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廣賢文》里寫,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睡覺的八尺地兒,每日的三餐,很平凡但又彌足珍貴??纱蟪鞘凶非蟾咝?,壓榨時間、崇尚績效的運作讓越來越多人把日食的三餐縮減,吃飯變成牛馬的養(yǎng)料,完成任務(wù)之后繼續(xù)機械化地工作。
為了重拾健康,拿回吃飯的主導(dǎo)權(quán),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找阿姨上門做飯。一天100元人工,可以吃三菜一湯兩頓飯。親自列菜譜、去菜市場買菜,通過瓜果蔬菜感受四季、時令的變化,健康的身體和胃、令人舒心的秩序感在一飯一菜中回歸。
最重要的是,這比點外賣便宜。
文 |李清揚
編輯 |張輕松
運營 |芋頭
蘇蕊的一天,是從菜刀撞擊砧板、水流刷過蔬菜、瓷碗碰撞筷勺的“白噪音”中開始的。
早上7點,阿姨來到她家,為她準(zhǔn)備一天的飯菜。菜品是前一天晚上下班回來,吃完阿姨準(zhǔn)備的晚餐,蘇蕊一邊搜菜譜一邊列的。她習(xí)慣網(wǎng)購,每天晚上,買菜App上還會出現(xiàn)打折的特價菜品,蘇蕊就根據(jù)能買到的打折菜,布置第二天的菜譜。
阿姨的工作時間為兩小時,做一頓,分兩餐吃。她打包一份帶到公司,剩下一份晚上回家吃。在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996”的家屬,則打包兩份,吃完回家。午間,當(dāng)別的同事打開外賣軟件糾結(jié)吃什么,蘇蕊可以美美吃三菜一湯的便當(dāng)。
蘇蕊是重慶姑娘,是上海這個大城市無數(shù)寫字樓格子間里高效運轉(zhuǎn)的牛馬之一。過去,她點外賣的時間可能是開會休息的五分鐘,“一旦被人打斷,再意識到要點外賣的時候已經(jīng)過了點”。

▲打工人的日常就是一個會議接著一個會議,很難有整塊時間吃飯。圖 / 《裝腔啟示錄》
外賣軟件上看似五花八門的選擇讓人頭疼。既要對比評價,又要查看是否有實體店,再切換幾個軟件去算滿減、比價,“一頓操作三四十分鐘下來,最后還是選不出,一生氣就又不想吃了”。
吃飯,一度只是維持牛馬運作的養(yǎng)料。晚上10點下班回到家,“根本沒有力氣去計劃第二天吃什么”,第二天只能繼續(xù)靠外賣喂飽肚子。
外賣,讓打工人不會餓死,卻在一定程度上腐蝕著健康。同樣在上海工作的張夢夢,剛來上海的時候,還沒什么積蓄,吃過拼好飯,買過沒有實體店的外賣。為了融入上海早C的工作氛圍,學(xué)著喝咖啡,“但其實,咖啡對胃的損傷挺大的”。
后來工作了一段時間,廣告行業(yè)的高強度工作讓她不時為了排解壓力,報復(fù)性吃飯,“點那種銀泰商圈很貴的外賣”。她一度發(fā)胃病,痛到去醫(yī)院檢查,被要求做胃鏡。

