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胡紅拴,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詩歌委主任,中國林業(yè)生態(tài)作家協(xié)會學(xué)術(shù)指導(dǎo),《新華文學(xué)》主編,《中國詩界》副主編。歷任中山大學(xué)、廣東財經(jīng)大學(xué)、廣州大學(xué)等高校兼職(客座、特聘)教授,中國地質(zhì)圖書館客座研究館員,香港中文大學(xué)訪問學(xué)者;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十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一屆廣東省魯迅文學(xué)藝術(shù)獎評委。大量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文藝報》《詩刊》《中國作家》《小說選刊》《人民政協(xié)報》《北京文學(xué)》《花城》《南方日報》《新民晚報》《羊城晚報》等,出版《山道》《地球語匯》等各類書籍76部,主編各類文化叢書百余冊。獲中國新詩百年百名最具影響力詩人獎、中國長詩獎最佳成就獎、寶石文學(xué)獎,等等。作品有英、法、德、日、西班牙、尼泊爾等文字在海內(nèi)外出版發(fā)行。

> 萬峰林八卦田 趙洪山/攝
借2024中國世界地質(zhì)公園年會暨世界地質(zhì)公園網(wǎng)絡(luò)20周年研討會之際,于秋意正濃之時走進(jìn)了貴州興義世界地質(zhì)公園,走進(jìn)了萬峰林,走進(jìn)了馬嶺河峽谷,走進(jìn)了那片位于黔西南興義市東南部的神奇土地。陽光下的萬峰林宛如一顆遺世獨立的明珠,在秋意暈染中,散發(fā)著迷人魅力。那是一片被秋意輕輕撫摸著的土地,兩萬多座山峰在秋的懷抱里,或悄聲私語,或攜手交流,像是一場宏大而靜謐的聚會。山的莊嚴(yán),谷的幽靜,水的靈動,寨的醇香,深深吸引著我,于是,在秋風(fēng)的引導(dǎo)下,信馬由韁的心步也悄然走進(jìn)了萬峰林秋的“會場”。
萬峰林的水墨
在萬峰林景區(qū)的入口處,放眼西望,將軍峰獨自矗立在群峰之中。它雖然矮小,卻有著獨特的威嚴(yán)。像是一位將軍在指揮著千軍萬馬,守護著這片神奇的土地。周圍群峰更像是它的士兵,圍繞在它的身旁,形成了一種眾星拱月的壯觀景象。在秋天的陽光下,將軍峰顯得更加堅毅,它的身影映射在秋光里,構(gòu)成了一幅寧靜而又充滿力量的畫面。
進(jìn)入萬峰林,秋的氣息便撲面而來。空氣中彌漫著一種清新的涼爽,那是混合了山間草木、田野稻香的獨特味道。
東峰林的喀斯特峰叢在秋日陽光下,越發(fā)顯得巍峨。那些山峰像是大地的勇士,經(jīng)過歲月洗禮的身軀,棱角分明,高聳入云。它們的輪廓在藍(lán)天映襯下,像是一幅幅天然的水墨畫卷,濃墨重彩的筆觸描繪著大地的雄偉與壯觀。在萬峰林,每一座山峰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姿態(tài),有的像利劍直插云霄,有的像巨人靜靜守望,還有的像駱駝負(fù)重前行。這些山峰見證了無數(shù)春秋交替,見證了滄海桑田變遷。而在這個詩云彌漫的秋天,它們靜靜地列隊,昂首向蒼天述說著,像是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那些故事在秋風(fēng)中輕輕飄蕩,飄入了我醉著的心田,飄入了每一個來訪者的耳中。
西峰林的高原喀斯特景觀則有著別樣韻味。它像是一位溫婉的女子,在秋的裝扮下更加楚楚動人。山腳下的小溪宛如一條銀色絲帶,從農(nóng)田中蜿蜒而過。那潺潺的流水聲,在寂靜的秋山間顯得格外清脆,仿佛是大自然奏響的一曲清雅樂章。沿著小溪漫步,仿佛走進(jìn)了一個童話世界。散落其間的布依族村寨依河而建,就像一顆顆明珠鑲嵌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村寨里的房屋錯落有致,屋頂上升起的裊裊炊煙,與山間的云霧交融在一起,巧繪著這片“世外”桃源,巧繪著布依家悠然的生活。村頭的古榕樹枝葉繁茂,翠綠的顏色在一片秋意中顯得格外醒目,像是一把把巨大的綠傘,為村寨遮擋著風(fēng)雨,更像是這方山水詞典中醒目的詞條,詮釋著古村歲月的記憶和游子藏在心間的鄉(xiāng)愁。
