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大獲成功,卻也付出了“一死一囚禁”的沉重代價。

不過,國人們一直好奇,為何張學良被囚禁后保住一命,而楊虎城與其家人卻死在了新中國成立前?
直到1991年,被
囚禁54年的張學良,終于重獲自由,道出了一個秘密:楊虎城一家被殺另有隱情……
一場決定勝利的轉折點
楊虎城提議:蔣委員長如果來西安,我們可以實行天子以令諸侯。
這是張學良在《西安事變懺悔錄》中的描述,而他寫到自己當時的反應是“對楊的計劃感到愕然,暫時閉口不說了”。

很明顯,張學良將“兵諫”一事推到了楊虎城的身上,這也可以理解,因為當時他正在關押期間,難免有所顧忌。

1993年,張學良釋放兩年后,在楊虎城的百年誕辰上再次提及“西安事變”的發(fā)起人。這次,他無比清晰地說:“西安事變絕對是我一手策劃的……整個事件都得由我負責,楊虎城只是同意?!?/p>
他還傷心地表示:“(后悔)搭了這個伙計(楊虎城)!”
而事實也確實如張學良所言。
要知道,張作霖在皇姑屯殞命后,少將張學良挑起重擔,但他太年輕,面對日本的重壓和東北大局,決定改旗換幟。

可是,追隨蔣介石的日子里,張學良做出“不抵抗”命令,直接導致東北三省淪陷,又因為蔣介石的“剿共”命令,而陷入兩難境地。
在西安事變爆發(fā)前的幾個月里,張學良多次勸說蔣介石“停止內戰(zhàn),共同抗日”。

可是,蔣介石已經深陷“攘外必先安內”的野心中,不但拒絕和斥責張學良,還要求其“剿共”。
1935年,“一二·九”運動爆發(fā),張學良最后一絲愛國血性被逼了出來,決定兵諫。

這時,他與楊虎城一拍即合。
楊虎城不同于其他的民國軍閥,從1924年加入國民黨后,一直都在反對北洋軍閥,換句話說,他一直都在反抗背叛革命的勢力。

1926年,張作霖和吳佩孚對西安開戰(zhàn),楊虎城率部沖入西安城,并制定了“固守西安,策應北伐”的計劃,其實就是死守西安城,經過225天的抗戰(zhàn),取得了勝利。
從此,楊虎城成了聞名全國的革命英雄,但他不屑于名利,獨獨傷心地為死難者送去挽聯(lián):“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滿三秦,怨?jié)M三秦。”

所以,楊虎城不贊同蔣介石的“剿共”方針,并且,他還有意加入我黨,并放出豪言“要成為第二個賀龍”。可惜,批準的信件沒有送到他的手里,他就東渡日本了!
1933年,中原大戰(zhàn)后,楊虎城擔任陜西省政府主席兼西北行營副主任(主任為顧祝同)和西安綏靖公署主任期間,與在川陜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簽下了《漢中密約》,約定互不作戰(zhàn)。

可以說,在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到國共第二次合作期間,楊虎城面對蔣介石的“剿共”命令與一直是消極態(tài)度,所以,當張學良提出兵諫時,他才會積極響應。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和楊虎城實施兵諫,暫時扣押了蔣介石,并提出了西安事變的八項主張。

據楊虎城身邊的衛(wèi)士回憶,張學良當時找到蔣介石,要其簽字同意“八項主張”,而蔣介石反應激烈:“讓我簽字,除非把我槍斃了?!?/p>
不止蔣介石,當時國民黨內的“右翼”對張學良和楊虎城都頗有微詞。

12月24日,蔣介石迫于形勢,同意了“聯(lián)共抗日”。但是,他一向睚眥必報,這也注定了張學良與楊虎城的慘劇。
一死一困,愛國英雄永垂不朽
1937年,“西安事變”已經塵埃落定,彼時,蔣介石打算從西安返回南京,而張學良決定隨同。
當時,不止楊虎城勸說,我黨人士也表示“此行危矣”,可張學良卻不以為意,果然,返回南京后,他被軟禁,失去了半生的自由。

不過,蔣介石卻沒有殺張學良,或者說,不敢殺他。
要知道,張學良背后還有一整個東北軍,即便不如張作霖時期的威猛,但是,一旦張學良身死,他們說不定會起義,對蔣介石而言更加不利于“一統(tǒng)中國”的謀劃。

而且,張學良與宋美齡是故交,憑著這段舊情,宋美齡多次勸說蔣介石手下留情,甚至要求放了張學良。

因此,受制于各方勢力,蔣介石只囚禁了張學良,而且期間吃喝照舊。可楊虎城卻成了蔣介石發(fā)泄?jié)M腔怒火的目標。

1937年3月,楊虎城先是被蔣介石弄出國,11月,楊虎城一家回國后,便被軟禁在南昌郊區(qū)的梅嶺別墅,期間,蔣介石已經藏不住殺楊虎城的野心,多次安排人員暗殺,但都未成功。

楊虎城布衣出身,無權無勢,即便殺了,也掀不起風浪。即便令國人不滿,但于蔣介石而言,債多不愁。

解放戰(zhàn)爭即將勝利時,蔣介石被迫下野,臨離開南京時,他交代給毛人鳳一個任務:殺了楊虎城。
與此同時,李宗仁上臺后已經下達了“釋放楊虎城”的命令,可毛人鳳冒著違抗軍令的危險,也要安排特務周養(yǎng)浩除掉楊虎城。

當時,在獄中的他,提前獲知了李宗仁下令釋放自己的消息,所以面對周養(yǎng)浩絲毫沒有懷疑,而且,對方還虛情假意地解釋了一番:“蔣委員長打算讓你前往臺灣省,屆時與張學良一起釋放。否則被李宗仁釋放后,你恐怕更恨他了。”

1949年9月,就在楊虎城一家被轉移到了重慶戴公祠時,等候多時的特務下了死手。楊虎城死后,特務還拿硫酸破壞了他的面目,意圖毀尸滅跡。
11月,重慶解放,楊虎城的尸首才被發(fā)現,次年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可見,楊虎城距離被釋放只差一步,但蔣介石太狠心了,最終釀成了悲劇。
張學良說完這段沉重的歷史真相后,2001年病逝。

兩位國民黨人物,在抗日局勢最艱難的時刻促成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他們是中華民族永遠的功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