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用“人生七十古來稀”來形容老人長壽不易,表示活到七十歲已經(jīng)非常少見了。
其實這句話并非寫給古稀老人的,而是寫給四、五十歲中年人的……

少負(fù)盛名
這句經(jīng)常掛在我們嘴邊的話,并非出自小人物之口,而是出自于唐朝的大詩人杜甫之手。
杜甫大概在四十六歲的時候,在一次飲酒后,心中頓生傷感,于是揮筆寫下了兩首詩詞,名為《曲江二首》。

這里的曲江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江大河,而是長安城外的一條流水潺潺的小河。
每到春天的時候,曲江兩岸會開滿鮮花,吸引很多文人墨客前來游玩。
而這一年,杜甫就在春風(fēng)和煦,花飛滿天的場景下,寫下了這首滿是惆悵的詩詞……

在我們的印象里,杜甫好像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樣,和瀟灑不羈的李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不過歷史上的杜甫可不是天生自帶“悲愁”屬性的,他早期還是非常樂觀的,和李白有得一拼。

杜甫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他們家族從西晉時期就開始接觸仕途。
雖然傳到唐代的時候,杜家已經(jīng)開始走下坡路,但他曾祖父依舊做到了縣令一職。
而傳到他祖父和父親時,杜家又有了崛起的苗頭。

杜甫的祖父叫杜審言,在武則天當(dāng)權(quán)的時期,靠著出眾的文采最高做到過修文館直學(xué)士。
即便是他父親杜閑也擔(dān)任過兗州司馬,也算得上“光宗耀祖”了。

輪到杜甫的時候,他立志要超過祖父和父親,爭取成為為國為民的朝之重臣。
而且他母親出生于博陵崔氏,熟悉歷史的都知道這是一個大家族,曾培養(yǎng)出幾十個丞相。

杜甫每次跟著母親回外公家時,總會受到舅舅們的夸獎,而他的這些舅舅莫不是名震朝野的大人物。
在父母雙方優(yōu)秀基因的共同影響下,小時候的杜甫非常聰明,四五歲的時候就能認(rèn)識字,六七歲時就能寫詩作賦。

他在十四五歲的時候,已經(jīng)熟讀四書五經(jīng),對科舉場更是自信滿滿,他覺得自己成年后必能一舉中第。
不止他個人自信,還有很多成名的詩人聽聞洛陽城出現(xiàn)了一個少年神童,紛紛前來拜訪。

因為天分極高,十八九歲的杜甫已經(jīng)遠超同齡人。
當(dāng)時的文人墨客都比較崇尚“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很多人成年后就開始游歷天下。
年少成才的杜甫也受此鼓舞,開始游歷三川五岳,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珍貴墨寶。

在外游歷四年后,洛陽城舉行了盛大的進士考試。
因為那時候科舉制度還不成熟,錄取人數(shù)比較少,能僥幸中榜的考生少之又少。
而少負(fù)盛名的杜甫,能否成為那名幸運兒呢?

蹉跎歲月
結(jié)果是顯而易見的,杜甫在那次科舉考試中名落孫山。
雖然第一次沒能中榜,但對于年僅二十三歲的杜甫來說,這次打擊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他覺得自己還有大把的青春歲月,無需為一時的挫折而垂頭喪氣,下次努力就好。

或許在杜甫眼中,這次落榜只是他壯闊人生中的一個小小挫折,殊不知這是他一生苦難的開始。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杜甫開始更加頻繁的游歷,甚至還追逐過偶像李白的腳步。

當(dāng)時李白正是靠著游離四方,寫下了大量詩篇得到玉真公主的賞識,最終被推舉入仕,進入翰林院。
當(dāng)時不止杜甫,全天下的文人都想復(fù)刻李白的成功,期待有朝一日可以靠著詩才讓高力士給自己脫靴。

令杜甫感到奇怪的是,李白在做了幾年翰林待詔后,有一天突然被玄宗皇帝賜金放還了。
在聽聞李白離開長安城,一路向洛陽而來的時候,杜甫立馬收拾行李,與偶像來了一場有預(yù)謀的偶遇。

