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第42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暨2025濰坊風箏嘉年華(以下簡稱“風箏會”)如約而至。這個國內最早冠以“國際”字眼的綜合性、國際性重大地方節(jié)會,即將走過42屆風雨歷程。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一只濰坊風箏“邀”來五湖四海的彩鳶,天空為幕布,風箏唱主角,在世界風箏都演繹一場“萬物皆可上天”的春日浪漫。
2400多年傳承,700多年傳播,40多年堅持,濰坊已經成為世界風箏文化交流的中心。一會風行四十載,濰坊憑什么?
濰坊在全國率先創(chuàng)造了“風箏牽線、文體搭臺、經貿唱戲”的辦會模式,并在辦會過程中不斷賦予這一模式新的時代內涵和意義,而這12個字里恰恰藏著風箏盛會四十年堅持的深層邏輯。

4月18日,在第21屆世界風箏錦標賽上,參選選手正在調試風箏。
01
風箏牽線
銀線連四海,風箏傳友誼。這根“風箏線”,既是友誼線,又是歷史線,更是文化線,這根線串起了濰坊風箏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和開放包容。
風箏,承載著人類最早的飛天夢想,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史載,2400多年前,魯陽人墨子最早嘗試制作風箏,“削木為鳶,三日而成,飛一日而敗”。后來,在濰坊青州西南的魯山腳下,魯班削竹木為鳶,中國歷史上第一只風箏由此誕生。
早期的風箏曾被應用于軍事,除了傳遞情報,還被用作進攻性武器。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后,紙被廣泛應用在風箏上,“紙鳶”應運而生。因為紙的加入,風箏便和文化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
自唐而清,吟詠風箏的詩詞不斷涌現(xiàn)。最為有名的當屬清高鼎的“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而最為濰坊人所熟知的,非清鄭板橋的“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莫屬。
鄭板橋“七載春風在濰縣”,離任后仍對濰縣“相思不盡又相思”,于是寫下了人們傳頌至今的《懷濰縣》,而其中的“紙花如雪滿天飛”,描寫的正是清明時節(jié)濰縣人放風箏的熱鬧場景。
專家考證,風箏流行于宋代,至明清發(fā)展到鼎盛,逐漸形成了濰坊、北京、天津和南通四大區(qū)域流派。公元7世紀,風箏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日本、朝鮮等地區(qū);宋代,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亞、西亞、歐洲等地區(qū);明清時期,更是通過海洋貿易和文化交流傳入東南亞、南亞、非洲、美洲等地區(qū)。
濰坊風箏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中國乃至世界風箏的集大成者,在明代已初具規(guī)模,近現(xiàn)代更是進入名家薈萃、人才濟濟的高速發(fā)展期。
1984年,首屆濰坊國際風箏會成功舉辦;1988年,濰坊被確定為“世界風箏都”;1989年,國際風箏聯(lián)合會在濰坊成立;2006年,“濰坊風箏制作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是濰坊風箏長盛不衰的秘籍。譬如,濰坊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郭洪利將濰坊風箏和“王者榮耀”“浮生為卿歌”等手游融合,俘獲大量粉絲?;艦榻?,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性呈現(xiàn)、年輕化表達,充分釋放了風箏的文化潛力,激發(fā)出了風箏的巨大文化張力。
連續(xù)舉辦了41屆的風箏會,正是因為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提升,才越辦越紅火,成為濰坊傳播友誼的使者、走向世界的橋梁、經貿合作的平臺。
國際風箏聯(lián)合會副主席兼文化促進委員會主任張崇高認為,通過風箏,濰坊擁有了一張專屬的金子名片,涵養(yǎng)了一種開放包容、自信向上的城市氣質,搭建起一個對外經濟文化合作的平臺,更插上了一雙飛向世界的翅膀,向世界展示著濰坊的實力和魅力。