萬峰林的秋天,最讓人驚艷的當(dāng)屬那神奇的八卦田。平臥在納灰寨農(nóng)田中央的八卦田,像是大自然精心繪制的一幅神秘圖騰。從高處俯瞰,那層層疊疊的形狀,就像一個巨大的八卦盤。而其中三個天然地漏,如同大地的眼睛,深邃而神秘。這些地漏深不見底,仿佛要隱藏盡大地深處的所有秘密。納灰漏斗群呈寬而淺的碟形,以它們?yōu)橹行?,農(nóng)田耕地呈弧形展布,那奇異的“八卦”圖案奇妙詭異,讓人嘆為觀止。一條納灰河在田中穿過,它就像一條靈動的生命之線,賦予著八卦田生機與活力??粗{灰河在田野中消失,遙望它又在二十多千米外重見天日并將“心流”匯入珠江,心中不禁涌起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敬畏。同行的亞洲洞穴聯(lián)盟主席、中國地質(zhì)調(diào)查局巖溶所高級工程師張遠(yuǎn)海告訴我,這種漏斗是地下河局部坍塌和地表水溶蝕作用的杰作,它們有序地帶狀分布,暗示著下部那條神秘地下暗河的存在。八卦田的秋天是迷人的,它像是被大自然打翻的調(diào)色盤,泥土的顏色和在稻田中“跳”著廣場舞的稻草人與綠色的田埂相互交織,讓“游弋”在這片秋色里的神秘地漏更具魔幻的味道,而秋鳴的清音,又讓這斑斕的色彩,成為充滿神秘的秋的詩境。
說到這里,我還是想說說萬峰林的成因。提到萬峰林的成因,就仿佛在追溯大地的古老記憶。大約在3.6億年前,興義曾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那是一片汪洋的世界,生命在海水中孕育,而誰能想到,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zhì)演變,滄海桑田的變換,曾經(jīng)的大海會變?yōu)槿缃襁@般獨特的地貌景觀。隨著時間推移,大約到了3億年前的石炭紀(jì),這一區(qū)域形成陸地,又歷經(jīng)印支、燕山、喜馬拉雅等多次造山運動,地殼不斷抬升。那深厚的碳酸鹽巖層,在含有二氧化碳和有機酸的流水溫柔而又堅定的作用下,不斷被溶蝕。這一過程是一場悄無聲息卻又驚天動地的變革,巖石的裂縫逐漸加大、孔隙加深,就像被一雙無形的巧手雕琢,形成了不同發(fā)育階段的溶溝、石芽、石林、天坑、峰林、溶洞、鐘乳石、石瀑布等宏偉奇觀。萬峰林就這樣誕生了,它是喀斯特作用的杰作,是時間與自然力量完美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萬峰林是一座“中國錐狀喀斯特博物館”。北部為峰林盆地,中南部為峰林洼地和峰叢山地,峰林、峰叢大多呈錐形,部分為鐘狀、平頂狀和馬鞍狀。那列陣峰林仿佛是嚴(yán)陣以待的士兵,寶劍峰林似出鞘利刃直插云霄,群龍峰林好似蛟龍在大地蟄伏,羅漢峰林猶如一尊尊羅漢靜立,疊帽峰林則像是戴著帽子肅穆端莊飄逸的智者。每一類峰林都各具特色,既獨立成趣,又與其他類型的峰林相輔相成,組成雄奇浩瀚的巖溶景觀。難怪370多年前的人文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會對萬峰林發(fā)出“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處峰成林”的感嘆,會稱贊這片峰林“磅礴數(shù)千里,為西南形勝”。
來到萬峰林南端的黔桂兩?。ㄗ灾螀^(qū))交界處,秋更有了一種特殊的氛圍。站在這片土地上,仿佛能感受到兩個地域的秋意在這里交融。再往西,就是滇、桂、黔三省(自治區(qū))交界處的三江口了,這里有馬嶺河與南盤江的纏綿,更有萬峰湖的波瀾,那種遼闊的感覺讓人心靈為之震撼。秋水在三江口匯聚,波光粼粼,像是無數(shù)的碎金在水面上跳動,更像秋樂的樂譜鋪展在水上,讓這方謎樣的天地,更加讓人癡迷。