兩人于洛陽相遇,隨后又相約同游齊魯一帶。
李白對于這個像極了年輕時自己的小迷弟,也是毫不吝嗇筆墨,為其寫道:“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而杜甫更是將李白稱為兄長,想與其共枕而眠,攜手同行。

雖然這段日子看似歡快,杜甫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游山玩水,還要與好友同游江河。
可是,此時的他已經(jīng)年近中年,可依舊無所事事,甚至連一份閑職都沒能得到。

在這些歡快的筆墨下,更多的是對百無聊賴的排解。
更要命的是,他的父親杜閑已經(jīng)去世三年了。
雖然在唐代,父母去世需要守孝三年,可三年之期已過,此時的他也該找一份工作了。

杜甫同樣意識到了這一點,畢竟父親生前也只是一個兗州司馬,給他留下的家產(chǎn)并不多。
三十多歲的杜甫參加了人生中最后一次科舉考試,而他也為此耗費了不少心血。

杜甫本以為這將是自己的翻身仗,沒想到卻被丞相李林甫一巴掌拍在考場上。
因為李林甫說玄宗前幾年圣明無比,已經(jīng)把天底下的才子都收入朝中了,沒必要再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
從此之后,杜甫想要進入仕途,只能另尋他法……

時運不濟
如果時運好點,杜甫或許也能成為像李白那樣灑脫的詩人,可命運偏偏不準(zhǔn)他過得順?biāo)臁?/p>
在屢試不第之后,杜甫開始學(xué)李白,通過撰寫贊美皇帝的詩賦來博取朝廷的關(guān)注。

沒想到這一寫便是六年,期間他為了謁見各路公卿大臣,花掉了不少銀子。
雖然父親給他留下了一些家產(chǎn),但干謁之路就像一個無底洞,多少銀子填進去都濺不起水花。

直到杜甫四十歲時候,他才僥幸得到了玄宗皇帝的一絲賞識,得到一個參軍的職位。
可現(xiàn)在天下沒有一分一毫的戰(zhàn)事,這份參軍就是一份閑職,每月只能領(lǐng)到七八兩銀子的俸祿。

縱使如此,杜甫也不得不為了這幾兩銀子俸祿,離開家鄉(xiāng),遠赴邊疆擔(dān)任參軍。
可在他好不容易攢下幾兩銀子后歸家時,卻見到小兒子剛剛餓死在老家。

本以為家貧已經(jīng)夠杜甫難過了,但在當(dāng)年深冬突然爆發(fā)了安史之亂,長安城在第二年失守。
這段時期,杜甫目睹了叛軍闖進長安城,從此之后他的詩詞變得更加悲痛。

好在兩年之后,唐軍再度奪回了長安城,而杜甫也被肅宗皇帝封為左拾遺,專門做上諫規(guī)勸皇帝的事情。
剛開始時,肅宗皇帝對杜甫十分重視,夸他是亂世忠臣,是實現(xiàn)大唐中興的中流砥柱。

可沒過多久,肅宗皇帝就因為奸佞小人的挑撥,而對杜甫產(chǎn)生離棄之心。
杜甫不知道其中原委,只覺得皇帝對自己日漸疏遠。
為此,他產(chǎn)生了一種無力感,每日只好借酒澆愁,對朝堂之事也頓生厭惡之感。

這年春天,很多人都說長安城外的曲江岸邊花開了,建議杜甫出去走走,緩解一下心中郁結(jié)。
在江邊,杜甫見花隨風(fēng)落,頓感人生也如落花,隨風(fēng)不隨己。

于是他揮筆寫下《曲江二首》,尤其是在第二首中,他寥寥幾筆寫下自己的境況。
他說自己每日下朝就去喝酒,沒錢的時候就典當(dāng)衣服,可最后還是欠下一堆酒債,這也便是“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前半句——酒債尋常行處有。

這世間,能活到古稀之年又有幾人。
可自己兩鬢已經(jīng)橫添了幾縷白發(fā),又能活多久呢?
隨著天下和朝堂動蕩,臣子相互傾軋,杜甫也漸漸萌生了退隱之心,最后來到李白的家鄉(xiāng),病死在蜀中。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