▲多數(shù)打工人的午飯只能靠外賣解決。圖 / 視覺中國
不想吃外賣,又不想做飯、不會做飯或沒時間做飯,吃什么?愛動腦子的年輕人已經(jīng)想到了新的解決之道——請阿姨上門做飯。
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請阿姨做飯,“在北京請阿姨做飯比點外賣便宜”一度登上微博熱搜。北漂女孩現(xiàn)身說法:“阿姨100元一天,做一次,夠兩個人吃兩頓。在北京要是不想吃預(yù)制菜,至少四五十一頓。除了做飯,阿姨還能簡單做些衛(wèi)生,拖地掃地、刷鍋洗碗,若兩個女生合租請阿姨,費用平攤下來,比外賣便宜,又安心健康?!?/p>
張夢夢一度以為請阿姨的費用要七八千元,直到一次去朋友家,才知道按小時請阿姨上門做飯,做一頓,吃兩餐,“中間用微波爐加熱一下就可以”,人工費大概百把塊,加上食材費用,也比外賣劃算。
以上海為例,蘇蕊在市中心寫字樓區(qū)點一頓外賣,“想吃葷素搭配,每頓就要在40到50元左右,兩個人一天160到200元,每個月22天工作日要花3520~4400元元”。
而請阿姨上門做飯,工錢每小時40元,一次做2個小時,一個月1760元的工資,管兩個人兩餐,加上食材和調(diào)料的開銷,蘇蕊和家屬每月工作日吃飯的開銷在3500元左右,比點外賣便宜。
居住在北京的李煙,也受夠了高昂的外賣。她在讀博,和丈夫吃膩了學(xué)校的飯?zhí)煤?,曾?jīng)敞開肚皮吃了一段時間外賣,“北京外賣本來就貴,一頓40元上下。除了外賣,還點咖啡、奶茶”,月末一算賬單,兩個人一個月吃了7000元。
兩周前,李煙做了膝蓋手術(shù)需要靜養(yǎng)。丈夫每天上班,她不愿拜托他來做飯,“每天從早到晚工作之后,沒有精力再做飯的”,于是下定決心請一個阿姨。
李煙請的阿姨也是100元一天,做四菜一湯或者五菜一湯都可以,分兩頓吃。食材方面,葷素搭配,要求不是特別高的話,一天三四十元,如果要買比較貴的葷菜,可能會上到五六十元。平均下來,請阿姨加食材的費用,一個月的開銷大約在4500元上下。
顯而易見,請阿姨上門做飯,健康干凈之外,性價比的優(yōu)勢在一線城市是突出的。
休產(chǎn)假的月亮也是為了性價比請的做飯阿姨。她沒有請育兒嫂,“在北京請育兒嫂得八九千元,這個價格可以請三個阿姨了”。她請姨媽來幫忙照顧孩子,又請了一位阿姨幫她和姨媽做飯。
生孩子之前,她靠公司的免費食堂和外賣度過,“雖然味道一般,但比起自己做飯,寧愿湊合一下”。
她通過中介公司找的阿姨,要支付一筆中介費,價格是阿姨1.5到2個月的工資,而阿姨的月工資在3000元,加上采買食材的費用,家里吃飯月開銷在5000元上下。與過去吃免費的食堂相比,“沒有便宜多少,但是更健康了”。這也是一種“性價比”。

▲月亮家的阿姨中午做的菜。圖 / 講述者提供
“好阿姨不在市場上流通”
請過阿姨的人,普遍有個共識——好阿姨難找。找阿姨不外乎幾種途徑:朋友介紹,通過中介公司找,還有一些年輕人在閑魚、小紅書上發(fā)帖尋人。
張夢夢的阿姨是從朋友那里“繼承”來的。朋友要搬家,只好辭了阿姨,張夢夢趕緊和阿姨簽了約,“在那之前找的幾個都不合意”。
她看重與阿姨的相處,“有的阿姨會跟你吐槽上一任雇主,沒有什么邊界感”,有的阿姨不喜歡她家里養(yǎng)的貓,偶爾抨擊幾句。有些精明的阿姨會反向挑選雇主,不喜歡家里有老人的,“口味比較刁”,青睞年輕的兩口子,“像嗷嗷待哺的羔羊,做什么都吃”,“大家都會看人下菜”。
而張夢夢經(jīng)過朋友嚴(yán)選的阿姨,喜歡貓,很有職業(yè)精神,會觀察昨天哪道菜吃少了,不滿意會直接問,下一次就改。阿姨很時髦,會沖浪搜菜譜,“她告訴我秋葵一個很好吃的吃法是蘸著芥末吃”。

▲阿姨給張夢夢做的飯。圖 / 講述者提供
大部分人還是通過中介公司找阿姨,不僅要付中介費,中間可能還要費些周折,還要防備套路和踩坑。
在天津工作的周周就是通過家政中介找的第一任阿姨,做飯手藝不錯,但很有主見,不愿意按照給出的菜單來,“家里有什么食材,就自由發(fā)揮”。指東打西,讓做魚香茄子,做出了清淡無鹽版,想吃地三鮮,端上一份無油版的地三鮮。阿姨似乎不把上門做飯當(dāng)成謀生的途徑,而是享受這一愛好,“她指點我們調(diào)料要放在哪里,用什么牌子的鍋好,每天在群里發(fā)她的烘焙作品,我們給她工錢外,還要給她情緒價值”。
為了找到好阿姨,蘇蕊向同事咨詢,總結(jié)了一套方法論:找阿姨要避開晚間,這是用人的高峰期,價格不會便宜。于是她把時間段選定在早上7點到9點,“這對阿姨來說是一個外快,不影響白天正常的工作”。而找阿姨,最好是從附近下手,生活在同一片區(qū)域,人員穩(wěn)定,可信任度高。
她在高德地圖搜附近,找開了十幾年的家政公司。對方給她介紹的兩個阿姨,一個在一戶人家里做了將近十年,從第一個小孩出生到第二個小孩上幼稚園;另一個十幾年前在這一片區(qū)取得了家政證書,“這都是穩(wěn)定的佐證”。
因用人時段非高峰期,一開始,她就擺出了比市場低一些的價格,一小時40元。一般而言,上海的上門阿姨的用人費用在45到50元之間浮動。這樣做的好處是,“自己有個價位,讓中介公司把符合定價的人推來,減少溝通成本”。
選好了阿姨,接下來就是面試了。同事告訴她,面試不能做大菜,而是要做家常菜,比如青椒肉絲,可看出刀工;又比如蛋炒飯,可看出對火候的掌控。反之,做佐料很多的大菜,“其實比較容易做得蠻好吃”。
一套方法論踐行下來,蘇蕊找到了人品和手藝都不錯的重慶同鄉(xiāng)阿姨。做事麻利,愿意改進,也會適當(dāng)提一些建議。有一次蘇蕊怕阿姨不能殺生,提前一晚買了殺好的魚,阿姨知道后告訴她,“這樣做出來的魚很腥,想吃魚要買活魚,現(xiàn)殺的最新鮮”。

