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長津湖戰(zhàn)役,很多人第一反應(yīng)就是朝鮮戰(zhàn)爭里那場硬仗,冰天雪地里打得昏天黑地。這場仗發(fā)生在1950年11月底到12月初,地點在朝鮮北部的長津湖地區(qū)。
這場戰(zhàn)役不光因為天氣冷得要命出名,還因為美軍最后主動撤退了,而這撤退背后藏著不少不為人知的故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開打,朝鮮人民軍跟開了掛似的往南沖,差點把韓國全占了。美國一看不行,帶著聯(lián)合國軍殺進來,9月15日在仁川登陸,把戰(zhàn)局翻了個個兒。10月,聯(lián)合國軍膽子更大了,越過三八線往北推,想著一口氣把朝鮮半島統(tǒng)一了。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悄悄過了鴨綠江,正式參戰(zhàn)。長津湖這地方在朝鮮北部,是個水電站弄出來的人工湖,周圍山高路窄,冬天冷得能把人凍成冰棍。

聯(lián)合國軍想占這兒,一來是掐住朝鮮北部的交通命脈,二來給西線的主力部隊當個側(cè)翼屏障。于是,美軍第10軍,包括牛氣哄哄的陸戰(zhàn)第1師和陸軍第7步兵師,就被派到這兒來了。
另一邊,志愿軍第9兵團也盯著這塊地兒。這支部隊可是精銳,打過解放戰(zhàn)爭的老底子,有20軍、27軍和26軍,總共15萬人左右。計劃是在長津湖把美軍堵住,來個大包圍??上r間太趕,志愿軍的冬裝和補給沒跟上,這后來成了個大麻煩。
1950年11月27日,仗正式開干。志愿軍第9兵團在宋時輪指揮下,趁著夜色搞了個突然襲擊,把美軍第10軍圍在了長津湖邊上的幾個點,像柳潭里、下碣隅里、古土里這些地方。志愿軍的打法很簡單,就是“分而圍之,各個擊破”,靠人多和地形優(yōu)勢,想一口吃掉美軍。

美軍這邊也不是吃素的,尤其是陸戰(zhàn)第1師,訓(xùn)練好裝備硬,被圍了也不慌。他們趕緊挖工事,用坦克大炮守住陣地,還靠飛機扔補給、炸志愿軍,硬是頂住了好幾波進攻。
可這仗打得太苦了,氣溫低到零下30到40度,志愿軍穿得單薄,凍傷凍死的加起來有三四萬人,差不多三分之一的兵力沒了。美軍裝備好點,但也有7000多人凍得沒法打。
志愿軍也不是沒亮點。11月30日,第27軍第80師在新興里干掉了一個美軍團,就是第7步兵師的第31團,外號“北極熊團”。這可是朝鮮戰(zhàn)爭里志愿軍唯一一次全殲美軍一個團,士氣一下就上來了??上?,志愿軍補給跟不上,火力也不如美軍,沒能徹底堵住美軍的路。

美軍這邊,眼看情況不妙,指揮官奧利弗·史密斯琢磨著不能硬耗下去,決定撤。他們從12月6日開始,邊打邊退,一路往南跑到了興南港,最后坐船走人。這撤退整整搞了十幾天,12月24日才算完事兒。
美軍撤退不是因為被人打得抱頭鼠竄,而是自己掂量之后的決定。志愿軍15萬人,美軍才3萬多,人數(shù)差了四五倍。志愿軍還把美軍圍成好幾塊,搞得美軍像被狼群盯上的羊。要是再不走,估計就得被一口一口啃光了。指揮部一看這架勢,覺得硬扛下去沒戲,撤是保命的路。
長津湖這地兒山高路險,志愿軍老斷美軍的補給線。吃的喝的、子彈汽油都跟不上,飛機空投也只能救個急,沒法撐大局。打仗打的就是后勤,這補給一卡殼,仗還怎么打?

