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行的一場機器人馬拉松比賽中,數(shù)千個大小不一的人形機器人與真人并肩奔跑,爭奪冠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鏡頭顯示,人形雙足機器人小跑著出發(fā),緊隨其后的是兩到三名人類導航員和工程師組成的團隊。據報道,這些機器人與成群的人類跑步者之間有一道隔離帶,以確保它們不會被踩踏或翻倒。

但就它們的表現(xiàn)來看,這些機器人不太可能在短期內與人類同行匹敵。許多機器人顯然難以保持慢跑的速度,而它們的人類助手卻毫不費力地跟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這些機器人跑步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人類跑步者和觀眾都拍下了這些肢體僵硬的機器的照片和視頻。

有趣的是,機器人并沒有沿途吃零食和飲料,而是停下來更換電池;其他一些機器人則摔倒或因過熱而無法跟上。

由中國國家和地方共建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創(chuàng)新中心開發(fā)的被稱為“天工機器人”的雙足機器人占據了非人類組的榜首位置,僅用了兩個小時40分鐘就沖過了終點線。這比一個健康的人類跑步者跑完21公里的平均時間要慢得多。正如專家指出的那樣,人類的最慢成績是3小時10分鐘,這意味著天工機器人是唯一一個有資格獲得人類參與獎的機器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張照片顯示,天工機器人獲得了一枚金牌——它本身就是一個類人機器人。它身高約1.73米,也是所有機器人中最高的。

并非所有機器人參賽者都如此幸運。許多金屬參賽者最終都摔得粉身碎骨。許多機器人還出現(xiàn)了過熱現(xiàn)象,迫使工程師們不得不中途更換它們,或者干脆放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國際媒體報道,機器人因最佳耐力、步態(tài)設計和創(chuàng)新形式而獲得獎項,因此即使不掌握公路賽的技巧,機器人也有其他機會獲勝。

此外,這些機器人中的大多數(shù)最初設計的目的并非盡可能快地奔跑。它們中的許多在比賽之外還承擔著截然不同的任務。

俄勒岡州立大學機器人學教授艾倫·費恩表示:“直到五年前,我們還不知道如何讓機器人可靠地行走?,F(xiàn)在我們掌握了,這將是一個很好的證明?!?/p>

中國人形機器人是時代技術進步的一個里程碑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