▲蘇蕊在家吃飯。圖 / 講述者提供
不少中介公司會在面試這一關(guān)使點心眼子,“他們推薦一個表現(xiàn)好的阿姨來面試,取得雇主信任,把合同簽了、中介費交了之后,阿姨就找借口請辭。中介雖然承諾阿姨可換,但后面換成怎么樣,就不管你死活了”。
生活在天津的周周,正遇到了這種套路。周周是在孕期找的阿姨,把第一任做飯好吃但有主見的阿姨換掉之后,來的阿姨烹飪水平一個不如一個,一個月后,她就中止了請阿姨上門做飯的計劃,“好的做飯阿姨就跟好男人一樣,是不在市場上流通的”。
給人上門做飯,也成為一些來大城市幫子女照看孩子的母親的副業(yè)。
健身教練大米就幸運地在閑魚上刷到一位“阿姨”,自稱在北京幫兒子帶孩子,白天有空可以做飯,家離自己健身房幾站公交車的距離,一小時要價50元。
大米快速聯(lián)系到阿姨,把價格壓到45元做一餐,“我吃得很簡單的,一葷一素,水煮一下,或者簡單煎一下就可以。外賣健身餐太貴了,又吃不飽,您能便宜點就好了?!币活D央求后,阿姨爽快接單,決定試試。大米從山姆上采購調(diào)料,冷凍鱈魚、雞肉、牛肉、香菇、豆芽等食材,寄到阿姨家里,請阿姨加工,要求是少油少鹽,一餐做兩頓的分量。沒想到阿姨手藝不錯,還每天專程坐公交給她送到健身房,她現(xiàn)在最擔(dān)心就是阿姨要漲價或者不想送了。
明天吃什么?
《增廣賢文》里寫,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睡覺的八尺地兒,每日的三餐,很平凡但又彌足珍貴。大城市追求高效、壓榨時間、崇尚績效的運作卻讓越來越多人把日食的三餐縮減,吃飯變成牛馬的養(yǎng)料,完成任務(wù)之后繼續(xù)機械化地工作。
有阿姨做飯后,一些打工人開始找到花心思“做飯”、好好吃飯的感覺了,甚至開始逛菜市場。
張夢夢曾試圖使用AI幫助自己列食譜,但AI也是需要訓(xùn)練的員工,時間一長,她發(fā)現(xiàn)不如自己去菜市場轉(zhuǎn)轉(zhuǎn)。
菜市場串聯(lián)起她跟“附近”的聯(lián)系。張夢夢常去的一家小菜店,店主養(yǎng)了一只貓,去的次數(shù)多了,張夢夢和貓貓成為了朋友。她唯一不敢去的是海鮮區(qū),想吃海鮮只敢在網(wǎng)上買。
自找阿姨做飯以后,張夢夢開始關(guān)注時令的變化,春天吃春菜,入冬來一碗“春去冬來飯”。
春天是槐花、豌豆、筍的主場,張夢夢最近在看風(fēng)靡亞洲的《苦盡柑來遇見你》,劇中寬值和愛純吃豌豆飯,張夢夢也讓阿姨做了清炒豌豆,點綴在白米飯上,和主人公同吃飯共命運。秋冬則是冬瓜排骨、菱白炒肉、馬蹄甘蔗水的主場,四季的變化藏在陳列的菜品中。