2025濰坊風箏大賽現(xiàn)場,“齊魯天路”風箏正準備放飛。
02
文體搭臺
紙鳶傳信邀天下,濰水歡歌候君臨。
今年風箏會以“放飛夢想 擁抱和平”為主題,舉辦風箏賽事、文旅宣推、風箏文化、體育運動、經貿合作等50多項活動。
深度文旅體驗活動、城市定向運動嘉年華、高質量項目高層次人才合作對接活動……從這些活動中不難看出,濰坊意在以“文體搭臺”打造一個釋放城市活力,提振消費、“雙招雙引”、經貿合作的綜合性高能級平臺。
“風箏故鄉(xiāng) 山海濰坊”,濰坊不僅以風箏馳名世界,還擁有豐富的文旅資源。早在1987年的第4屆風箏會上,濰坊就曾開辟出一條以市區(qū)為軸心,途經青州、臨朐、安丘、寒亭等7個縣市區(qū),全程1300多華里的千里民俗旅游線。
今年風箏會,濰坊推出了5條主題旅游線路產品:城市漫步游、歡樂放飛游、天路攬勝游、地質探奇游、行知研學游,誠邀來自全世界的游客探索這座城市未知的精彩,找尋心中不一樣的濰坊。
“不一樣的濰坊”什么樣?對外地游客而言,是“濰坊的天是倒過來的?!?,還是“在濰坊萬物皆可上天”?是世界最大風箏博物館里的萬箏競艷,還是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里的非遺展演?是16位帝王登臨過的“五鎮(zhèn)之首”沂山的鐘靈毓秀,還是158公里海岸線與“渤海之眼”摩天輪的別樣浪漫?是有“魯東明珠”之稱的十笏園的小巧玲瓏,還是恐龍化石群、濰坊象等地質奇觀的磅礴氣勢?是倉頡造字的文明曙光,還是青州古城的千年文脈?抑或是虞舜、蘇軾、李清照、鄭板橋、王盡美等150多位名人在濰坊留下的斐然成就?
當下,年輕群體已成為旅游消費的主力軍,濰坊借助風箏會設置更多文旅消費新場景,把游客留下來,看完風箏看美景,看完美景品美食,讓“流量”變“增量”,必將成為拉動濰坊旅游增長的新動能。
統(tǒng)觀歷屆風箏會,“文體搭臺”可謂異彩紛呈。第1屆風箏會就開了風箏放飛、展示和交易的先河,第4屆風箏會評選出了1987年世界風箏“十絕”,第8屆風箏會舉辦了大型時裝文藝晚會《萬紫千紅總是春》……特別是2023年以來,濰坊風箏會和風箏嘉年華融為一體,“文體搭臺”的成效更加顯著。
國家體育總局原副局長、國際風箏聯(lián)合會原主席馮建中認為,風箏是體育項目,是文化活動,是民生,是產業(yè),是科技,是教育,是品牌,是一座豐富的文化寶藏。濰坊國際風箏會是濰坊非常寶貴的城市品牌,前景無限廣闊。

2025濰坊風箏大賽現(xiàn)場
03
經貿唱戲
一說到濰坊,就想到風箏;一說到風箏,就想到濰坊。
風箏會的舉辦提高了濰坊在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直接推動了濰坊風箏產業(yè)的發(fā)展。4月16日,記者來到濰坊市坊子區(qū)王家莊子村采訪,這里很多村民都在村里的風箏廠里忙著制作風箏。這個被譽為“中國風箏產業(yè)第一村”的村子,風箏生產企業(yè)已經發(fā)展到200多家,全村4700多口人有一半以上從事風箏及相關產業(yè)。
在濰坊,“小風箏”已經成為“大產業(yè)”。濰坊風箏及相關產業(yè)總產值突破20億元,風箏年產量超過1.2億只,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在國際、國內市場所占份額分別超過85%和80%,從業(yè)人員超10萬人。
濰坊風箏,連接的是四海之誼,打開的是開放之窗,揚起的是發(fā)展之帆。40多年來,風箏,讓世界更好認識了濰坊,也讓濰坊深度融入了世界,濰坊不斷賦予“風箏牽線、文體搭臺、經貿唱戲”新的時代內涵和意義,不斷刷新高質量發(fā)展的新高度。
一只風箏,一場盛會,一個文化IP,助力一座城市的飛翔……“向上、逐夢、協(xié)和、融通”的風箏文化,同“崇文尚德、惟實勵新、開放包容、自信圖強”的濰坊城市精神高度契合。
2024年,濰坊像風箏一樣飛過了風和日麗和陽光雨露,也飛過了疾風驟雨甚至是驚濤駭浪,憑著一股向上的勁,拼搏爭先、頂壓奮進,飛出了新高度,站穩(wěn)了硬腳跟。
2024年,濰坊取得地區(qū)生產總值8203.2億元、同比增長5.9%,16項主要經濟指標中13項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項居全省前6的優(yōu)異發(fā)展成績,在2024年全省16市高質量發(fā)展綜合績效考核中獲評“一等”等次。經濟體量和城市能級進一步提升,濰坊離萬億城市又近一步。
今天的濰坊,錨定“走在前、挑大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以自身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奮力打好六場革新硬仗,加快塑造高質量發(fā)展的全面勝勢。
有媒體評論,濰坊,有一股子“向上”的勁兒!當廣大黨員干部、企業(yè)家、人民群眾的精氣神匯聚起來,形成一股“向上”的強烈氣流,這種“勢”足以托舉起一座城市振翅翱翔的夢想,“世界風箏之都”也就有了更生動的時代畫像。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