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圍繞臺灣對美國單方面示好的策略失敗,以下為事件核心脈絡與分析:

一、美國對臺施壓升級

關稅威脅與半導體產業(yè)爭奪

特朗普于4月8日公開承認曾威脅臺積電,若不在美國建廠將面臨100%關稅。盡管臺積電承諾投資1000億美元加速轉移產能至美國,特朗普政府仍宣布對臺灣加征32%的“對等關稅”,并預告對半導體產業(yè)進一步征稅。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直言,戰(zhàn)略目標是“從臺灣奪回半導體制造”,通過吸引臺企轉移產能實現“美國優(yōu)先”。

臺積電與聯電的雙重困境

臺積電被迫赴美設廠后,聯華電子(聯電)與美企格羅方德合并的傳聞引發(fā)島內恐慌。輿論批評民進黨當局“先賣護島神山(臺積電),再賣二哥(聯電)”,導致臺灣半導體產業(yè)鏈面臨空心化風險。臺灣股市受此沖擊,三天內暴跌3906點,臺積電市值大幅縮水。

二、臺灣當局的策略失準

賴清德單方面妥協引發(fā)爭議

面對美國關稅施壓,臺灣地區(qū)領導人賴清德宣稱“不采取報復措施”,并提出擴大對美采購、投資等“五項策略”。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質疑,臺灣根本無力承擔370億美元貿易逆差的填補,此舉實為“對美投降”。此前,臺灣曾試圖通過賄賂前國務卿蓬佩奧(17.8萬美元)拉近與特朗普關系,但因特朗普與蓬佩奧關系惡化而失敗。

島內對“倚美抗中”的反思

中時電子報等媒體批評民進黨“唯一依賴美國”政策加劇臺灣脆弱性,導致美國予取予求。臺灣媒體人林公正指出,即便送出“臺積電大禮”,特朗普仍不滿足,若繼續(xù)押寶美國將導致“無法收拾的后果”。國民黨呼吁重拾“兩岸共同市場”,利用大陸內需市場對沖美國壓力。

三、美國戰(zhàn)略意圖與臺灣長期風險

特朗普的“交易邏輯”

特朗普長期將臺灣視為半導體產業(yè)競爭對手,曾于2025年2月稱“臺灣搶走美國芯片產業(yè)”,并威脅通過關稅迫使產業(yè)回流。其核心邏輯是重振美國制造業(yè),臺灣的單方面示好無法改變這一戰(zhàn)略方向。美國智庫分析認為,臺灣可能淪為“可交易籌碼”,特朗普曾以“辦公桌與筆尖”比喻大陸與臺灣實力差距,暗示臺灣地位次要。

經濟與政治雙重邊緣化

臺灣在半導體領域的優(yōu)勢正被美國系統(tǒng)性削弱,而民進黨當局拒絕兩岸合作導致其失去平衡籌碼。島內輿論警示,若持續(xù)與對岸交惡,臺灣將面臨“完美風暴”——產業(yè)掏空、關稅重壓與地緣孤立三重危機。

四、兩岸關系對比與出路

大陸持續(xù)強調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核心利益,反對美臺勾連。臺灣內部民意出現分化,部分聲音認為與大陸對抗加速了經濟邊緣化。中時電子報等建議臺企應把握大陸新質生產力發(fā)展機遇,通過兩岸合作抵御外部風險。相比之下,臺灣對美國的經濟貢獻被忽視,反成美國“產業(yè)回流”的收割對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