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條搓線絮搓綿,搓夠千尋放紙鳶?!?/p>

明媚春光,風過云動,千姿百態(tài)的風箏在天空悠悠然地蕩著,放飛人們高遠的志向與無邊的情思。

風箏又名紙鳶,在我國已有2400多年歷史。最早的風箏并非用于休閑娛樂,而是軍事偵察,可以測距、傳遞信息。宋朝以來,放風箏逐漸發(fā)展為一項春日習俗,至明清時期,已成為流行的春日戶外運動。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编嵃鍢虻倪@首《懷濰縣》將放風箏的場景描寫得熱鬧、壯觀。古時,人們剪斷風箏線寓意去晦氣,今天,放風箏有了更多文化內涵和情感寄托。

在“世界風箏都”山東濰坊,走進當地的世界風箏博物館,觀眾可以通過VR眼鏡和元宇宙數字技術,實現多重感官體驗。

“佩戴設備后,隨著步伐移動,我看到龍頭蜈蚣風箏在眼前緩緩展開,可以近距離觀察風箏的每一個細節(jié),甚至親手‘觸摸’那些精美的圖案和線條。更令人驚嘆的是,可以通過手勢操作拿起商販售賣的風箏和年畫工藝品,放在手中細細欣賞。”山西游客辛柯在這次互動體驗中感受到了風箏制作技藝的精湛。

作為濰坊市中小學研學基地,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圍繞扎、糊、繪、放的風箏制作“四藝”,結合民俗節(jié)慶和節(jié)假日推出多種研學課程和體驗項目。據博物館公教部負責人王培培介紹,面向低齡兒童,博物館的創(chuàng)意涂鴉風箏課程選擇安全便捷的“預制”蝴蝶風箏,讓孩子們在空白的風箏面上揮灑靈感;面向青少年的體驗課則嚴格遵循風箏的傳統(tǒng)制作步驟,引導學員全流程參與風箏制作。博物館聘請多位濰坊風箏制作技藝傳承人擔任導師,手把手教孩子捆扎菱形風箏,讓課本上放風箏的場景轉化為寓教于樂的傳承實踐。

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研學課堂上,孩子們在老師指導下制作風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研學課堂上,孩子們在老師指導下制作風箏。

“近兩年,到館游客大幅增長,我們引入了專門的文創(chuàng)團隊,開發(fā)更有體驗性和沉浸感的產品。”王培培說。2024年,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全年接待游客99.3萬人次,同比增長258%。今年清明假期的接待人次較往年增幅超過65%。

在濰坊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游客不僅能觀賞老藝人現場做風箏,還可參與3D打印風箏骨、風箏彩繪等沉浸式體驗。不少傳承人自發(fā)制作了“山東地圖”主題風箏,由16只小型風箏串聯(lián)形成迎客圖,表達山東的好客之意。

“傳統(tǒng)風箏制作周期長達20天,現在通過參與非遺特色體驗,兩小時就能帶走專屬于自己的風箏作品和文創(chuàng)好物?!鄙轿饔慰蛷垚偢嬖V記者,她最近還購買了《風箏制作AR教程》以及微型風箏制作材料包,計劃回家后送給好友。

濰坊風箏是民間的瑰寶,也是會飛的信使,帶著濰坊的故事飛向世界,又將世界的目光帶回中國,成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梁。

2024年4月,土耳其風箏隊隊長、伊斯坦布爾風箏協(xié)會主席穆罕默德·納西·阿科茲來到濰坊世界風箏博物館,親手制作了10只風箏,并將其與他從土耳其帶來的兩只風箏帶到第41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賽場。

風箏會結束后,穆罕默德·納西·阿科茲將現場制作的這批風箏捐贈給了博物館?!鞍⒖破澫壬趨⒂^博物館時,認出了自己多年前創(chuàng)作的風箏作品,當他看到那只風箏還在館內展出時非常高興。我們也希望通過風箏展示濰坊民俗中好客、感恩的傳統(tǒng)?!蓖跖嗯嗾f。

再過幾天,濰坊將舉行第42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屆時,風箏賽事、文旅活動、風箏表演一并展開,觀眾和游客將在共同參與中創(chuàng)造更多風箏新玩法。

來源:中國文化報 記者: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