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讀到連岳的一篇問答《進入婚姻需要愛情嗎?答案可能出乎你意料》,這篇問答里提到一個觀念,也許與我們平常認知的很不一樣,但細想下去,也許不得不認為是務實的。
那就是:許多人走進婚姻的時候,不一定需要愛情,需要的是另一些更為務實的考慮。多數(shù)普通人,尤其是過了青春時代之后,其實是沒機會得到愛情的。但沒有關系,另外那些務實的考量,對獲得幸福人生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這段話是我擅自歸納的,原文貼在本篇的末尾。
結婚卻沒有愛情,聽起來是十分可怕、冷漠的事,好像是回到現(xiàn)代人剛剛反思、狠狠批評過的萬惡舊社會,回到壓抑人性的包辦婚姻,好像是在宣揚自私與冷漠的算計,連愛情婚姻這樣重要的人生選擇,都一切圍繞著利益來轉。
其實并不是這樣。
理性下來想,狹義上的那種狂熱、不顧一切、像火一樣燃燒的愛情,確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獲得,盡管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在特定的年紀里,瘋狂地施予。
這個美好的世界,到了特定的時候,總是用這種異常瘋狂而美妙的熱情,驅動生命去尋找另一半,與另一半結合,并將生命的火炬?zhèn)鬟f下去。動物身上的熱情很短,人類的要長一些,也許是幾個月,幾年,幾十年。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理解,都會記得自己到了某個年紀,突然就從心底深處,瘋狂地噴涌出對某個人,某幾個人的愛情,全身的血液都燃燒起來。并因為這種狂熱的愛,覺得生命和這個世界是如此美好。

如果愛別人也可視為獲得愛情的話,那么幾乎所有人都是擁有愛情的。但必須務實的承認,盡管幾乎所有人都會愛,但這些愛的目標,從來就不是平均施予的,而幾乎都集中在少數(shù)的異常出色,異常有魅力的幾個人身上。
動物界或人類,在愛戀方面存在著同樣的不平等。
而且人類的這種瘋狂的熱情,盡管比動物持續(xù)久得多,但也并不一直延續(xù)。異常熱烈、超越理性的激情,始終專屬于青春時代。青春的下半場,它們始終會告別。成年人之間的相處,是否長久愉悅,是否讓彼此一起變得更好,并不取決于這種熱情,而取決于相互的性格、認知、人品是否真正的契合。
連岳所說的“務實的考慮”,其實并不是冷漠,而是認清楚現(xiàn)實,做真正能夠幫助自己的選擇。
青春時代的瘋狂熱情,真不是人人都能夠有幸成為被傾慕的對象,過了青春,就更不可能擁有了。相親的人,想到難道今生要走進缺少這種激情的婚姻,都會心存不甘,興味索然。這種情緒可以理解,但其實這個遺憾多數(shù)人都無法避免,因此就不應該視為太大的遺憾。
老實說,青春時代那些熱烈的愛情,有時候可以指引你走向在一個正確的目標,如果你的觸覺足夠敏銳,又足夠幸運;也有時候引向的是一個錯誤的目標?,F(xiàn)實生活里有許多人愛得轟轟烈烈,但真正結合之后并不幸福,發(fā)現(xiàn)彼此根本合不來,就是這種錯誤的例子。
而在成年之后,深入地評估彼此的境況,評估對方的人品、性格是否適合自己之后,在不那么有激情的情況下結合,也同樣有幸福的可能。因為這時候人更成熟,判斷更準,說不定幸福的比例還要更高一點。
因此,能夠擁有愛情,當然是美好的幸運。如果沒有,也不必過于沮喪,人生一樣可以挺好。
更何況,放寬心一點去理解,熱烈的愛別人,同樣是愛情美好體驗的一部分?;ハ嘈湃?,互相幫助,同擔患難,共享人生歡樂的伴侶,即使似乎平淡一點,也是愛的一種形式。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