當(dāng)夕陽西下,萬峰林被染成了一片金黃色。霞陽的余暉灑在萬峰林上,為山峰披上了一層金色外衣。整個萬峰林沉浸在一片溫暖而祥和的氛圍中。那些山峰的影子被拉得很長,像是在大地上繪制的一幅幅巨大的剪影畫。山峰的輪廓在夕陽余暉下變得更加柔和,田野里的一切都被籠罩在一層金色光暈之中。此時此刻,萬峰林仿佛進(jìn)入了一個夢幻般的世界。那潺潺的流水、輕輕搖曳的秋草,還有布依族村寨里升起的裊裊炊煙,都在夕陽的映照下,構(gòu)成了一幅溫馨而又美好的畫面。我靜靜地站在這片土地上,感受著家的味道,感受著生活的氣息,同時更感受到了萬峰林的靈魂,感受到了萬峰林秋的那絲溫暖。
隨著夜幕的降臨,萬峰林又展現(xiàn)出它另一番迷人的景象。星星點點的燈光在村寨里亮起,與天上的繁星相互輝映。山峰在黑暗中若隱若現(xiàn),像是一個個神秘的巨人。秋蟲在草叢中鳴叫著,那聲音此起彼伏,像是在演奏著一首首夜曲。在這個寧靜的夜晚,萬峰林在沉睡,它在為新一天的到來積蓄力量。而我,也在萬峰林秋夜的懷抱中,進(jìn)入了甜美的夢鄉(xiāng)。夢中,依然是那片美麗的萬峰林之秋。
馬嶺河峽谷的琴聲
在歲月長河中,總有一些地方如同遺世獨立的明珠,散發(fā)著獨特而迷人的光芒。馬嶺河峽谷,便是這樣一處讓人心醉神迷的所在。當(dāng)我第一次踏入馬嶺河峽谷,一種難以言喻的震撼便從心底油然而生,仿佛聽到了一曲來自遠(yuǎn)古的琴聲,悠揚而深邃,在峽谷的每一寸空間里回蕩。
馬嶺河峽谷,位于興義城東北6千米,它是發(fā)源于烏蒙山系白果嶺馬嶺河的一個河段。馬嶺河上游叫清水河,中游因兩岸有馬別大寨和馬嶺寨而稱馬嶺河。從河源至河口長約100千米流程內(nèi),馬嶺河落差高達(dá)近千米,高流速高勢能的激流,讓馬嶺河具有了極強的下切能力,也讓它在海拔1 200米的坦蕩平川上切割出長達(dá)74.8千米、谷寬50 ~ 150米、谷深120 ~ 280米的馬嶺河峽谷奇觀。馬嶺河兩岸眾多支流因下切速度滯后于主流,形成了上百條高逾百米的瀑布,它們似白馬越江,如天女散花,于百米高崖上飛躍墜入深谷之中。
馬嶺河峽谷,宛如大地撕裂開的一道傷口,然而,這道“傷口”卻美得驚心動魄。它那狹長而深邃的谷身,像是被歲月的刻刀精心雕琢而成。站在峽谷邊緣向下望去,那深深的谷底仿佛隱藏著無盡的秘密,奔騰不息的湍急河流,波濤洶涌,像是大地的脈搏在有力地跳動。
我站在峽谷邊,看著眼前的馬嶺河,看著兩岸雄奇險峻的群山峻峰,突然就想起了辛棄疾《賀新郎》中的那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那深邃幽長的谷地,咆哮奔騰的河流,似乎讓我看到了大地血管中疾行的血液,那生命的律動,那生命的“火焰”,讓這自然的魅力在我眼前不斷放大,成為造化的圖騰,成為大地詩經(jīng)中憾魂的無盡詩行。我想,這峽谷若是有靈,看著我這個前來探尋它奧秘的人,或許也會覺得我是一個有趣的訪客吧。馬嶺河區(qū)域內(nèi)的山水,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它們以自己的姿態(tài)存在了千萬年,它們見證了歲月的更迭、王朝的興衰,卻依舊保持著那份原始,那份矜持,那份典雅和那份美的純粹。
峭崖對峙的峽谷兩岸,像是列隊的一個個忠誠衛(wèi)士,他們守護著這份純粹,守護著這份寧靜。谷深水急,銀瀑飛瀉而下。那些瀑布,如萬馬奔馳,似銀河跌落九天。它們從高處墜落,水花飛濺,在陽光的照耀下形成一道道絢麗的彩虹。它們更像是馬嶺河峽谷這把古琴上的琴弦,被大自然這位偉大的琴師撥動。每一道瀑布的聲音都不盡相同,有的激昂,洶涌澎湃,那是一種奮進(jìn)的樂章,充滿了力量和激情;有的如小夜曲,舒緩、清脆、悅耳,那是一種輕柔的旋律,仿佛在訴說著峽谷的悠悠往事。
