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北疆的蒼茫林海深處的阿里河國家森林公園,有一個叫做鄂倫春自治旗的地方。

這里承載著拓跋鮮卑族千年遷徙的史詩記憶,保留著自古貫之的鮮活的民俗風情與未被現(xiàn)代文明驚擾的原始風貌,是鮮卑族的發(fā)祥地。

01

清晨薄霧中的石洞最具靈氣。

一道天然石壁上的鑿刻痕跡,將時光拉回1600年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嘎仙洞,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遣中書侍郎李敞祭祖的圣地。

洞口懸掛著薩滿神鼓與木雕圖騰,向訪客傳遞著鮮卑人對自然的敬畏。

洞內(nèi)斑駁的巖畫與石刻祝文,講述著這個民族如何從大興安嶺的密林出發(fā),一路南下締造北魏王朝,又如何在中原文明的熏陶和融合中完成華麗蛻變。

當陽光穿透洞頂?shù)溺娙槭?,光影在苔痕斑駁的祭壇上流轉(zhuǎn),我們恍若看見身披獸皮的先民正圍著篝火跳起祈福之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鄂倫春向?qū)?fù)原北魏祭祖儀式,親手用獸皮簡書寫下心愿封存于“石室金匱”,祭壇下的人們仿佛真的能感受到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圍繞在四周。

幾千年過去,歷史的長河并未淹沒鮮卑族“石室金匱”的古老傳說。

02

撮羅子?是中國東北地區(qū)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等游獵民族傳統(tǒng)的圓錐形住房。

走進鄂倫春獵戶家,圓錐形樺樹皮撮羅子內(nèi),火塘永遠跳動著溫暖的火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圍坐在火塘的老獵人會用鹿皮手套展示如何馴養(yǎng)狍子,婦女們用靈巧的手指把樺樹皮制成碗碟、樺樹汁釀成甜酒。

若逢盛夏,一定要嘗嘗鮮卑族傳承的“山珍宴”。

鐵鍋燉狍子肉的醇香、柳蒿芽湯的清涼、野藍莓醬的酸甜,搭配現(xiàn)烤的犴達犴肉串,佐以自釀的樺樹皮酒,舌尖的野趣讓人瞬間理解何為“靠山吃山”的豪邁。

作為森林狩獵文化傳承者的鄂倫春族,“取之自然,歸于自然”是他們傳承至今的生存法則,也是這片土地上最美的生存智慧與自然哲學。

03

若想觸摸鮮卑族跳動的文化脈搏,切莫錯過篝火節(jié)與抹黑臉狂歡。

當夜幕降臨,數(shù)百人圍著巨型篝火跳起“罕貝舞”,長袍上的云紋刺繡隨步伐翻飛,模仿雄鷹展翅的舞姿重現(xiàn)遷徙史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抹黑臉儀式源自鮮卑薩滿教“驅(qū)邪納吉”的古老祝福。

鍋底灰,在陌生人笑聲中互抹,隔閡打破,化作最純粹的歡樂印記。

沿多布庫爾河徒步鮮卑古道,你可以尋找?guī)r畫中的鹿群圖騰。

幸運的時候還能偶遇鄂倫春族“最后的薩滿”傳授祈福儀式,鹿血酒在儀式上帶著一抹不可言說的野性之魅。

鄂溫克、鄂倫春人對熊非常敬畏,認為熊是自己先人的化身,禁止獵捕。

每當獵到熊后,他們會割下熊頭,放在樹架上,燃草煙熏,叩頭祭拜,認為這樣,熊的靈魂才會遠去。

然后慎重地馱回熊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4

探索鄂倫春鮮卑秘境最佳時節(jié)是六到八月,此時林海蒼翠。

九月以后的五花山斑斕如畫。

來到山腳下的白銀納鄉(xiāng)非遺館,學習非遺手作,感受千百年前的人們的質(zhì)樸。

先民那樣用狍筋編織魚叉網(wǎng)、用落葉松樹脂制作圖騰項鏈,最后帶一件“活著的文物”回家。

若是冬季過來,還可以坐上馴鹿拉的雪橇,開啟一段極寒浪漫之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現(xiàn)代社會的喧囂逐漸模糊了人與自然的邊界,這里依然保留著鮮卑先民“敬天法祖,逐水而居”的生存智慧。

05

鄂倫春自治旗,不僅是一場視覺與味覺的盛宴,更是一次對生命本真的叩問。

來吧,讓篝火的溫度融化鋼筋水泥的冷漠,讓樺樹皮酒的醇香喚醒血脈中的遠古記憶。

從海拉爾東山機場轉(zhuǎn)乘大巴至鄂倫春旗,或自駕沿G111國道穿越草原公路。

住進預(yù)定的鄂倫春特色木刻楞民宿,或是在森林營地搭帳篷觀星,都將是獨特的生命體驗。

這片土地,正等待著你走入她寬闊而博大的心腹之地,感受她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