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回愛自己的課題。
hi,我是貓。
過了情關,不是斷情絕愛,也不是再也不談情,而是從“被愛的敘事”中跳出,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情感流動,強大自己,把愛與不愛的開關緊緊拽在自己手上,而非掛在他人的眼光中,或者掉入他人的評價體系標準中。
天生擁有浪漫和細膩的觸角讓女性在愛的能力和勇氣上更勝一籌,但也讓很多女性容易產(chǎn)生一些不切實際的期待。比如錯誤地把他人對你的堅定選擇、他人對你的理解、他人對你的愛意當成是一項勛公章,甚至是一生追求的目標。
仿佛被選擇,才值得被愛,被肯定才有價值。難道人不能主動選擇、主動去決定、主動去愛、主動去創(chuàng)造價值,非得有人點頭,你才會如釋重負:“好的,我可以選擇了,我可以作主了”。
“被”這個字,聽起來總會讓人有一種不適感,就像親密關系是菜市場上待價而沽的蔬果,抑或是商場里櫥窗展示的精美衣物。誠然關系的本質是交易,但關系確立之后,你們已經(jīng)進入了合作流程,難道還要陷入每天誠惶誠恐,萬一有一天不被堅定選擇的恐懼中么?
任何關系的建立在于價值交換,維系在于舒適相處,升華在于共同走過的時光,永遠是在動態(tài)發(fā)展中的?!氨弧笔且环N主動客體化思維,隱含著某種期待,帶著一種隱形的力量,而不是來自于某個人具體的某個行為。
這股期待的力量,恰恰是很多親密關系問題頻出的始作俑者。期待伴侶完美,所以真實的伴侶模樣就會讓你失望、痛苦;期待父母無條件理解自己,但父母先是自己,才是父母。
期待是一種對自己的暴力。
但我們常常忘記,除了外求之外,還有一個方法更管用也更實際,那就是自給自足,自己本自具足,自己可以擁有力量,也可以時時刻刻地站在自己這一邊。當你把一切精力由外向內調轉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比原先想的更強大。
一個擁有主體性的女性,內圣外王,既有不傷人的教養(yǎng),也有不被人傷的氣場。愛與不愛,都是自己單方面的課題,你決定自己是否愛這個人,是否要追求價值,都不以他人的態(tài)度為轉移。
總是追求被愛、被選擇、被肯定,根本不是你自己不夠好,而是自己潛意識在內化一個危險公式,把被選擇等同于安全,把被渴望等同于有價值,把被需要等同于有意義。
這才是吃苦受罪的開始,試問安全感和價值感都來源于外求,而不是自己本身強大到擁有這種屬性,那又如何能長期持有呢。就像有的人把自己的生存籌碼依賴于伴侶、父母,那么自然在與他們的關系中,自己的價值就由他們來出價。
當然尋求他人肯定,并非全然地負面,因為這就跟正反饋一樣,有些人沒有這種正反饋,會迷失方向,根本沒辦法一直不斷地向前。
但經(jīng)過一個階段的努力,你會發(fā)現(xiàn)這種外求的努力不得究竟,因為讓人變好的真正根源短暫來源于現(xiàn)實產(chǎn)生的利益,而長期是由內心長出來的幸福、滿足、以及自得其樂。
于是你會把自己從被他人愛的執(zhí)著中拉回來,思考更具體的問題:現(xiàn)在看待問題是否更立體全面了?自己的心有沒有處于更多的平和安寧狀態(tài)?情緒有沒有變得更好一些?是不是更專注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更多的在意他人的態(tài)度?以及自己的問題是不是都能自己處理好,當下的生活處于一種平靜的狀態(tài)?
不滿之人外求,時而求有,時而求無,求到了開心,求不得就會不安,陷入著相狀態(tài);圓滿之人,內心自得,愛不需要外求,甚至會滿出來,想給就給出去,不給就收回來。
但這個圓滿從來都是自定義,全然由你的心境而變,曾經(jīng)你追求一個看似閃閃發(fā)光的戀人,執(zhí)著于閃光之人的愛意,不得的時候,不是你不值得,而是愛外包出去之后,你自己就丟了。
一個人全然地看見自己,接納一切,跳出被愛,情就不再值得執(zhí)著了。
End.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