而那鈣化瀑布群更是景觀中的一絕。它們懸掛在崖壁上,與風(fēng)對峙,與水纏綿,這些鈣化瀑布像是用白色的玉石雕琢而成,在陽光下閃爍著晶瑩的光芒,它們又像是古老的樂譜,記錄著峽谷的歷史與變遷。僅馬嶺河峽谷的天星畫廊景區(qū),嶂谷的絕壁上,就懸掛著面積達(dá)30余萬平方米的鈣化瀑布,它們與氣勢磅礴的瀑布和峰林相交織,構(gòu)成了極為珍奇的稀世景觀。至于鈣化瀑布群形成的原因,科學(xué)家們早有論斷,這主要在于喀斯特地區(qū)的河水含有大量的碳酸鈣之故。富含碳酸鈣的河水在跌落過程中,會迅速釋放出二氧化碳,水中的鈣就會產(chǎn)生鈣化,漸漸生成不同形狀的沉積,就像“石鐘乳”一樣,水中的碳酸鈣附著在崖壁上,經(jīng)過長年沉積,隨著時間推移,碳酸鈣物質(zhì)越積越厚,面積越來越大,于是在峽谷兩壁也就孕育出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鈣化瀑布群了。
沿著峽谷中的棧道前行,就如同在一幅天然畫卷中漫步。棧道攀崖而行,曲曲折折,或穿洞前行,或水簾中漫舞,峽谷深幽,一步一景,步移景異,每一步都能看到不同景色。抬頭仰望,藍(lán)天白云下的山峰像是利劍直插云霄;低頭俯視,谷底里穿行在亂石野木中的河流,奔騰不息。崖畫、千泉、萬洞,大自然留下的藝術(shù)瑰寶,兩岸懸掛著的一個個自然之謎。那些崖畫,像是古人與我們的跨時空對話,它們雖然歷經(jīng)風(fēng)雨的侵蝕,卻依然能夠讓人感受到史海中濃郁的文化氣息。千泉從崖壁上滲出,滴答滴答的水聲像是古琴彈奏出的音符,清脆而空靈;而萬洞,則像是神秘的眼睛,靜靜地注視著峽谷,注視著疾行的河流和我這個聽琴醉山的人。
馬嶺河峽谷不只有自然景觀的壯美,還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兩岸峰林之中,還有古廟、古橋、古戰(zhàn)場、古驛道等人文古跡,這些人文符號,更讓馬嶺河充滿了古野的情趣和神秘幽深的色彩。那些古廟,曾經(jīng)香火繚繞,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古驛道上的那些古橋,橫跨在河流之上,雖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卻依然堅守著本心,它們見證了無數(shù)旅人的足跡,見證了無數(shù)行人的來來往往,見證了商貿(mào)的繁榮與文化的交流,見證了茶馬古道幽深的詩韻;這些人文景觀就像是古琴曲中的和聲,與自然景觀的主旋律相融合,共同奏響了一曲和諧而美妙的樂章。
馬嶺河峽谷還是一個適合冒險與探索的地方,這里被譽為“天下第一縫,中國第一漂”,那長47.8千米、天然落差200多米的漂流區(qū),兩壁峭立,河水緩中有急,奇險無比,動人心魄。當(dāng)你乘坐橡皮艇從上往下漂流,沿途會經(jīng)過18灘、20余灣,更會與河的30余潭相逢,窺探自然的奇緣。河流中的穿梭,身心似乎也成為琴弦上跳躍的音符,時而激昂,時而舒緩。而那峰回路轉(zhuǎn),船移岸遷,每一個轉(zhuǎn)彎處的“柳暗花明”,都會讓你的驚喜達(dá)到極致。馬嶺河的漂流,讓你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讓你體驗到那種身心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暢快和滿足。
在馬嶺河峽谷中,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大自然的無限神奇。這里的一切都像是被精心安排的一場盛大演出,每一個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馬嶺河峽谷就像是一張古琴,那些瀑布、河流、山峰、溶洞都是它的琴弦,而大自然這位偉大的琴師,則會用它那無形的雙手彈奏出一曲曲動人心弦的樂章。這樂章中,有激昂的高潮,有輕柔的低語,有神秘的和弦,有悠遠(yuǎn)的回聲。這琴聲穿越了時空,回蕩在峽谷之中,也回蕩在我這位訪客的心中。
于是,我寫下《馬嶺河峽谷》這首詩:“用手撕開,大地的鐵壁銅墻/翠竹的村里,我看到/巖溶調(diào)皮的模樣/馬嶺河有詩/激流將詩行寫在了崖壁/棧道的歌,清風(fēng)中喚醒了一個個晨陽/飛瀑,亦似盛世苗家的高山流水/意識中醉著的溶洞,成為/眼前飄逸的浮墻/時刻保持微笑/緩步走過這水簾的動漫/我看到馬嶺河下切的頁面/億萬年史海的弄潮,滋味/早已融進(jìn)心間/跳動的宋詞/詮釋著碧水疾行的步子/茶馬古道上的斷橋/何曾缺失過黔酒的澆灌/石灰?guī)r的丹藥/一瞬間滌去了殘存的浮躁/我聽見,造化天籟的聲音/素指輕揚,古琴輕彈?!钡拇_,馬嶺河峽谷是一張古琴,是空山里的一首詩。
