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序章
奔騰不息的渾江,流經(jīng)吉林省東南和遼寧省東北,于吉林省集安市、遼寧省寬甸縣交界處匯入鴨綠江,一路奔向大海。漫長歷史中,渾江有著不同的名字,漢代時稱鹽難水,元朝稱大蟲江,明代稱婆豬江,清代稱佟佳江、渾江。渾江發(fā)源于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區(qū)三岔子鎮(zhèn),主要支流有西南岔河、西北岔河、東北岔河。三條支流分別發(fā)源于長白山龍崗山脈南麓的大板石嶺、三長旗嶺和楓葉嶺,匯于三岔子(現(xiàn)江源),途中又有八條較大的水系流入。

她穿山越嶺,一路歡歌,一路壯大,流入通化的時候已經(jīng)是一條氣勢磅礴的大江了。
通化縣快大茂鎮(zhèn)這座美麗的小城中有一條河叫蝲蛄河,滿語叫加而圖庫河。這是一條發(fā)源于龍崗山脈通化縣四棚鄉(xiāng)頭棚村小東叉、窟窿楊樹的河,攜著二十四條三級河流于快大茂鎮(zhèn)河口村注入渾江。這是一條因?qū)O良而有了故事的河。向陽的河邊有一塊臥牛石,上有四百年前挖參鼻祖孫良留下的詩章,孫良的墓穴、石像都坐落于蝲蛄河旁。
據(jù)《通化縣志》記載,清初時,山東萊陽人孫良因家鄉(xiāng)山東連年大旱,饑荒四起,母親罹患重病,臥床不起。為救助鄉(xiāng)鄰和病中的母親,他只身一人勇闖關(guān)東,到東北長白山挖參。后因艱苦惡劣的自然條件,為尋丟失的結(jié)拜兄弟,夙志未達,客死在蝲蛄河邊。當(dāng)?shù)匕傩諡榱思o(jì)念他,在山坡上為他修了老把頭廟。民國初,此地住戶逐漸增多,人們感于孫良的故事,口口相傳,把“老把頭墳”叫成了地名。新中國成立后,因渾江水流經(jīng)此地時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灣流,所以又改名為灣灣川。至今,“老把頭墳”仍為人們所熟知。

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帶兵打仗時在此駐扎,看到這里山上長滿了花曲柳樹,便把此地命名為“快大茂”?!翱齑竺笔菨M語,意為花曲柳樹。穿過小鎮(zhèn)的蝲蛄河曲曲彎彎,在就要流進渾江時的岸邊,孫良的墓穴就坐落在這里。墓穴后面屹立著他的石像,墓碑上刻著“采參祖師孫良之墓”。據(jù)《吉林省通化縣古跡志》記載:“孫良具有忠厚守信、友善鄉(xiāng)鄰、孝敬母親、吃苦耐勞的精神品格,他不畏艱難險阻,尋山挖參為母治病,后又因?qū)ふ医Y(jié)拜兄弟而客死他鄉(xiāng)”。所以,孫良以他的大孝大忠、大仁大義備受后人尊崇,贏得了“把頭爺”的尊稱。
二.災(zāi)荒
孫良的石像高大威猛,左手拿著一根索撥棍,精神矍鑠,蒼髯如戟。當(dāng)你抬起頭望向他的瞬間,時空仿佛回到了四百年前,一個年富力強的英俊后生向我們走來……

山東萊陽穴坊鎮(zhèn)西富山村有一家軍戶,據(jù)說是在明代洪武年間從云南遷至這里守海防的,他們也開荒種田。孫氏家族在村里修建了祠堂,家族子孫都在祠堂上學(xué)。孫良是孫氏族譜里記載的第十二代子孫,生于1620年前后,祖上世代文人居多,使他在濃厚的文化氣息下頗受熏染,自幼就熟讀詩文。他二十歲時正值明末清初,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萊陽一帶又天災(zāi)連年不斷。整個萊陽餓殍遍野;清兵攻陷萊陽,黎庶如螻蟻般死于兵禍戰(zhàn)事,而突如其來的地震又將民眾推向無處安身的境地。