▲《苦盡柑來遇見你》中的豌豆飯。圖 / 《苦盡柑來遇見你》
今年是她辭職的第四年。過去,她一直想鍛煉卻總半途而廢。今年她在常去的咖啡館旁報了瑜伽課,方便的動線設(shè)計讓她突然發(fā)覺,想堅持一件事并不難,就像做飯,“自己真的沒辦法堅持做飯的話,那就拿出一點錢請人做,把事情交給擅長的人,這樣健康又安心”。
張夢夢的對象還在公司上班,每天帶便當(dāng)去,“每次在公司吃的時候,同事都羨慕他,說他好幸福”。
她還開始解鎖大餐,什么好吃的都想嘗試,去山姆的次數(shù)也變多了,“采購一些做大餐的東西,比如烤雞和牛排之類的”。
一日三餐中,她已對阿姨產(chǎn)生了依賴。今年她準(zhǔn)備搬家,不敢搬遠(yuǎn)了,怕阿姨因距離遠(yuǎn)不來。
阻礙很多年輕人親自下廚的因素,除了沒時間,最大的原因便是“麻煩”。構(gòu)思菜單、買菜之外,還要跟著教程一步步做,十分消耗時間,而將“麻煩”外包,也可以享受“家”的感覺。
蘇蕊之前在大廠上班,大家普遍有一些身體亞健康問題,希望吃得“瘦一點”、健康一點。身邊同事有輕微脂肪肝的,家里有老人孩子的,都請了阿姨上門做飯。當(dāng)時她一人獨居,覺得去找鐘點工阿姨很不劃算。后來她從大廠離職,跳槽到一家早十晚六,可以到點下班的公司,才有了“想想每天吃什么”的余裕。
這兩年,她轉(zhuǎn)變了一心撲在工作上的心態(tài),“迫切地想照顧好自己的生活”。
她和阿姨合作了7個月,從一開始對于陌生人進入臥室會抗拒,到現(xiàn)在出門上班,也放心阿姨獨自在家打掃衛(wèi)生。人與人的信任、屋子里承載的日常,構(gòu)筑起她對居住地的依戀。
從前提到“家”,是想到媽媽會包攬一日三餐的重慶的家,現(xiàn)在說到“家”,也指經(jīng)過她精心裝扮、打點得溫馨整潔,能吃到可口飯菜的出租屋。生活不再是點個外賣糊弄過去,異地生活的漂泊感經(jīng)過胃的安定逐漸扎了根。
理解也在認(rèn)真吃飯的過程中發(fā)生。月亮小時候不明白,為什么母親總問自己“想吃什么”,被問多了還覺得煩。當(dāng)下角色轉(zhuǎn)換,僅僅是羅列菜譜都讓她覺得累,方明白數(shù)十年如一日操持一家一日三餐的不易。
列菜譜需要費心思,為了減少構(gòu)思菜譜的腦力勞動,月亮?xí)寻⒁套鲞^的每道菜記錄在備忘錄。她是東北人,喜歡吃東北菜,慢慢地有了一份東北菜小食譜,醋溜白菜、酸菜凍豆腐、五花肉、木須肉、土豆燉雞翅均榜上有名。

▲月亮記錄在備忘錄里的食譜。圖 / 講述者提供
周周生了孩子后,工作日吃飯成了要速戰(zhàn)速決的任務(wù)。她開玩笑說自己是“有啥吃啥,湊合過”,做份“白人飯”,蒸個紅薯,煮個玉米,“老人把菜備好了,我們回家胡亂一吃,快速結(jié)束這場戰(zhàn)斗”。
操持三餐的過程讓她漸漸自我開悟,“沒必要非得跟著教程,調(diào)料想加多少加多少,不要把做飯?zhí)走M公式化的模板里,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方式,這樣做飯才能迅速”。
請阿姨那段時間,吃得是講究多了,不過,家里多了個人,有時也會增加溝通成本,甚至像又找了份“工”打。
周周感覺每周五列菜譜跟寫周報無異,費勁跑兩三個超市把東西買齊,敲定之后要溝通、傳達,一涉及到溝通,便心覺疲累。尤其是碰上很有想法的阿姨,就像工作里匹配到無法順利配合的同事,心累翻倍。
其他年輕人,也很難享受“穩(wěn)穩(wěn)的幸福”。上門做飯的鐘點工阿姨,收入往往比住家阿姨偏低,穩(wěn)定性也更低些。找她們的人多了,她們也會反向挑選客戶或者考慮漲價。年輕人也不敢提出太“過分”的要求。比如大米發(fā)現(xiàn)找的阿姨做飯好吃后,從原來只想吃到低鹽低油的水煮菜,到現(xiàn)在也想變著花樣吃到更好吃的食物了,這樣45元一次的費用就顯得有些“壓不住”。
不過就眼下而言,第一批找阿姨做飯的年輕人已經(jīng)先享到福了。對漂泊生活中的他們來說,吃飯,左不過汪曾祺在《人間有味》里的一句,“人生忽如寄,莫辜負(fù)茶、湯、好天氣”。

▲打工人下班后最期待的,其實是一碗熱氣騰騰的飯。圖 / 《去有風(fēng)的地方》
(講述者均為化名)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chuàng),侵權(quán)必究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