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 老 白
首發(fā):老白讀書
01/
“父愛”并非本能
本能是一種沖動。
我養(yǎng)的小貓最近發(fā)情,很明顯地可以感覺到,發(fā)情期的行為模式與平常有很大差別。
在發(fā)情期,它更加“溫順”,渴望被觸碰;而一旦被觸碰,就會引發(fā)它的全身緊繃甚至痙攣。
要是平時,你就別想摸它,那是一定會還“手”還嘴的。
由此我感受到基因、激素對生物身體和情緒的影響之深,它會使生物產(chǎn)生某種欲望,并拼盡全力試圖去滿足它。
比如男人終其一生受到性欲的影響,而女人在生理周期的不同時期可能情緒、欲望各不相同。
這可以稱之為本能。

母愛是本能。
這很容易理解,至少在斷奶前,孩子與她之間是有一種親密的身體聯(lián)系的,這是一種非常直接的關聯(lián)。
你看哺乳期的母貓或母狗,那可是非常兇的,有的連主人都不給靠近。
因此我們可以斷定母愛是有本能的。

父愛顯然缺乏這種直接聯(lián)系。
羅素說:“父親與孩子之間的關系是間接的、假定的和推論出來的:它離不開對妻子忠貞的信任,由于過于理性而不能被視為本能。”
所以,要讓一個男人對孩子感興趣,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原因:
1、他相信這個孩子是他自己的;
2、他知道這個孩子是他妻子的,同時他不知道孩子的生父是誰。
后一種動機來自一個蠻野部落——特羅布里恩群島的研究(學術上的“蠻野”不同于“野蠻”,他們原始,但不野蠻)。

02/
“父愛”的基礎并非血緣
英國學者馬林諾夫斯基曾對這個部族進行過研究,并寫成 《蠻野社會中的性與壓抑》、《原始心理學中的父親》和《美拉尼西亞西北部蠻野人的性生活》等書,對我們了解父愛的生成機制有所幫助。
他發(fā)現(xiàn),該島的島民不知道父親的存在,而認為孩子的出生來自于神的恩惠。
例如一個男人出海一年回來,發(fā)現(xiàn)自己的妻子有一個剛出世的孩子時,她會非常高興,完全無法理解歐洲人暗示說他的妻子對他不忠。
這是因為在他們的觀念里,所謂的“父親”,指的其實是孩子母親的丈夫,他與孩子之間沒有血緣關系。
孩子僅僅是母親的孩子。

比如當歐洲傳教士到島上傳教的時候,他們就完全無法理解“男人是上帝之子”的觀念。
所有人不都是女性的孩子嗎?上帝一個男性怎么能生孩子?
結果導致當時的傳教士們必須先處理這些生理學的事實,才能繼續(xù)傳教。
那么,沒有血緣關系的父子之間有父愛嗎?
答案是有的。
島民們有個奇怪的觀念。
雖然他們相信孩子與母親的丈夫之間沒有血緣關系,卻認為孩子更像母親的丈夫,而不是母親或她的兄弟姐妹。
正是這種“孩子像父親而不是像母親”的信念,激發(fā)了父親對孩子的愛,當然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丈夫?qū)ζ拮拥暮⒆拥膼邸?/strong>
而且馬林發(fā)現(xiàn),這種父子關系甚至比文明人之間的父子關系更加和睦、更加深情。
因為這種關系里沒有摻雜父權的影響(父親沒有對孩子的管教權),所以也就完全沒有所謂的俄狄浦斯情節(jié)(弒父情節(jié))。

所以馬林的結論是:
如果一個男人的妻子懷孕和分娩時陪伴左右,那么當孩子出生時,他會本能地傾向于喜歡那個孩子,這是父愛的基礎。
在基礎之上的,則是社會倫理的進一步強化。
如果習俗和部落倫理把他和妻子、孩子聯(lián)系起來,他就會產(chǎn)生感情,就像他始終陪伴在妻子身邊一樣。
如果習俗和部落倫理進一步要求他在孩子年幼時照顧和保護他們,那么他就會擔負起“父親”的責任。
因此“父愛”是源自另一種本能:即人們普遍會更喜歡自己親自照料的孩子。
即使一個人最初只是出于習俗、傳統(tǒng)或工資而照顧一個孩子,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照顧行為本身就有可能產(chǎn)生感情。
這種愛與母愛是有本質(zhì)不同的。

03/
但血緣會強化“父愛”
父愛并非出自本能。
它是丈夫?qū)ζ拮拥膼鄣难由?/strong>,即便是完全不了解父子間血緣關系的蠻野人,也是可以擁有“父愛”的,因為愛妻子所以愛她的孩子。
父愛也有生物本能的基礎。
但它與母愛的本能有本質(zhì)的不同,它是源自親子相處中產(chǎn)生的依戀之情。相處時間越久、為孩子付出越多,則“父愛”越濃。

同時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父愛還是一種理性的愛。
這是因為我們知道孩子與自己之間是擁有血緣關系的,如此孩子便成為了我們生命的延續(xù)與傳承,愛孩子便是愛自己。
雖然這種“知道”更多是一種信念——畢竟大多數(shù)人并不會真的去做親子鑒定,從事實層面去確認這件事情。
但只要相信孩子與自己之間的血脈相連,父親們便會為孩子奉獻自己的全部。
全文完,歡迎 關注、點贊、在看 ,謝謝您!
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

參考資料:
伯特蘭·羅素,《婚姻與愛情(杜素娟伴讀)》
您可能還想讀: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