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guān)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這么大個廠子,我可管不過來。還不如讓我回老家吧!”
李開文表現(xiàn)出一臉驚訝,甚至還有些惶恐,連忙擺手拒絕。

毛主席聽說了此事后,十分不舍得他離開,說道:
“老班長,你回去了可不要忘了我,要記得多給我寫信啊!”
就此,李開文便和毛主席隔了千山萬水,以為今生再難相見。
沒想到幾年后,在中央大會堂的一角,毛主席又見到了那個熟悉的身影。毛主席親切地握住李開文的手,高興地說:“我們的老班長又回來了!”
毛主席為何親切地稱李開文為老班長,他們之間到底有什么淵源呢?李開文為何又回來了呢?讓我們娓娓道來。
成為擔架員,革命不能回頭
李開文出生于1897年,安徽省金寨縣槐樹灣鄉(xiāng)人。

十六歲時,李開文就練就了一雙鐵腳。不高的個頭,卻精悍強壯,擔子一上肩,能走百余里崎嶇不平的山路。
三十二歲時,全國燃起紅色革命的浪潮,他主動參加“六霍起義”,隨后加入了紅軍。
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由于一雙鐵腳板和老實忠厚吃苦耐勞的品質(zhì),他開始在紅二十五軍七十三師二一九擔架隊當隊長,開始了他的革命之路。
1932年農(nóng)歷8月,紅軍西征,大部隊從金寨縣的板棚出發(fā),正巧路過李開文的家——金寨縣槐樹灣鄉(xiāng)。
村民都出來歡送紅軍,好不熱鬧。

突然,李開文聽到了一聲稚嫩的呼喊,“爸爸,爸爸!”
原來他年僅八歲的兒子李錦旭也在其中看熱鬧,兒子擠開人群向他奔來,哭喊道:“爸,媽媽天天念著你,等你回家呢!”
然而,李開文卻置若罔聞,繼續(xù)前行。
旁邊的擔架隊員忍不住勸說:“李同志,要不你就回去看看你的妻子吧,耽誤不了多少時間的?!?/p>
然而,李開文只是回了個頭,便別過臉加快了走路的步伐。
李開文心中明白,雖然他不怕死,不怕累,卻最怕妻子的眼淚。若是回去了,那一串串落下的淚珠會變成最堅固的鐵鏈,禁錮住他的步伐。
兒子早已哭成了淚人,不管不顧地沖過來抱住李開文的腿,緊緊不放。
李開文狠下心來,一腳踹開兒子。
自那以后,他離開了槐樹灣鄉(xiāng),離開了金寨縣,李開文從來沒有想過,他這一去便是十幾年……
后來記者問道:“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革命是不能回頭的?!崩铋_文這樣說。

