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大罷免成為島內輿論的焦點,島內政局正處于歷史性轉折點,賴清德當局不惜發(fā)動罷免風潮,試圖以“政治清算”之名打亂藍白陣營的力量分布。
事實證明,賴清德當局的政治冒險比蔡英文時期更激進,如今賴清德的冒險舉動開始反噬回綠營,民調出現(xiàn)了戲劇性變化。
這場“藍綠大戰(zhàn)”僅剩兩天就將見分曉,藍綠陣營究竟誰能獲勝?

賴清德的政治冒險
近期,臺海局勢因賴清德為首的民進黨掀起的大罷免潮而愈發(fā)緊張。在這場政治風暴中,國民黨似乎還未回過神來,便已深陷危機,第一階段的罷免案讓其遭受重創(chuàng),32 位藍委罷免案全部通過。
面對第一階段的 “戰(zhàn)果”,賴清德并未打算就此收手,反而乘勝追擊,迅速向綠營下達動員令。本周第二階段聯(lián)署活動一開始,便要求民進黨全臺各 “地方黨部” 舉辦講座,全力圍剿藍營 10 人,包括徐巧芯、李彥秀等。

據(jù)民進黨內部人士透露,鎖定這 10 個人,是因為他們 “仇恨值高、與地方關系不睦,被罷免的幾率比其他藍委高一些”。為達目的,民進黨還組織 “下鄉(xiāng)開講”,加大宣傳力度,試圖將這 10 位藍營 “立委” 拉下馬,從而扭轉民進黨在臺立院的不利地位。
賴清德的政治清算已經(jīng)激起了民眾的強烈反對,民意呈現(xiàn)一邊倒局面,但作為被攻擊方的藍營,居然還沒有組織起有效反擊,定睛一看,他們居然還在“內斗”?

“分裂”的藍營內部
可以說,藍營如今已經(jīng)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但可惜的是,他們如今依然做不到團結一致一致對外。國民黨主席朱立倫4月26日發(fā)起的凱道集會被認為是藍營對抗綠營的重要轉折點。
當朱立倫和藍營其他成員忙得團團轉時,韓國瑜的表現(xiàn)卻讓人捉摸不透。作為藍營的旗幟性人物,韓國瑜意外保持了“低調”,僅僅在社交媒體發(fā)了幾句話。有人喊他“振臂一呼”,也有人質疑,“憑啥危機一來就要他扛?”

對支持他的“韓粉”來說,這種低調顯然不夠解渴;而對藍營其他人來說,他的“缺席”更讓人心生復雜情緒。
當初,韓國瑜參選“總統(tǒng)”時,藍營內部并沒有給予他足夠的支持,甚至有人為了自己的選舉利益對他冷嘲熱諷。更有甚者,在他被罷免高雄市長后,島內輿論直接判定他“政治死刑”。那段時間,韓國瑜不僅失去了政治舞臺,還背負了沉重的心理壓力。

四年后,藍營推舉侯友宜參選,卻因得不到深藍支持,導致民調持續(xù)低迷。于是,輿論又開始呼喚韓國瑜,希望他能幫助藍營脫困。面對壓力,韓國瑜最終站了出來,但即便如此,侯友宜的選情依然難以挽回。
如今,藍營再度陷入危機,綠營的司法打壓和政治操控愈演愈烈,藍營內部的矛盾也逐漸顯現(xiàn)。朱立倫帶頭抗議,但效果有限,許多人寄望韓國瑜能再次站出來。“韓粉”們卻不滿了:為什么每次藍營遇到問題就要韓國瑜出來?

如果他這么重要,為什么不干脆把黨主席的位置給他?
韓國瑜的支持者認為,如果藍營真的想靠他翻盤,就應該給他足夠的權力和資源,而不是讓他當“工具人”。與其讓他在關鍵時刻出來“救火”,不如直接讓他掌舵,這樣才能最大限度激發(fā)“韓粉”的熱情,讓藍營真正看到勝利的希望。

事情的焦點逐漸聚集在韓國瑜的選擇上。一方面,他的支持者期待他能站出來扛起大旗,甚至有人喊出“韓賴大對決”的口號,認為只有他才能與賴清德一較高下。另一方面,綠營顯然也對韓國瑜有所忌憚。
目前,藍營的危機仍在發(fā)酵,而韓國瑜是否會站出來,依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如果他選擇繼續(xù)低調,藍營的士氣可能會進一步受挫;如果他決定再次出山,那么藍營內部的權力格局勢必發(fā)生劇烈變化。從某種意義上說,韓國瑜的選擇不僅關乎藍營的未來,也將對臺灣的政治生態(tài)產生深遠影響。

貌合神離的“藍白合作”
在4月22日,朱立倫、黃國昌進行面對面溝通,整場氣氛相當融洽,成功營造接下來藍白共同“反綠”的團結氛圍,在賴清德一再操作“司、檢”的大刀先后揮向藍白之際,藍白高調宣布達成攜手態(tài)勢,除了象征藍白重啟合作以外,也為各自大大加分!
不過這次藍白合作,其實兩方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對剛當上民眾黨老大的黃國昌來說,柯文哲現(xiàn)在麻煩纏身,民眾黨眼下不太平,他特別想讓民眾黨更火一點,先站穩(wěn)腳跟,再幫柯文哲鋪路。

簡單來說,黃國昌希望借這次合作讓民眾黨更有影響力,也為柯文哲的未來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對朱立倫而言,和黃國昌合作能堵住悠悠之口,讓大家不再說他反對罷免不給力、領導能力差。
總的來說,藍白合作并非鐵板一塊,而藍營本身內部的分裂遠比外界所見更為嚴重。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