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張秀蘭,今年62歲。
小學(xué)文化,早些年家里條件差,初中沒念完就輟學(xué)了。
老家在一個小縣城的農(nóng)村,年輕的時候在村辦工廠干過,也去鎮(zhèn)上的飯店做過幫廚。

后來嫁了人,生了一個兒子,就一直在家操持家務(wù),照顧老人孩子。
我丈夫叫王德生,是村里小學(xué)的老師,人踏實本分,雖說掙得不多,但夠一家人吃穿。
我們感情不錯,日子雖清貧,但也過得安穩(wěn)。

兩年前,他查出胃癌,沒多久就走了。
臨終前,他緊緊握著我的手,說:“房子和存款都留給咱兒子吧,咱們都不在了,他一個人更難?!蔽尹c(diǎn)了點(diǎn)頭,沒多想。
我們只有一個兒子王凱,今年35歲,大學(xué)畢業(yè)后在縣城電信公司上班,后來和媳婦小林成了家。小林是城里人,做會計,挺能干,平日里說話也客氣。我想著,兒子有出息,兒媳也懂事,等我們老了,就靠他們了。

可我沒想到,一切會變得那么快,快得像一場夢。
02
王德生去世后,我一個人守著老屋,日子過得寡淡。
兒子每周會回來一次,帶些吃的,有時候還勸我搬去跟他們一起住。

我心里明白,他們家里房子不大,是個兩居室,住著他們一家三口,再加上我,確實擠。
我也怕添麻煩,總是推說:“你們自己過得好好的,我在老家也挺自在?!?/p>
但這樣的日子沒維持多久。

去年冬天,王凱突然帶我去縣城,說是看新房。
我一愣:“你換房了?”他點(diǎn)點(diǎn)頭:“媽,我們買了個四居室,以后你就跟我們一起住,別一個人在村里了。”我心里一熱,眼淚差點(diǎn)掉下來。
兒子懂事,媳婦也肯接納我,這不是我盼了一輩子的事兒嗎?

可接下來的話,讓我有些遲疑。
“媽,首付我和小林湊得差不多了,就是貸款有點(diǎn)吃力,要不你把咱家的老屋賣了,再把你和爸?jǐn)€的那點(diǎn)存款拿出來,咱們一家人住得寬敞點(diǎn),也圖個安心。”王凱說這話時眼神是懇求的,我知道他壓力大,也不想讓他太辛苦。
我點(diǎn)頭答應(yīng)了。老屋賣了三十多萬,加上我們這些年攢下來的十幾萬,我一股腦全給了兒子。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是個有用的老人。
搬家那天,我還親手炒了幾個拿手菜,想著以后可以天天給孫子做飯。可沒過幾天,小林就說:“媽,我爸媽年紀(jì)也大了,身體不好,我們商量著把他們接來一起住,你看行不行?”
我心里一緊,但還是笑笑:“行啊,家里大,住得下。”
接下來的日子,我才明白什么叫“住得下”和“被接納”是兩回事。
小林的爸媽住進(jìn)來后,我的角色就變了。
廚房她媽當(dāng)家,孫子的作息她爸管著,我這個“婆婆”倒像個外人。
吃飯的時候,他們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語,我插不上話;看電視的時候,我想看戲曲,她一換臺就說:“媽你多陪陪孩子,別看這些老掉牙的。”
我開始覺得自己是多余的。
有一次孫子發(fā)燒,我急得一晚上沒睡,第二天小林卻說:“媽,你晚上別太緊張了,孩子有他姥姥看著呢?!蔽倚睦镆怀?,卻說不出話。
我開始變得沉默,不敢多說話,也不敢亂動廚房的東西。我成了一個“寄住者”,而不是這個家的主人。
真正壓垮我的是那天晚上的一件小事。
那天晚上我炒了個紅燒茄子,孫子吃得挺香。小林的媽卻皺著眉說:“這么油膩的東西,孩子吃了容易上火?!蔽覄傁虢忉專桶驯P子端走了。王凱坐在一邊,頭都沒抬。
那一刻,我的心涼透了。
第二天,我對王凱說:“我想回老家住幾天?!彼读算?,沒有挽留,只說:“那你注意安全。”
我回到老家,屋子已經(jīng)不是我們的了。我站在門口,眼淚止不住地流。那是我和老伴半輩子的家,如今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了。
我只好回了縣城。幾天后,王凱跟我說:“媽,小林她爸身體不好,家里人多了確實不方便,不如你搬去養(yǎng)老院吧,那里條件好,還有人照顧。”
我聽完,愣住了。
“我不是你媽嗎?你讓我去養(yǎng)老院?”
他低著頭說:“媽,我也沒辦法,小林她爸現(xiàn)在住院了,小林壓力很大……”
我再沒說話。
幾天后,我被送去了縣里的養(yǎng)老院。那里條件還可以,有電視,有飯吃,就是冷清。別的老人常常有兒女來看,我卻很少見到王凱。
我每天坐在窗前,看著外面的陽光,回憶起那些和老伴一起過的日子。他若在,也許不會讓我走到這一步。
03
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習(xí)慣了養(yǎng)老院的生活,清淡、規(guī)律,也沒什么煩惱。偶爾有人來看我,我就多說幾句;沒人來的時候,我就看著窗外的樹發(fā)呆。
我不是不想家,而是我已經(jīng)沒了家。
有時候我會想,自己是不是太傻了,把一切都交給了兒子,卻沒留下退路??赡菚r候我真的相信,親情是不會變的。誰能想到,親情也會被現(xiàn)實一點(diǎn)點(diǎn)磨沒。
但我不怨他們,真的。我只希望,王凱將來想起我時,能記得我為他做過的事,能在某個夜晚,突然想起來那個一直在廚房忙碌、為他熬粥的母親。
也許,這就是做母親的宿命吧。
至于以后,我不敢想太多。只是希望,有一天,孫子長大了,能懂得一個家的意義,不是房子有多大,而是有沒有一個人,愿意為你點(diǎn)一盞燈,等你回家。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