心。

所以石頭科技新品的賣點多少有點兒尷尬,用的人不會買,買的人不需要用。

實在說,用戶對品牌的信任度不高才是石頭科技如今做跨界的核心痛點,用戶或許不關心“烘干”效果,但會關心這個品牌靠不靠譜,質量頂不頂用。

這方面石頭科技沒有得到老東家小米的真?zhèn)鳌?/p>

小米為何跨界做車、做洗衣機等家電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一是小米手機賣的好,已經(jīng)完全打透C端消費者認知,品牌有一定粉絲量,再加上雷軍的個人影響,營銷容易做。

二是無論是造車、還是造洗衣機,小米首選的就是性價比親民路線。

像小米宣布的第一臺洗衣機,價格僅為1999元,小米造車,也是先造的SU7這種中端汽車,走量不錯后才推出高端品牌 SU7 Ultra。

相比小米,石頭科技品牌效應不及也正常,但2023年,推出第一款洗衣機定價就達到了5999元。

老牌家電企業(yè)跨界走高端化也難見這種打法。

海爾、美的們做跨界多元化,要么是從低端到高端,一步一個腳印成長起來的;要么是砸錢收購,比如海爾智家收購的GE Appliances和Candy等家電品牌,美的收購的東芝、榮事達等,幾乎都有洗衣機領域的長久技術積淀,對應的品牌產(chǎn)品高端化也都有跡可循。

可如今,石頭科技作為一個跨界“新人”,在缺乏品牌認知教育的背景下,上來就力推售價六七千的高端洗衣機,這任誰看了心里不嘀咕兩句?

而且從消費者角度看,高端洗衣機作為相對重決策產(chǎn)品,消費者花幾千塊錢,其實不如買海爾等老牌銷量好的產(chǎn)品,老牌產(chǎn)品銷量好,不能說體驗一定好,但能說明,買這些產(chǎn)品不會有啥大問題。

實際上,走較高端路線也不能完全怪石頭科技,在中低端價位上,老牌家電已經(jīng)形成規(guī)模效應,價格戰(zhàn)打得難解難分,甚至幾百元就能買個不錯的海爾洗衣機,而且有保障。

一般企業(yè),除了像小米、華為這種高知名品牌跨界做,才有可能成功,影響力稍微弱點,低端市場就難以存活。

高端市場上,近年來增量不錯,或許石頭科技看中了這一點,據(jù)Gfk中國2024年數(shù)據(jù),5000元以上的洗衣機銷量大約增長了50%以上。

但其實增量也主要是這些巨頭們的,像海爾在萬元以上的市場占比高達80.4%。

如今海外市場整體受挫,這些巨頭們恐怕將會加大內銷,而且今年也是“國補年”,未來家電市場將會產(chǎn)生更激烈的價格戰(zhàn)。

可以說,昌敬有一萬個理由去做家電,但市場否定的只需要一個理由,那就是家電行業(yè)已經(jīng)是個卷到無以復加的行業(yè),即便做起來了,價值也可能沒那么大。

從這方面看,石頭科技的第二曲線打造令人揪心。

家電難做,機器人能不能助其破局?

家電難做成,還有什么能值得被打造第二曲線?

最近看到了石頭科技一篇招聘信息,很有意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招聘信息有兩種解讀,一是正常招聘,掃地機器人研發(fā)需要投入更多人力,二是,鞏固技術基礎,為以后入局智能機器人做鋪墊。

老實說,石頭科技做機器人確實比做家電強。

一來在資本市場上好講故事,而且掃地機器人也是機器人,跨界較小,還有想象力,二來也是為了防止自身業(yè)務被顛覆。

如今機器人賽道這么火,宇樹科技發(fā)展這么快,如果未來家庭機器人被普及,掃地機器人的根基可能將被顛覆。

而且一些巨頭正在瞄準家庭機器人。

vivo就看到了家庭機器人這個賽道,在最近2025年會上宣布成立“vivo機器人實驗室”,并計劃三至五年推出一款面向家庭的機器人產(chǎn)品。

對于昌敬本人來說,造機器人這事兒,可能比造車靠譜,能夠一舉多得。一方面面對的是熟悉的賽道,技術體系能復用,又是藍海市場,有想象力;

另一方面面向的也是同樣的客戶,同樣的場景。只是產(chǎn)品形態(tài)變了,而且能幫助石頭科技突破掃地機器人低頻非剛需的困局。

一次采訪,昌敬曾表示:“掃地機器人屬于一個相對小眾的品類,小眾品類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要拓展新品類,很難建立在過去的品牌積累上,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相對大眾的品類,能夠讓公司夠跨越到下一個階段。 ”

說白了,掃地機器人還是定位家電,品類不剛需。

好的生意,要么高單價低頻,要么低單價高頻。

整體看,剛需>非剛需。

家電生意為什么好,剛需+高單價。掃地機器人為什么不好,非剛需+高單價。

因此,石頭科技要么把價格打下來,降低利潤率,擴大市場,把掃地機器人賣到跟智能音箱一個價格。要么,換個品類。

估值角度看,石頭也需要一個大體量的品類來支撐。

目前掃地機器人賽道由于市場滲透率較低及技術迭代較快等因素。整體市場天花板較低,進而導致估值也不高。

石頭科技雖然年營收100多億,但市值僅有340多億,被認為低估了。

由于賽道上限低,市場對其未來發(fā)展前景也難免缺乏信心。

眾觀與掃地機器人相關賽道,家庭機器人是最能支撐其換道超車的。

轉型做家庭機器人,雖然還是一個低頻非剛需,但好處在于單價能拉升起來。

像如今機器人產(chǎn)品,單價便宜的也在十萬左右,高的上百萬,有著與汽車相當體量的市場,很有想象力。

問題在于,石頭科技能不能從技術上殺出來?能不能在研發(fā)上穩(wěn)定投入個十年二十年?

如果不能的話,市場又如何等得起?

總不能再讓昌敬喊話投資者“要有耐心”。

整體來看,石頭科技換不換道都很尷尬,打造第二曲線相當不易。如今昌敬又把精力放到了造車上,石頭科技未來方向有點兒看不清。

不過石頭科技依然是個好公司,其憑借其卓越營收增長及強勁海外市場拓展,成為數(shù)一數(shù)二的行業(yè)龍頭,只是再如今關稅及未來預期不足的情況下,被市場“錯殺”,被低估,確實是有點可惜了。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