孫良一家數(shù)十口人在這風(fēng)雨飄搖的亂世之中,不是餓死就是歿于兵禍,孫良和娘、媳婦也朝不保夕,母親的病更讓他心急如焚。
一位好心的郎中知道他是個孝子,仁義忠厚,便無償為其母診病。診脈后,無奈地告訴孫良其母已病入膏肓,無藥可醫(yī)。見他悲痛欲絕,郎中便出了一個無奈之方:“關(guān)外有一高山,山上長年積雪,山頂上有湖泊大的一池碧水,人們稱之為天池。天池水滋養(yǎng)了長白山脈,山里生長著各種珍奇草藥。其中有一種神草叫人參,當(dāng)?shù)厝斯芩邪糸?,此物價格昂貴,能使人起死回生。如果能尋到,你娘就有救了。不過,關(guān)東山離咱們這有幾千里,路途遙遠,既要跋山,又要涉水。海路波濤洶涌,遇到風(fēng)暴,將命懸一線。關(guān)東的山荊棘叢生,有狼蟲虎豹出沒。就怕你有去路無回路??!”聽了郎中的話,孫良于絕望中看見了一絲希望。
時值初秋,看著奄奄一息的老娘,又想到村里那些病臥在床的鄉(xiāng)親,孫良下決心獨闖關(guān)東,挖參救人,一來盡人子之孝,二來也賑濟鄉(xiāng)鄰。他收拾好行裝,含淚告別了病床上的母親和新婚不久的妻子及族親,踏上了闖關(guān)東之路。
三.明志
俯看長白山脈形態(tài)與鮫龍相似。滿人世代在這里興起、延續(xù)、生存,一直把長白山看做是他們的根基之地。滿清入京后,朝廷認定長白山是大清龍脈所在,作為皇家私有之地封禁起來,不允許民間百姓,尤其禁止?jié)h人擅自進入挖參、狩獵。清王朝派重兵對長白山嚴(yán)防死守,抓到進山挖參者一律送官處以極刑。但是,也有被生活所迫者冒著生命危險,偷偷進山采些山貨,有幸者挖到山參,輾轉(zhuǎn)拿到營口或吉林船廠賣掉。很多人為此喪了性命。
啟程那天,村里的大人、孩子都拿著家里僅有的一點吃食來為他送行。一位有病的族親大娘一直拽著孫良的手不放,囑咐他采了參就趕緊回來,別讓老娘盼瞎了眼。一位拄著拐杖的老爹囑咐他路上要躲避官兵盤查。一個光著屁股的男娃跟在孫良后面問:
“我奶奶肚子里有一個大包,娘說這病治不好了。孫大叔要是能采回神藥,能不能送給我奶奶一點?”孫良聽了孩子的話重重地點頭答應(yīng)了,小男孩樂得抱住孫良的大腿不放。到了要告別的時候了,他大聲向眾鄉(xiāng)親允諾:一定不負重望,征途縱有千難萬險,也要采到神藥給鄉(xiāng)親們和老娘治病。他說完剛要轉(zhuǎn)身離去時,遠處傳來妻子的喊聲:“等等——”他定睛望去,只見妻子背著老娘,肩上挎著一個包裹急急跑來。未等妻子來到跟前,他就跑過去接下母親。本就虛弱的母親見到兒子時一句話都說不出,只是兩眼淚如泉涌。妻子摘下肩上的包裹遞給孫良,說這是她和娘趕了幾個晚上為他做的衣裳和鞋,還有路上的吃食。歇息過來的娘拽著兒子的手只說了一句話:“兒啊,娘攔不住你,那就去吧!要活著回來!娘和鄉(xiāng)親們都等著你回來!”孫良的眼淚奪眶而出,向母親和眾鄉(xiāng)親說了一句“告辭”,轉(zhuǎn)過頭,向著他要去的方向堅定地走去。

四.漂泊
孫良隨著闖關(guān)東的人群在山東金口古鎮(zhèn)碼頭上了一艘木帆船。海上風(fēng)大浪涌,??梢姳伙L(fēng)浪掀翻撞碎的船板。在海上漂泊了很多天,他隨身帶去的食物早已蕩然無存,同行的人也都食光水盡。孫良回望來路,似有被無邊無際的大海吞沒之感。他念及家中老母和媳婦,心想,如果自己葬身海底,病魔纏身的母親怎么辦?想到此,他忍著饑餓,用力睜大雙眼望著前方,心中尚存的一線希望還在。海浪不斷地向木船打來,木船在浪尖上起起伏伏。不知過了多久,他突然看到遠處模模糊糊的景物越來越清晰,村莊變得明朗了,屋頂?shù)拿┎菰陲L(fēng)中飄著,幾處炊煙徐徐與白云相接。他激動地大聲喊:“到了!到了!我們快到岸了!”
