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面積不大的書房里,我于電腦上雙手飛舞,敲下茨菰這個詞,我猜想老家絕大多數板浦人,心存疑惑,不知茨菰究竟為何物?不識“茨菰真面目”沒關系,那我就花點時間,簡單跟大伙嘮一嘮。

茨菰,水鄉(xiāng)江南隨處可見。茨菰這道獨特韻味的美食,天生注定屬于是江南的風物,它滋養(yǎng)著江南人味蕾,承載著江南人的風土人情。江南人尤愛之。在江南人的餐桌上,茨菰是當之無愧的主角,演繹著無數舌尖上的傳奇!

在江南,茨菰大概有兩種不同的寫法,一種是“茨菰”,另一種是“慈姑?!?/p>

宋朝陳與義就寫過這樣的詩句:“三尺清池窗外開,慈菰葉底戲魚回?!?/p>

茨菰是沾上文人氣的。中國的大師頗有情趣,時常拿茨菰入詩入畫入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苦禪大師有《茨菰魚鷹圖》,齊白石大師有《茨菰蝦群》,而高郵那個風趣的鼎鼎大名的文學大師汪曾祺更是不得了,一點也沒添油加醋,簡直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不僅僅文章寫得好,對于吃,也精通。汪曾祺先生的筆下,食物皆有靈魂,茨菰亦是如此。他有一篇文章叫《咸菜茨菰湯》: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咸菜湯,不知是什么道。是因為雪天買不到青菜?那也不見得。除非大雪三日,賣菜的出不了門,否則他們總還會上市賣菜的。這大概只是一種習慣。一早起來,看見雪花了,我就知道······咸菜湯里有時加了茨菰片,那就是咸菜茨菰湯,或者叫茨菰咸菜湯。

文學巨匠沈從文先生,有一次吃了妻子炒的茨菰肉片,說:“這個好,格比土豆高!”

上述大師們,對茨菰都有相同的感覺,絕非偶然。

湖南菜也有一道菜叫“風雞茨菰”,遺憾的是,我沒有嘗過,滋味如何,不知道。

據我所知,茨菰燒豬肉口味極佳。待豬肉焅好,加入茨菰紅燒,這道菜很棒。再弄一小杯啤酒淺酌,感覺不要太舒服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和茨菰結緣已很久。初識茨菰,還是在年輕時。我曾流落在無錫,吃過此菜。記得,剛到無錫,看見一小飯店菜譜上寫著“茨菰燒肉”,便試著點了,嘗了一嘗,此菜鮮美有味,口感良好,余香繞梁。

我不是美食家,但我知道茨菰,的確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多少年,念念不忘。我在此并非故作玄言。在江南無錫生活了一段時間,難免會受到本地文化熏陶,吃該地方的食物,必有適應性,會情不自禁地喜愛它們。

若干年后,因為骨子里有一種念鄉(xiāng)情結,我又回到了可愛的故里板浦??稍傧氤源妮?,近乎天方夜譚。不管如何,茨菰的滋味,卻一直讓我迷戀著。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沒想到,我所居住的小鎮(zhèn),也有賣茨菰的。該著我有口福。

幾天前,訪友歸來,路過菜市場,無意間,碰巧遇見賣茨菰的。

我大喜過望,不由自主地到菜攤掏錢買了幾斤,回家就直接用肥瘦相間的五豬肉紅燒,茨菰和五豬肉相搭,天衣無縫,搭配的恰到好處。大功告成后,細細地品嘗,當然,有久違之感,滋味真是鮮美,妙不可言!古人說:君子遠庖廚。我絕不敢茍同。親自操刀下廚,豐衣足食,做自己喜歡的菜,情緒價值爆滿,有一種成就感、幸福感。

茨菰燒豬肉,真是過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作者簡介:潘友國,土生土長連云港板浦人。喜歡看書、寫作。時常有文章發(fā)表。偶爾獲獎。工作單位海州區(qū)板浦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