雨補魯天坑的詞話
科學(xué)的語言是這樣描述天坑的。天坑是指容積巨大,具有陡峭而圈閉的巖壁、深陷的井狀或者桶狀輪廓等非凡的空間與形態(tài)特質(zhì),發(fā)育在厚度特別巨大、地下水位特別深的可溶性巖層中,平均寬度與深度均大于100米,底部與地下河相連接的一種特大型喀斯特負(fù)地形。形成于碳酸鹽巖層中的天坑有塌陷型和沖蝕型兩種成因類型。塌陷天坑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主要類型,由地下河強烈的溶蝕、侵蝕作用導(dǎo)致巖層的不斷崩塌并達(dá)到地表而成,其發(fā)展由地下到地面,并經(jīng)歷地下河洞道、地下崩塌大廳、地表天坑幾個主要階段。位于黔西南興義市清水河鎮(zhèn)的一處宛如世外桃源般的秘地雨補魯就是這樣的一個天坑。
雨補魯是清水河鎮(zhèn)聯(lián)豐村的一個自然村,寨子位于一個200多畝大的天坑之內(nèi),像一個被歲月遺忘的夢境,散發(fā)著古老而迷人的氣息。雨補魯之名據(jù)說是彝族語言的音譯,意為低洼之地。確如其名,雨補魯天坑呈喇叭花形,底部平坦的天坑與周邊奇峰林立的山巔高差達(dá)600多米,寨子就靜臥在天坑內(nèi)的山腳之下。600多年的雨補魯古村仍保留著以巨石壘砌的寨墻和寨門,這道堡壘屏障,將古村與域外隔離開來。
初入雨補魯天坑,仿佛踏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那喇叭花形的天坑地貌,向著天空舒展著它獨特的輪廓。站在村后坑沿的山巔瞭望臺向下俯瞰,六百多米的落差令人心生敬畏??拥灼教归_闊,猶如大地的掌心,托舉著一個小小的村落。這里居住著的156戶人家653人,依偎在天坑的懷抱里,過著寧靜而淳樸的生活。雨補魯天坑坑寨奇麗,石屋、石墻、石路、樹林、修竹,天然成趣。天坑?xùn)|邊半山上有一泉水,滿足著坑寨人家的人畜飲水,同時還澆灌著坑內(nèi)的200多畝良田,天坑西邊有一落水洞,與地下暗河連接,排出著天坑內(nèi)多余之水。據(jù)說,雨補魯天坑曾被地質(zhì)學(xué)家稱為華夏已發(fā)現(xiàn)的天坑之首,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盛贊為“天坑里的鄉(xiāng)愁”。
走進(jìn)寨內(nèi),參天古樹如同忠誠的衛(wèi)士,見證著歲月的流轉(zhuǎn)。那百年石屋老宅,每一塊石頭都鐫刻著歷史的痕跡,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清泉古井,溪水清流,沉默地守望著,那幽靜的泉水,倒映著天空和歲月,是生命的源泉,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在雨補魯村,陳姓是村民的主題,一位陳姓村民告訴我,雨補魯村百分之八十的村民均姓陳,所以陳氏宗祠,也就成為雨補魯村居民心中的圣地。一棵古老的大榕樹,如同一把巨大的綠傘,覆蓋著祠堂和周邊的屋舍。它枝葉繁茂,每一片葉子都像是承載著歷史的書頁。陳氏一族自元明交替時期延續(xù)至今,他們的血脈如同那古榕的根系,深深地扎入這片土地。在歲月的長河中,宗祠見證了家族的興衰榮辱,是族人的精神寄托。每到祭祖時節(jié),香煙裊裊,鞭炮聲聲,陳姓子孫們懷著崇敬之心,齊聚大榕樹下,緬懷先祖的功績和恩澤。
祠堂前的古榕樹,那是村民們的樂園。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形成一片片光斑。在這里,村民們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他們圍坐在一起,喝茶,那茶香在空氣中彌漫,混合著泥土和樹葉的清香;吃飯,簡單的飯菜里飽含著豐收的喜悅;干酒,爽朗的笑聲伴隨著酒液的流淌;打牌,在紙牌的翻動間傳遞著鄰里間的情誼;聊天,話題從家長里短到天坑的古老傳說,從田間的收成到遠(yuǎn)方的世界。這古榕樹下的場景,就像一幅生動的民俗畫卷,展現(xiàn)著鄉(xiāng)村生活的質(zhì)樸與美好。
