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問教育在教育過程中用心去感受每個孩子的需求和困擾,用心靈去感知孩子的成長和變化。這意味著要關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狀態(tài),以便更好地了解他們的需求和為他們提供適合的幫助和支持。
孩子情緒管理能力弱,是許多家庭的共同困擾: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鬧、被批評后拒絕溝通、甚至用暴力發(fā)泄情緒……面對這些問題,許多家長嘗試過“講道理”“冷處理”,但效果往往不佳。其實,情緒管理并非“忍耐”或“壓抑”,而是需要接納情緒、理解原因、找到出口。以下是幾位家長的真實經(jīng)驗,或許能給你啟發(fā)。
一、接納情緒:先共情,再解決問題
家長A的分享(孩子6歲):
“以前孩子一哭我就急,總說‘別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結果孩子哭得更兇。后來我學了一招:先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說‘媽媽知道你現(xiàn)在很難過,對嗎?’神奇的是,孩子居然會邊抽泣邊點頭,情緒反而平復了。這時候再問‘為什么生氣?’,他就能慢慢說清楚?!?/p>
關鍵點
- 情緒沒有對錯,但行為需要引導。
- 共情話術:“你看起來很生氣/傷心/失望,是嗎?”
- 避免否定情緒:“哭有什么用?”“這點小事至于嗎?”
二、用游戲化解情緒沖突
家長B的分享(孩子8歲):
“我兒子一著急就摔東西,試過罰站、沒收玩具都沒用。后來我發(fā)明了‘情緒暫停角’——在客廳放個帳篷,里面放他喜歡的毛絨玩具和畫筆。每次他發(fā)脾氣,我就說:‘現(xiàn)在你需要去情緒暫停角冷靜一下,媽媽陪你一起?!衿娴氖牵尤辉敢膺M去,還會邊畫畫邊跟我解釋‘我剛才為什么生氣’?!?/p>
可借鑒的方法
- 情緒垃圾桶:準備一個紙箱,讓孩子把“不開心”寫下來扔進去。
- 角色扮演:和孩子玩“生氣小怪獸”游戲,假裝自己是情緒,讓孩子想辦法“打敗”它。
- 情緒溫度計:用顏色代表情緒強度(紅色=暴怒,藍色=平靜),讓孩子自己標注狀態(tài)。
三、教孩子用語言表達情緒
家長C的分享(孩子10歲):
“我女兒以前一生氣就甩門,后來我們約定了‘情緒密碼’:
- 紅色警報:‘我現(xiàn)在很生氣,需要冷靜5分鐘!’
- 黃色預警:‘我有點不開心,能抱抱我嗎?’
- 綠色安全:‘我沒事啦,我們繼續(xù)玩吧!’
堅持一個月后,她居然主動說:‘媽媽,我剛才用了紅色警報,沒摔門哦!’”
實用技巧
- 教孩子用“我句式”表達感受:“我感到……因為……我希望……”
(例:“我感到難過,因為你搶了我的玩具,我希望你能說‘請借我玩一下’。”) - 鼓勵孩子給情緒命名:“你現(xiàn)在是‘委屈’還是‘嫉妒’?”
四、情緒管理需要“刻意練習”
家長D的分享(孩子7歲):
“我兒子脾氣急,為了幫他學會‘暫停’,我設計了‘情緒小火車’游戲:
- 按下情緒按鈕(比如被搶玩具)
- 啟動‘剎車’:深呼吸三次
- 切換軌道:選擇一種解決方式(分享/輪流/找大人)
每天睡前一起模擬情景,現(xiàn)在他遇到問題會說:‘媽媽,我需要啟動小火車了!’”
日常練習方法
- 情緒日記:讓孩子用畫畫或簡單文字記錄每天的情緒。
- 情緒急救包:和孩子一起準備“冷靜工具”(如捏捏樂、舒緩音樂、香薰)。
- 情緒故事會:分享自己或他人管理情緒的成功案例。
五、家長需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家長E的反思(孩子9歲):
“以前孩子一鬧我就吼,后來發(fā)現(xiàn)他越來越像我的‘翻版’。我開始學習‘暫停三秒’:
- 感到生氣時,先問自己‘我在為什么生氣?’
- 離開現(xiàn)場深呼吸,等平靜后再溝通。
神奇的是,當我改變后,孩子居然也開始主動說:‘媽媽,我需要冷靜一下,等下再聊?!?/li>
給家長的建議
- 避免在孩子面前發(fā)泄情緒(如摔門、抱怨)。
- 用“積極暫停”代替“懲罰”:‘我現(xiàn)在需要冷靜,10分鐘后我們再談?!?/strong>
- 定期和孩子討論:‘你覺得爸爸媽媽最近情緒管理得怎么樣?’
六、常見誤區(qū)與避坑指南
? 錯誤做法
- 用物質(zhì)獎勵換取情緒穩(wěn)定(如“不哭就給你買玩具”)。
- 忽視孩子的情緒(如“這點小事至于嗎?”)。
- 過度強調(diào)“男子漢不哭”或“女孩要溫柔”。
? 正確做法
- 接納情緒的多樣性:生氣、委屈、嫉妒都是正常的。
- 區(qū)分情緒和行為:“可以生氣,但不能打人?!?/strong>
- 長期堅持,而非“立竿見影”。
七、家長實戰(zhàn)案例:從“火山爆發(fā)”到“情緒小主人”
案例:7歲男孩小陽
- 問題
被同學嘲笑后,小陽在教室撕毀課本,被老師投訴。 - 解決過程
- 接納情緒
媽媽回家后擁抱小陽:“我知道你當時很委屈,對嗎?” - 角色扮演
和小陽玩“同學嘲笑我”游戲,引導他說出:“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請停止!” - 情緒急救包
為小陽準備“冷靜手環(huán)”,生氣時捏一捏提醒自己深呼吸。 - 情景模擬
每周模擬一次“沖突場景”,讓小陽練習應對方法。
- 接納情緒
- 結果
三個月后,小陽主動告訴媽媽:“今天同學罵我笨,我對他說‘你這樣不禮貌’,然后走開了!”
八、結語
孩子不會管理情緒,是因為他們的大腦中負責情緒調(diào)節(jié)的前額葉皮層尚未發(fā)育成熟(通常要到25歲才完全成熟)。家長的任務不是“消滅”情緒,而是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
- 教會他們認識情緒、表達情緒、選擇應對方式。
- 用耐心和陪伴,等待孩子從“情緒小火山”成長為“情緒小主人”。
行動建議
- 今天回家后,和孩子玩一次“情緒猜猜猜”游戲(你做表情,讓孩子猜情緒)。
- 準備一個“情緒急救包”,和孩子一起設計里面的物品。
- 每天睡前問孩子一個問題:“今天讓你最開心/最生氣的事情是什么?”
記住:情緒管理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你的每一次耐心引導,都在為孩子的未來賦能。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