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本網(wǎng)發(fā)布此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資訊。文章觀點僅供參考,所涉及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為提高文章流暢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編譯,讀者請自行辯解!如事實如有疑問,請與有關方核實。
引言:“金碗”為何摔碎?
黎巴嫩,曾經(jīng)的“東方小巴黎”“中東小瑞士”,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中東的耀眼明珠,GDP穩(wěn)居前列,貝魯特夜夜笙歌,游客如織??扇缃?,這個國家卻被世界銀行列為全球最貧窮國家之一,44%人口(約250萬)低于貧困線,126萬面臨嚴重饑餓,80%居民靠國際援助茍活,每天供電僅1-2小時。2023年,聯(lián)合國更稱近80%黎巴嫩人陷入貧困。這句“抱著金碗要飯”的銳評,道盡了黎巴嫩的荒誕與悲哀。
從天堂到地獄,黎巴嫩只用了三年(2019-2021),經(jīng)濟萎縮53.4%,創(chuàng)全球之最。咋回事?一個氣候溫和、降水充沛、緊鄰地中海、石油管道加持的國家,咋把自己玩成這樣?是內戰(zhàn)遺毒、宗教分裂,還是經(jīng)濟政策失誤?

黎巴嫩的“金碗”:天時地利的恩賜
得天獨厚的地理與氣候
黎巴嫩,夾在敘利亞和以色列之間,西臨地中海,離歐洲一步之遙,堪稱中東的“黃金位置”。不像中東常見的沙漠炙烤,黎巴嫩年降水1000-1200毫米,全境無一寸荒漠,夏季不過30℃,冬季不低于0℃。2023年,世界銀行報告稱,黎巴嫩的農業(yè)潛力(水果、橄欖、葡萄)在中東首屈一指。這氣候和地理,簡直是“天選之地”。
歷史上,黎巴嫩是商貿樞紐,連接歐亞非三大洲。埃及、羅馬、奧斯曼、法國輪番爭奪,留下了古城堡、遺址,成了旅游金礦。2023年,貝魯特的羅馬遺跡、提爾的腓尼基港口仍吸引少量游客。地中海的天然港口,還讓黎巴嫩成了沙特、伊拉克石油輸歐的中轉站,石油碼頭財源滾滾。
多元而分裂的宗教拼圖
黎巴嫩的“金碗”也有裂痕——復雜的宗教格局。獨立時(1943年),政府承認18個教派,基督教(馬龍派、東正教等)占40%,伊斯蘭教(遜尼派、什葉派、德魯茲派等)占60%。2023年,人口統(tǒng)計仍維持這比例,但教派細碎如馬賽克?!秶窆s》為“端水”,規(guī)定總統(tǒng)為馬龍派基督徒,總理為遜尼派,議長為什葉派,副議長為東正教徒,力求平衡。
這“端水”策略短期防內戰(zhàn),長期卻埋雷。2023年,政治學家丁隆指出,教派分權導致政府效率低下,各派心不齊,改革常被否決。宗教分裂像定時炸彈,隨時引爆社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