在偌大的坑底,大片的生姜和野花肆意生長。生姜的綠葉像是一片綠色的海洋,在微風(fēng)中輕輕搖曳。野花則像點點繁星,點綴在這片綠色之中,使這片空域,顯得更加幽靜脫塵,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們用色彩和芬芳書寫著生命的詩篇。而散落的石灰?guī)r,更像是這片綠色海洋中的島嶼,突兀地矗立著。它們以獨特的姿態(tài),在這“碧波”之中宣告著自己的主權(quán)。盡管它們看起來有些粗獷,但那剛毅的模樣,更為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原始的韻味。
說到雨補魯?shù)摹疤炜拥芈?,它實在是小得可憐。在這廣闊的坑底,它所占的面積不過是滄海一粟。它就那樣緊縮著身子,默默擔(dān)當(dāng)著泉、溪、河水與上天雨露與地下河連通的責(zé)任。就像一個微小卻無比重要的樞紐,維持著這個小世界的生態(tài)平衡。那涓涓細(xì)流從地漏中穿過,帶走了多余的水分,也帶來了地下河的神秘氣息。它雖然不起眼,卻是雨補魯天坑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雨補魯天坑的夜晚,更是別有一番風(fēng)味。當(dāng)夜幕降臨,繁星如同璀璨的寶石鑲嵌在天空??拥椎拇迓淅铮瑹艋瘘c點,如同夜空中墜落的星辰。蟲鳴聲在草叢中此起彼伏,像是一場大自然的音樂會。偶爾傳來幾聲犬吠,打破夜的寧靜,這人間的煙火氣,會讓人感到無比安心。此時的天坑,像是被一層神秘的薄紗所籠罩,充滿了夢幻般的色彩。
漫步在天坑小徑上,腳下的泥土松軟而富有彈性。微風(fēng)拂過臉龐,帶來一絲涼意。感受著這個古老天坑的氣息,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情感。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純粹。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與浮躁,沒有現(xiàn)代文明的過度雕琢,有的只是大自然的饋贈和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這里的鄉(xiāng)愁,不僅僅是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更是對一種古老生活方式、一種與自然緊密相連的生存狀態(tài)的眷戀。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木、每一個村民的笑臉,都成為了鄉(xiāng)愁的載體。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里,雨補魯天坑就像一個時間的膠囊,保存著那些漸漸被遺忘的美好。
想起了那些在城市中奔波忙碌的日子,人們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里追逐著夢想,卻常常迷失了自己。而在這里,在雨補魯天坑,人們的夢想簡單而純粹,他們就是守著這片土地,與家人相伴,與自然共生。他們的生活雖然平淡,卻充滿了真實的幸福。
雨補魯天坑,你是大地深處的一顆明珠,散發(fā)著溫暖而迷人的光芒。你的存在,讓我重新審視了生活的意義,讓我感受到了鄉(xiāng)愁的力量。愿你永遠(yuǎn)保持這份純真與寧靜,在歲月的長河中,繼續(xù)書寫屬于自己的傳奇故事,讓更多的人能夠走進(jìn)你的懷抱,感受那來自大地深處的鄉(xiāng)愁之美。
作者: 胡紅拴
編輯: 張佳楠
排版: 張佳楠
審核: 刁淑娟
官網(wǎng): https://kpwhbjb.cgl.org.cn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