木船終于在一個叫安東的地方靠岸了,孫良謝過船老大,顧不上一路顛簸,連夜一路打聽,沿著鴨綠江逆流往長白山奔去。途中翻過一座座高山,涉過一條條河流,沿路乞討,饑不擇食。走在無人煙的地方,渴了就喝山泉水,餓了就吃野果子。他一路打聽一路學(xué)習(xí),了解長白山的自然情況,學(xué)習(xí)辨別野山參的品相和人參的采挖、儲存方法。
就這樣,孫良邊走邊學(xué),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先到寬甸,經(jīng)桓仁,終于來到了清代皇家的采參山場通化。他整理一下襤褸的裝束,面向家鄉(xiāng)高喊:“娘啊,兒子闖到關(guān)東了,看見長棒槌的大山了。娘有救啦!”接著,面向長白山“撲嗵”一聲跪下,聲音嘶啞、顫抖、哽咽地說:“神山啊,有了你,俺娘就有救了!”他虔誠地磕了三個頭,然后滿懷希望地向大山深處走去……

五.結(jié)義
孫良一直在“額勒敏”(今通化縣二密鎮(zhèn))、“哈勒敏”(今通化縣哈泥河渾江流域)、通化縣大川村崗山嶺這些清代皇家正白旗采參山場里采參。山里古木參天,草沒人高。白天,高大的樹木遮遮天蔽日,時時要防備猛獸的攻擊。夜晚,躺在濕漉漉的草叢中,天高夜黑,遠處不時傳來虎嘯狼嚎,近處鼠竄蛇擾,蚊叮蟲咬。他常常感覺自己就像一葉扁舟漂浮在茫茫大海之中。一天夜里,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回到家里,病重的母親拉著他的手不放??吹剿贸隽诵迈r的人參,迫不及待地吃起來。不足一個時辰,就像一個健康的年輕人,能下地干活,也能下廚做飯了。他吃著老娘蒸的饅頭,散發(fā)著一股股麥香。夢醒了,他的眼角濕濕的。
一連十幾天過去了,孫良連人參的影兒都沒見到。在山外只見到過采參人用楸樹皮和苔蘚裹著的人參。可山里雜草叢生,他一直沒見過人參的葉片長什么樣,怎能采到參呢?這一天,他在山里轉(zhuǎn)著,突然,看見前面一棵大樹下躺著一個黑乎乎的東西。他確定不是巡山的清兵后就跑了過去,竟是一只大黑熊。孫良轉(zhuǎn)身就跑,卻來不及了,黑熊已經(jīng)向他撲過來。急中生智,他從一陡坡滾了下去。沒料到,那熊也跟著滾下山坡,被掛在了一棵樹上。孫良一直滾落坡底,摔昏在一塊大石頭旁邊,頭上流滿了鮮血。三天后,孫良熊口逃生,是被一位名叫張祿的山東老鄉(xiāng)給救的。他忍著疼痛站起身來,給張祿深深一揖,感謝救命之恩。經(jīng)交談,得知張祿也是因為生活所迫來闖關(guān)東進山挖參的。二人一見如故,于是便結(jié)拜為生死兄弟。他們以草代香,用樹葉滿盛泉水為酒,面西而跪,對天盟誓:“我二人結(jié)為兄弟,從今日起有福同享,有難同當(dāng)。同心協(xié)力,不離不棄。死生相托,吉兇相救。天地作證,誓不相違?!?/p>
孫良長張祿一歲,結(jié)拜后,孫良為兄,張祿為弟。兄弟倆選了一處背風(fēng)向陽的山坡搭建了一個能夠安身的地戧子(窩棚),又準(zhǔn)備了一些進山挖參用的簡單工具。他們用山里的硬杉木一人做了一根索撥棍,既可防止野獸侵襲,雨天路滑又能兼做拐杖。他們把從家里帶來的紅繩和銅錢拴在一起帶在身上,紅線避邪,銅錢鎮(zhèn)寶。倆人又交流了在山外聽來的挖參經(jīng)驗。孫良聽人說進山挖參講究寓意順當(dāng)吉祥,去單回雙。挖參人視人參為人,挖參回來加上人參成雙數(shù),表示進山挖到了人參,滿載而歸。張祿告訴孫良,山里有一種灰色的鳥,比麻雀大點,嘴殼是黑色的,叫棒槌鳥,經(jīng)常守護在有人參的地方,以人參籽為食。人參籽很硬,棒槌鳥吃進去之后,人參籽經(jīng)鳥腹泡脹,再隨鳥糞排在山林之中,遇到適合的環(huán)境生根發(fā)芽,就能長成一株新參。所以,進山的人一旦聽見棒槌鳥的叫聲,循著叫聲就能找到人參。
