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甘肅慶陽的一個深夜,82歲的退休將軍耿飚面對一群前來請愿的群眾,突然問了一個問題:"如果現(xiàn)在老百姓有困難,你們還會像當年那樣豁出命去幫他們嗎?"
這個問題,后來被稱為"耿飚之問"。
而更早之前,1946年的北平,耿飚還有另一個故事——國民黨特務給他送藥。
聽起來像不像諜戰(zhàn)劇里的橋段?但這是真實發(fā)生的歷史。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傳奇將軍如何在敵特環(huán)伺的北平"玩轉(zhuǎn)"國民黨特務,又如何從游擊隊長成長為外交官,最終留下一句讓無數(shù)人深思的"耿飚之問"。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國共兩黨表面上握手言和,實際上暗流涌動。

1946年1月,軍事調(diào)處執(zhí)行部成立,葉劍英率中共代表團進駐北平,負責監(jiān)督停戰(zhàn)協(xié)議的執(zhí)行。
國民黨特務可沒閑著,軍統(tǒng)北平站的特務們24小時盯著中共代表團的一舉一動。
耿飚當時是代表團的情報處長,他的任務很簡單——既要保證我方人員安全,又要摸清敵人的底牌。

國民黨特務盯梢是家常便飯,耿飚想了個妙招——買電影票。
他故意買三張票,自己坐中間,左右各空一個位置。特務們一看,以為他要接頭,趕緊也買票進去盯著。結(jié)果電影放完,啥也沒發(fā)生。
耿飚發(fā)現(xiàn),特務們每天都會在代表團駐地外蹲點。他干脆讓人每天數(shù)一數(shù)外面有多少特務,還開玩笑說:"今天又來了幾個'老朋友'。"

最絕的是,有個特務生病了,耿飚知道后,讓人給他送藥。這個特務后來被策反,成了我方的情報來源。
國民黨在葉劍英的房間里裝了竊聽器,耿飚和李克農(nóng)(中共情報工作負責人)帶人排查,最終在床底下找到了美國制造的監(jiān)聽設備。
他們沒拆,而是將計就計,故意在房間里說假情報,誤導敵人。

耿飚1909年生于湖南醴陵一個礦工家庭,13歲就下礦干活。
1925年加入共青團,1928年入黨,參加了湘南暴動。
他帶的瀏醴游擊支隊,最初只有7個人,后來發(fā)展到2000多人。

1934年湘江戰(zhàn)役,耿飚的38團死守陣地,和敵人拼刺刀,全團幾乎打光。
1935年強渡大渡河時,他帶人用門板、繩索搭浮橋,讓部隊順利渡河。

長征途中他得了瘧疾,高燒不退,但依然堅持指揮戰(zhàn)斗。
1937年,耿飚帶385旅駐防甘肅慶陽。
當?shù)乩习傩崭F,部隊就幫他們種地、修房子。

1943年,有個老漢病危,耿飚親自帶軍醫(yī)去救,老漢活了下來。
后來,老百姓說:"共產(chǎn)黨是真的為我們好。"

1950年,耿飚被派往瑞典,成為新中國首位駐外武官。
他在瑞典促成了中瑞第一份貿(mào)易協(xié)定。
1959年,他任駐巴基斯坦大使,成功推動中巴通航,為后來的"中巴經(jīng)濟走廊"打下基礎。
巴基斯坦人至今記得他,伊斯蘭堡大學還設立了"耿飚講座"。

1991年,退休后的耿飚回到慶陽。
當?shù)厝罕妬碓V苦,說有些干部不辦實事。
耿飚聽完,含淚問了那句:"如果現(xiàn)在老百姓有困難,你們還會像當年那樣豁出命去幫他們嗎?"
耿飚晚年寫了四個字——"勿忘人民"。
這四個字,是他一生的寫照。
從北平智斗特務,到長征血戰(zhàn),再到外交舞臺,他始終沒忘記自己是誰、為了誰。
今天,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門前還立著他的銅像。
而"耿飚之問",依然在回響——
"如果老百姓有困難,今天的我們,還會像當年那樣挺身而出嗎?"
參考資料:
1. 《耿飚回憶錄》2. 中央檔案館《軍事調(diào)處執(zhí)行部工作日志》3. 外交學院《新中國首任大使口述史》4. 國防大學《長征技術(shù)戰(zhàn)例研究》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