就這樣,共產(chǎn)黨踏上了不能回頭的西征之路,一條殺出來的血路。
每天聽到炮轟槍響之時,是李開文最為緊張擔心之時,作為紅軍戰(zhàn)士,李開文雖然沒有提槍作戰(zhàn),但是他一樣奔赴在最前線。
每當戰(zhàn)友浴血奮戰(zhàn)時,李開文腦袋便繃緊一根弦,手中牢牢抓住擔架,時刻準備沖上去,把身負重傷的隊友給背下去。
開闊的大路不敢走,部隊只能走崎嶇的山道。
粗糙的草鞋早就磨破了他們的雙腳,泥濘的土地也留下了大大小小的血印,七十三師數(shù)千名戰(zhàn)士都患上爛腳病,每一次走路仿佛行走在刀尖上。
有些戰(zhàn)士吃不消,悄悄消失在人群中,李開文的一個老鄉(xiāng)也動起了這個念頭,想趁機溜走。
李開文理解這個老鄉(xiāng),他知道,太苦了,革命太苦了??墒歉锩挠谢仡^路呢?
面對苦苦哀求的老鄉(xiāng),李開文開導(dǎo)說:“你既然加入了革命,就是箭在弦上的弓,不得不發(fā)。你若是回去,便是死路一條,還不如跟著部隊拼一拼,闖一闖。只有破釜沉舟,我們才能殺出一條血路?!?/p>
終于,老鄉(xiāng)想明白了,回歸了革命隊伍。是啊,革命無法回頭,只有革命勝利,國家才能獨立,民族才能解放,百姓才能過上闔家歡樂,平淡幸福的日子。
可天有不測風云,在突破最后一道防線時,擔架的隊伍穿梭在槍林彈雨之中,熱浪翻涌,血肉橫飛,塵土碎石撲面而來,李開文被卷入層層泥土之中。
所有人都以為李開文永遠陷入了黑暗之中,然而,老鄉(xiāng)卻不相信,他還記得李開文會帶他走一條活路。老鄉(xiāng)瘋了似的從人堆里翻出李開文,伸出手慢慢地、小心翼翼地試探著李開文的氣息。
還有微弱的呼吸!
“李開文還有呼吸!還有的救!”老鄉(xiāng)激動地大喊道,“快來人,快來人!”
聽到這話的人都圍了過來,他們都希望李開文能夠活下去。就像革命終將會勝利一樣,活下去!
在喂了一碗小米粥后,李開文活了,以前他肩上的擔架終于卸下,遞到了別人手中,而他也躺在了擔架之上,住進了醫(yī)院。

“李開文這小子,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團長說。
在這次事故中,李開文聾了,身體像散架了般站不起來,這讓他陷入了痛苦的深淵。
但醫(yī)生告訴他,雖然他的耳朵聾了,但是他身體其他部分沒有問題,只要堅持康復(fù)訓(xùn)練,身體終會如同以前般健壯。
李開文還想當紅軍戰(zhàn)士,還想回到擔架班,所以他忍著痛咬著牙堅持訓(xùn)練。
終于,一年后,李開文康復(fù)了。
看著熟悉的戰(zhàn)友和軍營,李開文想,他要為革命奮斗終身。
當上炊事員,革命仍在繼續(xù)
回到了部隊,李開文提出想成為一名拿槍的戰(zhàn)士。
團長卻拒絕了這個申請,心疼看著李開說:“你聽力受損,不適合上戰(zhàn)場,不如你就去燒飯吧。”

自此,李開文成為了炊事班的一員。
1935年8月,紅軍部隊進入了草地。那里天氣詭異惡劣,空氣潮濕,不僅食物難覓,連火種也很難點燃。
行軍路上,李開文時刻觀察著周圍的戰(zhàn)友,看見有人身子一軟,他便立馬上前,給予戰(zhàn)友力量,因為他們都明白,一旦在這里倒下去了,便再也站不起來……
有一天上級下達命令殺牲畜吃肉,李開文所在的供給部隊分到了兩匹馬,大家知道有肉吃,都咧開嘴笑。
科長走過來,樂呵呵地說:“老李啊,接下來辛苦你們了?!?/strong>
李開文也抿著嘴笑,連忙叫上幾個炊事員去打柴,采些映山紅、松毛子,想好好給戰(zhàn)士們補補身體。
可是由于連綿的雨水,潮濕的柴火,火種燃不起來,李開文愁得翻來覆去睡不著。

最后,他咬著牙翻身起來,把柴草塞進自己的衣服里,煨干一把,再煨一把,熄滅的火種終于又燃燒了起來。
三點多,馬肉熟了,看著戰(zhàn)士們吃上熱騰騰的飯,歡聲笑語的樣子,李開文心中的疲憊也被撫慰抹去了。
不久,李開文變得面黃肌瘦,渾身浮腫,走路都成了問題。
等到軍隊駐扎下來,他們才發(fā)現(xiàn)那不曾熄滅的火種,是因為李開文用身體煨干了柴火!原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部長、政委緊緊握住李開文的手,感激地說道:“老李,老李,你真是個英雄!”
大家都明白,李開文一定是抱著獻身的想法,才讓大家吃上這溫熱的飯菜。
當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三軍會師會寧后,李開文被調(diào)任成為中央特灶班的班長,每天和毛主席,周副主席等中央領(lǐng)導(dǎo)生活在一起。