一切準(zhǔn)備就緒,孫良和張祿分別去了兩個不同的山場挖參。臨行前兄弟倆約定,不管挖沒挖到參,每三天二人都要在戧子里見一面。
進山后,孫良像篦頭發(fā)一樣在樹下的草棵里搜尋 著。 走一會就停下腳步側(cè)耳聽聽,希望能聽到棒槌鳥的叫聲。 他采了些能吃的野菜、野果,在山澗喝足了水,繼續(xù)往林子里走。 眼見著太陽落在山尖上了,他找了一個背風(fēng)的山坳,把身上的袋子扔在一塊很平的石頭上,又到四周割了些干草鋪上,準(zhǔn)備在這過夜了。 就在他揮刀割草的時候,驚飛了一只草叢里的鳥。 那鳥在周圍飛了一圈后落在孫良眼前,引逗他來到一棵樹下。 小鳥用它那黑色的尖喙在一株植物上叨著葉子中間紅色的籽粒。 孫良定睛一看,頓時喜出望外,這大概就是棒槌鳥吧? 那紅色的籽應(yīng)該就是人參籽。 他雖喜,卻沒有急于驚動小鳥。 他想等小鳥吃飽后再去挖參。 太陽快要落到山的后面,那只鳥才歡快地飛走了。 孫良三步并作兩步跑到那株人參面前,仔細地觀瞧著這棵他日思夜想的神草。 人參的葉子是橢圓形的,復(fù)葉像手掌,中間有三片一般大小的葉子。 這棵人參大約二十五片葉子,果實大而多,這大概就是五品葉參了,他要牢牢記住這棵神草的樣子。 在長白山里,五品葉的山參也是罕見的。 孫良從兜里掏出紅線,輕輕地系在人參上,用簽子小心翼翼地往外挖這棵參。 參須很細,挖起來很費勁。 人參只有全須全尾才好,他生怕弄壞一根細細的參須。 幾個時辰過去了,還有很多人參須沒挖出來。 天漸漸黑下來,他怕把人參須弄斷,準(zhǔn)備第二天接著挖。 這夜,他就守在這棵人參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生怕人參跑了。 入夜,秋天的山林很是清冷。 但因為終于找到了人參,他興奮不已,大聲地吶喊著,山谷里回蕩著孫良的聲音。 他要讓遠在山東的老娘聽見,讓鄉(xiāng)鄰聽見,與他一起分享這幸福。 深夜,孫良躺在那棵五品參的旁邊慢慢睡去。
夢里,一桿長槍直抵住孫良的后背,身邊圍著巡山的清兵,腳上被拴上了冰涼的鐵鏈。這涼涼的感覺突然從他的臉上滑過,孫良猛地驚醒。借著月光,他看見一條巨大的莽蛇剛從他的身體上爬過去,迅速游走了。他被嚇得睡意全無,索性坐起來等待月兒西沉。
天剛剛亮,孫良就開始挖了。直到中午,才完好無損地把人參挖出來。他將人參平放在地上,細細地欣賞這日思夜想的寶物??粗?,看著,他感到這棵人參酷似人形,身軀頎長,雙腿旁伸,莖葉如掌,掌有五葉,散開的參須如女人飄飄的裙裾??粗粗?,那棵帶著泥土芳香的人參仿佛在他眼前舞起來。孫良被眼前的喜悅陶醉了。他想,這一定是傳說中的人參姑娘為窮苦人送福來了。太陽升起,他把那棵人參用樹皮包好,外面又用紅布包了一層,揣在懷里。想著到了和兄弟張祿見面的時間了,他的腳步輕快,興高采烈地往戧子方向走去。
孫良準(zhǔn)時回到了戧子,見到張祿也是滿載而歸,倆人興奮不已。他們在山澗接了一捧水當(dāng)酒喝,算是慶賀。
時間一天天過去,兄弟倆挖了很多人參。倆人商量著最后再挖三天就打道回府,回家安置好以后,再帶領(lǐng)更多鄉(xiāng)親回到長白山挖參,讓更多的窮苦人過上好日子。