零下三四十度,志愿軍凍死一大片,美軍也好不到哪去,凍傷7000多人。路上全是冰雪,車開不動,人走得慢,撤退都費老鼻子勁了。要是再不撤,等天氣更糟,可能連跑都跑不了。
同一時間,西線的清川江戰(zhàn)役里,志愿軍把聯(lián)合國軍打得滿地找牙,逼得他們大撤退。東線的美軍要是再不跑,可能就被孤立在那兒了。麥克阿瑟一看全局,覺得東線不能再耗,趕緊讓第10軍撤到興南港,跟西線會合。
美軍有空中和海軍的優(yōu)勢,飛機能炸能扔補給,興南港還有軍艦等著接人。這底氣讓美軍敢撤,撤的時候還能打,不至于被人追著屁股揍。要沒這條件,估計撤都不敢撤。

這撤退不是慌了神,而是算計清楚了:打下去沒贏面,保住人還能再戰(zhàn)。史密斯自己都說了,“撤退就是進攻另一個方向”,這話聽著挺硬氣,其實就是給自己找個臺階。
志愿軍把美軍趕出朝鮮東北部,跟西線一塊兒把聯(lián)合國軍逼回了三八線附近。從這仗之后,聯(lián)合國軍不敢隨便往北沖了,慢慢變成守勢。這仗算是給停戰(zhàn)談判鋪了路。
志愿軍這邊士氣爆棚,覺得自己能跟美軍硬碰硬,還贏了。中國老百姓一看志愿軍這么拼,抗美援朝的勁頭更足了。美軍呢,雖然撤得有條理,但損了1萬多人,凍傷的更多,心里多少有點憋屈。

在中國,長津湖戰(zhàn)役是大勝利的代表,志愿軍拼死拼活,出了不少英雄,像“冰雕連”這樣的故事聽著都讓人鼻子酸。在美國,這仗算是個苦戰(zhàn)傳奇,陸戰(zhàn)第1師撤得漂亮,還拿了一堆勛章。兩邊看這仗的角度不一樣,但都覺得挺牛。
這仗給后來的軍事研究留了不少料。志愿軍裝備差但靠人多和意志力硬扛,美軍靠火力和組織力保命。尤其是美軍撤退那段,空中海軍配合得跟教科書似的,志愿軍則是拼了命也要打,兩種打法都讓人琢磨。
說點硬核的數(shù)字,長津湖戰(zhàn)役雙方都傷得不輕。志愿軍總共15萬人,打完能動的不到10萬,凍傷減員3萬多,戰(zhàn)死1萬多。美軍第10軍3萬多人,死了3000多,傷4000多,凍傷7000多,總減員1萬出頭。志愿軍傷亡是美軍好幾倍,但美軍也沒討到什么便宜。

撤退的時候,美軍還炸了興南港的碼頭和倉庫,帶走了10萬多難民。這仗打得雙方都喘不過氣,但志愿軍硬是把地盤搶回來了。
長津湖戰(zhàn)役不是誰把誰打得滿地找牙,而是兩邊拼了個兩敗俱傷。美軍撤退不是慫了,而是形勢所逼,算了一筆賬覺得跑路更劃算。他們靠裝備和組織保住了主力,志愿軍靠人多和狠勁拿下了地盤。這仗沒什么絕對的輸贏,就是一場硬碰硬的較量。
說白了,美軍撤退的真相就是:打不過就跑,跑了還能打。他們沒被志愿軍全殲,志愿軍也沒能全吃下美軍。天氣、補給、人數(shù)、戰(zhàn)略,每樣都摻和了一腳,最后逼得美軍不得不走。這就是長津湖戰(zhàn)役的底色,沒什么花里胡哨,就是冷冰冰的現(xiàn)實。

長津湖戰(zhàn)役是朝鮮戰(zhàn)爭里繞不過的一頁,苦得讓人牙疼,也硬得讓人服氣。而長津湖的冰雪之下,3 萬余名志愿軍將士的忠骨,早已化作后世理解 "立國之戰(zhàn)" 的精神路標:那不是簡單的輸贏記錄,而是一個新生政權(quán)向世界宣告 "雖千萬人吾往矣" 的決心書。
這場被戰(zhàn)地記者描述為 "鋼鐵與冰雪的碰撞",實則是雙方在戰(zhàn)略誤判、后勤極限與人性堅韌的多重絞殺中,書寫的一曲悲壯史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