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A股市場一片紅火,內需板塊全線爆發(fā)。白酒、家電、汽車、零售等板塊漲幅居前,讓不少投資者眼前一亮,為國護盤的呼聲此起彼伏,這背后究竟藏著什么邏輯?其實答案很簡單:當出口這趟“快車”遇到紅燈,啟動內需的“引擎”才是破局關鍵。這不是臨時抱佛腳,而是要把14億人的“消費力”煉成經濟的“核動力”。
出口遇冷,內需必須頂上
近幾年,貿易摩擦持續(xù)升級,傳統出口行業(yè)壓力山大。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出口增速明顯放緩,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yè)訂單外流,一些企業(yè)甚至面臨“無單可接”的困境。與此同時,全球供應鏈也在經歷深刻調整,原材料價格上漲、物流成本飆升,讓出口企業(yè)雪上加霜。
加上近期特朗普關稅主要就是針對我們,因此我們要做好最壞的打算,就是徹底失去美國這個最大消費國市場,那么問題來了,國內多余的產能如何解決?
這種情況下,內需的重要性愈發(fā)凸顯。中國擁有14億人口,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80%。這是什么概念?中國一年的消費總額能買下全球五分之一的商品,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購買力相當于整個歐洲。這么大的市場,如果能把潛力充分釋放出來,何愁經濟不回暖?

擴內需,三招破局
擴內需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實實在在的政策和行動。2025年,政策端預計會持續(xù)加碼,最大程度釋放國內消費潛力。具體怎么干?有三招。
第一招,用好超大規(guī)模市場這張王牌。中國消費市場的潛力有多大?舉個例子,政府計劃發(fā)行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支持消費品更新。這筆錢投下去,預計能拉動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超過1.3萬億元,直接惠及產業(yè)鏈上下游。想象一下,你家的老舊冰箱、洗衣機換成智能新品,不僅自己用著舒心,還能帶動整個制造業(yè)的升級,這不是一舉兩得嗎?
除了家電,財政赤字率擬提升至4%,疊加消費券、住房公積金降息等手段,形成政策協同效應。比如,新能源公交車更新每輛補貼8萬元,動力電池更換補貼4.2萬元。這些政策看似細微,實則能直接拉動產業(yè)鏈需求,讓消費者和企業(yè)都能受益。
第二招,深化制度改革,釋放消費潛力。戶籍制度改革是其中一大亮點。2014年以來,1.5億農業(yè)轉移人口落戶城鎮(zhèn),戶籍城鎮(zhèn)化率提升至48.3%。新市民人均消費較農村居民提高30%,落戶后再提升30%,釋放萬億級消費空間。想象一下,這些新市民在城市里站穩(wěn)腳跟,買房、買車、裝修、購物,消費需求一下子就上來了。
收入分配改革也在同步推進。通過個稅改革擴大綜合所得范圍,加強對高凈值人群稅收監(jiān)管,同時提高養(yǎng)老金標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升居民消費信心。比如,2025年擬實施育兒補貼制度,緩解家庭支出壓力。這些措施,都是為了讓老百姓手頭更寬裕,敢于消費、愿意消費。
第三招,推動產業(yè)鏈自主,保障內需安全。以前,咱們生產芯片,設備靠美國、材料靠日本,現在不一樣了。北方華創(chuàng)的刻蝕機敢跟美國巨頭硬碰硬,中芯國際14nm芯片良品率做到98%,連光刻機的關鍵材料ArF光刻膠,南大光電也能量產了。國產替代不僅保障供應鏈安全,更以性價比優(yōu)勢激活國內高端消費需求。

結構性機會,藏在哪些領域?
擴內需的大方向明確了,具體到投資領域,有哪些機會值得關注?短期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出現邊際緩和的概率較小,認慫是不可能認慫的,相信國家領導人的決策,那么在外部環(huán)境持續(xù)惡化的背景下,擴內需有望成為具備較強持續(xù)性的投資主線。市場資金對于擴內需主線的挖掘也有望持續(xù)深入,具體來看,下面這三大機會有望徹底爆發(fā)(附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