三天時間很快過去了,又到了兄弟倆會合的日子。孫良順著山上的小路急急地往戧子趕。途中他又聽到了棒槌鳥的叫聲。放眼望去,不遠處有一只棒槌鳥正在吃著紅色的人參籽。孫良跑過去一看,眼前出現(xiàn)了一片枝葉非常茂盛的人參,每棵人參葉片間都頂著紅紅的果實,最大的一棵竟是六品葉參。來不及多想,他一心想把這棵六品葉參挖出來。就在給人參系上紅線的時候,他猶豫了。把這棵參挖出來就得耽擱到明天,張祿兄弟如果見不到自己回去,一定會著急。想到這,他毅然放棄了這棵罕見的大貨,趁著月光往戧子奔去。
回到戧子的時候已是半夜,孫良大聲地喊著:“張祿兄弟我回來了!”連喊幾聲,戧子里沒有回音。他仔細查看了戧子周圍,沒有張祿回來的跡象,以為張祿未見他歸來,出去尋他了。孫良摸黑跑出戧子,朝著不同方向,不停地大聲喊著:“張祿兄弟,我回來了——”許久不見張祿應(yīng)答,孫良心里涌上了一絲不祥的感覺。
孫良收拾著行囊,來時帶的衣物都被山里樹枝刮破了,娘和媳婦給他做的兩雙鞋早就磨爛了,身上穿的都是向山外采參人討要的舊衫,腳上穿的是草編的鞋。行囊里裝滿了一些曬干的山貨,各種蘑菇、山菜,還有幾棵靈芝和一小把烏拉草。他想讓老娘和鄉(xiāng)鄰們見識見識傳說中的“關(guān)東三寶”。他用滿是血道的大手摸著粗糙臉皮上的胡須想,老娘還能認出他嗎?打算等張祿回來,倆人合計一下,賣點干蘑菇,每人買一套舊衣服換上,再把胡子刮一刮。想著今后倉里有麥、圈里有畜、桌上有肉,老娘無恙,媳婦賢淑孝順,一家人一起過著好日子,孫良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甚至,他還想到了鄉(xiāng)親們都聚在他家,急不可耐地想看他帶回來的神草。想到此,他的心里美滋滋的。

秋日的清晨云淡風(fēng)輕,山梁上現(xiàn)出了魚肚白。張祿還是沒有蹤影。孫良等不下去了,他在戧子外不停地踱步,心里斷定兄弟張祿一定是迷路或是遇到了危險。他把倆人挖的參和各種曬干的山貨藏好,順著張祿走的方向找去。
六.絕命詩
“張祿兄弟——張祿兄弟——”孫良聲嘶力竭地喊著,只有大山發(fā)出了空曠的回響。他找遍了山里的溝溝岔岔,在滿是荊棘的山路上走了一天又一天,身上、臉上被尖刺劃出了血。攀爬石壁時,一雙手被帶刺的枝條刮爛。他一路上都在想,張祿是他結(jié)拜的生死兄弟,在一起挖參的日子里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dāng),不離不棄。他發(fā)誓,就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把兄弟張祿找回來,一同回山東老家見爹娘。
“張祿兄弟——張祿兄弟——”孫良嗓子喊出了血,疼得連水都很難咽下。他步履蹣跚,忘了饑渴,忘了疼痛,恨不能把大山上的植被都翻上一遍。
這一日,他實在走不動了,想歇息一會。正在這時,忽然刮來一陣大風(fēng),樹林里響起了“咔嚓,咔嚓”的聲音。孫良又驚又喜,以為是張祿,剛喊了一聲“張祿兄弟”,就見一只猛虎向他撲來。他猝不及防,舉起手中的索撥棍向老虎打去,不料身體虛弱,舉起的索撥棍掉到了地上。眼看著老虎又撲過來,他索性閉上眼睛,嘴里念叨著:“張祿兄弟呀,老兄對不起你了,剛剛結(jié)拜為兄,為兄就把你丟了。今生你我緣分已盡,若有來世,我們再續(xù)此緣吧。你若還在人間,有幸回到老家,替我去看看我那病重的老娘?!闭f完了他要說的話,感覺身邊一片寂靜,他便瞇眼偷看,老虎卻沒了蹤影。他長喘了一口粗氣,顧不上思慮老虎為什么不吃了他,爬起來繼續(xù)翻山越嶺地去尋張祿。
孫良爬過一道大嶺,一座懸崖橫在面前,他已顧不上崖上突兀的石頭和帶刺的樹枝,雙手抓住向上攀援。過了懸崖,又被一條山澗擋住了去路,他不加思索地跳進冰冷的水里,待游上岸后,他的腿被刺骨的山水泡得麻木失去了知覺,無力站起。無奈,孫良就向前一點一點地爬行,膝蓋磨破了,指甲磨出了血,臉上被刮得一道道血印子。爬了很長時間,在一塊很陡的石頭上,再也無力前行,腳下一滑滾進了山坳里。