在一個隆冬的中午,毛主席忘我工作,突然,一陣寒風卷入,毛主席抬頭一看,原來是李開文送午飯來了。
看著李開文衣著單薄,打著冷顫,毛主席馬上停筆,心疼地說:“老班長,我看你穿得太單薄了。”
話完,毛主席便取出羊毛背心送給了他,李開文對毛主席送的背心很是珍惜,穿上便感覺到溫暖許多,心里也暖暖的。
回到特灶班,李開文發(fā)現(xiàn)一個戰(zhàn)士穿得比他還薄,他便把身上剛剛穿熱的背心又送給了那位戰(zhàn)士。
就這樣,羊毛背心把溫暖送到了他們的心間,這個寒冬似乎也不再那么難熬。
1947年2月,蔣介石集結(jié)軍馬,突襲延安。毛主席便率領(lǐng)人員撤離延安轉(zhuǎn)戰(zhàn)陜北,留給胡宗南一座空城。

毛主席說:“存人失地,地終可得;存地失人,必人地兩失?!?/strong>
然而,陜北高原黃沙漫天,環(huán)境惡劣,物資匱乏,領(lǐng)導(dǎo)們的一日三餐都成了問題,這可把李開文愁壞了。
他心里出現(xiàn)了一個想法:就算是犧牲了,也不能讓領(lǐng)導(dǎo)們餓著肚子!
這天夜里,李開文叫來了兩個戰(zhàn)士,憂心忡忡地說:“我們可不能把領(lǐng)導(dǎo)給餓壞身體啊,我們得回去拿食物給領(lǐng)導(dǎo)們補補身體。”
兩個戰(zhàn)士沒說話,但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表現(xiàn)出了他們的決心。
于是,趁著夜色濃重,李開文領(lǐng)著兩個戰(zhàn)士抄著小徑悄悄地回到了延安的一處秘密窯洞里。
窯洞里有一些臘肉,是李開文省吃節(jié)用攢了許久的錢換的,拿到物資后,李開文憑借著對地形的熟悉和敵人行動的揣測,順利平安地回到了駐地。

第二天,桌上的食物豐富了起來,毛主席看著桌上多出來的菜,感到十分驚訝,仔細詢問后,才了解李開文他們昨天晚上的事情。
毛主席當場沉下臉來,可面對低頭抹著眼淚李開文,什么重話也說不出來。
他明白,這是李開文三個人冒死為他們拿回來的飯菜,感動之余卻又倍感心疼。
過了好一會,毛主席才招呼大家吃飯,熱氣騰騰的飯香氤氳了每個人的神色,模糊間似有淚光在閃動。
這菜啊,每一口都飽含著老班長和兩位戰(zhàn)士的心意,而這心意比無價之寶還要珍貴,還要閃閃動人。
當上糧食長,不忘革命精神
1949年,新中國成立,李開文跟隨毛主席進入北京,被組織安排進入中央機關(guān)干部文化學(xué)校學(xué)習。

學(xué)業(yè)完成后,李開文便回到中央群工部,等待領(lǐng)導(dǎo)分配工作。
群工部部長李維漢為李開文想了一個好去路,他笑著說:“老班長,你過去吃了太多苦,是時候苦盡甘來了,組織上給你安排了一個好去路,決定讓你當天津糖廠的副廠長?!?/strong>
“那得管多少人?”被嚇了一跳的李開文連忙問道,他沒想到組織給他的是這樣一份好工作。
“一千余人吧?!?/p>
聽到這樣一個好消息的時候,李維漢并未在李開文臉上看見激動欣喜的神色。
恰好相反的是,李開文如臨大敵般連忙擺手拒絕:“首長啊首長,我哪能管這么大一個廠子呢?我啊,只想回到我家鄉(xiāng)大別山和我妻兒共度余生,落葉歸根。”
名利對于李開文來說不過就是過眼浮云,如果能為人民,能為國家做出什么貢獻,那他什么苦都愿意吃。
李維漢知道李開文的脾氣倔,只要是他認定的事情那便是八頭牛都轉(zhuǎn)不回來,便只好放他歸去。