他醒來時已經(jīng)躺在一條小河旁,兩條腿泡在河水里,膝蓋磨出的血染紅了河水。三天三夜過去了,始終不見兄弟張祿,孫良心里難過極了。他喘息一會,使出最大的力氣翻過身,想爬出小河??墒?,任憑他怎樣掙扎,身體都無法動彈。他強忍著饑餓和疼痛喝了幾口河里的水。這時候從石頭縫里鉆出一只蝲蛄,饑腸轆轆的他竟生吃了它。過了一會兒,孫良覺得身上有點力氣了,堅持爬到河邊一塊臥牛石旁。眼見著身體不支,四野無人,他徹底無望了,咬破手指,在臥牛石上寫下了一首詩:
家住萊陽本姓孫,飄洋過海來挖參。
路上丟了親兄弟,順著蝲蛄河往上尋。
三天吃個蝲蝲蛄,找不到兄弟不甘心。
嗣后有人來找我,順著此河往上尋。
入山再有迷路者,我當(dāng)作為引路神。
寫完,他再次昏倒,永遠閉上了眼睛。
不知又過了多久,一位石匠上山采石,發(fā)現(xiàn)了臥牛石上已經(jīng)風(fēng)干了的孫良的尸骨和他留下的斑駁血詩。老石匠知曉逝者是不尋常之人,對詩中那滿是辛酸、滿是仁義、滿是大愛充滿感動,用隨身帶的鋼釬,將孫良留給后人的絕命詩一字一字鑿了出來。老石匠把孫良的遺骨收攏到一起,在臥牛石旁,將孫良頭骨朝山東的方向埋了。老石匠邊培土邊說:“仁義的山東兄弟歇息吧,你的魂兒就跟著云彩一起走吧,怕是家里的親人都等著你盼著你呢!”
老石匠將隨身帶著的酒葫蘆里的自家燒鍋酒灑在墳頭上,四周飄起了濃濃的酒香……

七.尾聲
孫良臨死前用盡他一息尚存的力氣寫下了一首絕命詩,這首詩已經(jīng)在世上流傳了四百多年。
他雖不是第一個進山挖參的人,更不是日后某個參幫的頭領(lǐng),但是,他卻受到了世世代代人的追憶、傳頌。人們親切地稱他老把頭、采參祖師、長白山神。他成了人們心中的神。人們時常會在夢里見到他,聽他講訴挖參的艱難;聽他拜求放山人幫他尋找兄弟張祿;聽他托咐采參的老鄉(xiāng)回山東時莫忘了替他給老娘墳前敬上一棵人參,告慰他那可憐老娘的在天之靈;聽他囑咐上山挖參的人如果迷路,一定喊他來此引路。孫良的精神品格感天動地,長白山放山人將他奉若神明,參幫們每每進山都先要用三塊石頭搭成老把頭廟,上香獻祭,跪拜祈求老把頭保佑他們平安。
當(dāng)你踏進長白山老林子里,到處可見供奉孫良的山神廟。孫良的生日是農(nóng)歷三月十六日,為了紀(jì)念他,從古至今,凡是做與山林相關(guān)生意的人,到了這一天都會祭拜他。后來,人們就把這一天稱為“老把頭節(jié)”,成了長白山區(qū)一個重要的民俗傳統(tǒng)節(jié)日。
一個人可以卑微,也可以高尚;可以平凡,也可以超卓。孫良原本只是一介平民,因為兵荒馬亂,因為窮困潦倒,因為老母重病,而饑寒交迫,困苦無助。然而,漫漫長路并沒有擋住他盡“孝”行善濟天下的決心。因為尋找丟失的結(jié)拜兄弟,他放棄歸家為母治病,歷經(jīng)艱難險阻直至生命終結(jié)。讀著臥牛石上孫良留下的絕命詩,那尊高大的石像頂天立地。
奔騰的鴨綠江水經(jīng)久不息,日夜流淌,朵朵浪花匯聚一起,流向大海。古老的故事如廊下的風(fēng)鈴,不斷地搖唱出新的樂章。
借臧克家的一段話結(jié)束此篇: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
通訊員:楊芳
主審 | 王遠洋 審核 | 李蘊涵 編輯 | 劉佳旭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