毛主席也聽說了這事情,不舍道:“老班長,你回去了可不要忘了我,要記得多給我寫信啊!”
就這樣,李開文回到了他闊別十幾年的大別山。
一踏上家鄉(xiāng)的土地,李開文覺得大別山的水是那么的甘甜,大別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那么熟悉。他已經(jīng)迫不及待見到自己的老婆孩子了。
這時,李開文的弟弟李開香告訴了李開文一件噩耗。
原來就在他成為擔架員踏上革命之路的那一年,國民黨軍隊侵略了這個村莊,而他的妻子張氏為了躲避追捕,帶著大兒子李錦旭和一對出生不久的雙胞胎東躲西藏。
因為沒有食物,張氏擠不出一滴奶,在一個酷寒飄雪之日,雙胞胎餓死在了山洞里,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妻子終于在等待中磨滅了所有希望,改嫁他人。
李開文淹沒在了悲愴之中,愧疚心疼自責各種負責的情緒壓著他喘不過氣來,他最終決定就在家鄉(xiāng)附近的響山寺糧站做個站長,奉獻自己的余生。
為了管好糧庫,李開文踩遍了糧倉附近的每一寸土地。

他總是雞未鳴時來,夜深人靜時走,別人不愿做的事情,李開文總是積極去做,堵住倉板底下一個個漆黑的老鼠洞,補好一塊塊破開的天窗。
為了減少糧站的開支,李開文提刀砍樹做掃把,別人不理解,李開文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事情嘛,但李開文卻一直把毛主席的話放在心上: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糧站下面有一條小河,由于只搭了幾塊木板,人們的趕集買糧都受到天氣的影響,非常危險。
李開文看到這種情況非常著急,當機立斷拿出所有積蓄,修建了一座橋。
有了這座橋,人們出行終于方便了,當?shù)氐娜藗兌挤Q這座橋為“紅軍橋”,紅軍橋連接了集市和糧站,也把黨和人民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1956年底,全國各地的模范人物匯集相聚在首都,李開文又一次受邀回到了北京,登上了大會的主席臺。
毛主席一見到李開文就豎起大拇指,夸贊道:“老班長,你不得了,這次又得了一個勞動模范?!?/strong>
會后,毛主席便邀請李開文到家中吃飯,那時北京正是嚴冬,李開文卻只穿了一件薄薄的棉襖,腳上踩著一雙破舊的黑布鞋。
毛主席心疼老班長,送了李開文一件皮大衣和毛皮鞋,后來,這件皮大衣后來留在了金寨縣的展覽館。

而這雙毛皮鞋呢?
就像當初羊毛背心一樣,李開文把它留給了更需要它的人。
1992年,李開文老人與世長辭。
為了革命,他路過家門而不入,淚別家人十七年;為了同志,他用身體烘干柴草冒死取糧;為了人民,他奉獻出自己的所有積蓄搭建紅軍橋。
李開文同志吃苦耐勞、勇于擔當?shù)疵钠焚|(zhì)和舍小家為大家、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流淌在人們的心中。
他是大別山不滅的火種,是一名真正的共產(chǎn)黨員!
參考文獻
1. 中共金寨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金寨縣檔案館編著。將軍縣的初心故事[M]. 2020.
2. 中國共產(chǎn)黨金寨縣委員會編,革命的烽火金寨縣革命斗爭回憶錄[M]. 1959
3. 劉雪穎-《改革與開放》2017年2期
4. 遠松-《黨史縱橫》2017年7期
5. 李業(yè)坤-《中國老區(qū)建設(shè)》
6. 潘富盈王德孝-《西北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3年3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