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

“我們這些年的積蓄,你拿好?!?/p>

鄧志明把一個小布包遞給妻子王慧珍。

“這些錢應該足夠給你媽治病了?!?/p>

王慧珍看著丈夫疲憊的臉,眼淚流了下來。

她已經(jīng)9年沒見過家人了,沒想到第一次回家是這樣的情況。

“我會很回來,你等我?!?/p>

王慧珍含淚看著丈夫。

鄧志明沒接話,只是他心里在想:你真的還會回來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離鄉(xiāng)

一九九七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朝鮮北部的小村莊被厚厚的白雪覆蓋,20歲的王慧珍站在家門口,眺望著遠處模糊的山影,手里緊握著一張照片。

照片上是一個中年男子,穿著灰色夾克,神情有些木訥,眼神卻很溫和。照片背面寫著"鄧志明,中國廣西農(nóng)民,四十二歲"。

"這個中國人家境不錯,有兩畝地,還有一輛拖拉機。"媒人李阿姨站在王慧珍身邊,語氣中帶著鼓勵,"你要是嫁過去,肯定比在這里強。"

王慧珍默默點頭,目光不自覺地轉(zhuǎn)向家中。

兩間破舊的泥磚房擠著一家七口人,父親去世后,母親一個人艱難地養(yǎng)活五個孩子。大姐已經(jīng)出嫁,二哥在當?shù)毓S打工,收入微薄。

剩下的弟弟妹妹年紀還小,特別是小弟,一直想讀書,卻因為交不起學費而放棄。

"阿姨,我想再問一下,嫁過去后,我能寄錢回家嗎?"王慧珍輕聲問道。

"當然可以,中國那邊比這里富裕多了。"李阿姨拍著胸脯保證,"等你安頓下來,一定能給家里寄錢。"

晚上,家里的米缸見底了,母親熬了一鍋稀粥,分給幾個孩子。王慧珍看著弟弟妹妹饑餓的眼神,心中已經(jīng)做出了決定。

"媽,我決定嫁到中國去。"在昏暗的油燈下,王慧珍平靜地說。

母親沉默了許久,眼淚無聲地流下:"慧珍啊,媽不想你受苦..."

"媽,我不會受苦的。"王慧珍擠出一絲微笑,"我去了中國,可以給小弟交學費,也能讓妹妹的病好好治一治。"

母親緊緊抱住女兒,在她耳邊哽咽道:"慧珍,記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家永遠是你的依靠。"

"我知道,媽。"王慧珍的眼淚終于落下。

兩周后,王慧珍站在家門口,背著簡單的行李,準備跟著李阿姨前往中國。母親給她包了幾個煎餅作為路上的食物,弟弟妹妹含著淚依依不舍地送別。

"姐,你一定要照顧好自己。"小弟握著王慧珍的手,眼中滿是對姐姐的不舍和擔憂。

"放心吧,我會給你們寄錢的,你一定要好好讀書。"王慧珍揉了揉弟弟的頭發(fā),強忍住淚水。

離開家的路上,王慧珍不斷回頭望向那座破舊但溫暖的泥磚房,心中默默祈禱:希望中國的生活不會太艱難,希望能給家人帶來一些希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她沒有想到的是,這段跨國婚姻的旅程,將是一段遠比想象中更為復雜的人生歷程。

02陌生

從朝鮮到中國廣西,王慧珍的旅途持續(xù)了近十天。她跟著李阿姨輾轉(zhuǎn)多地,最終來到了中國廣西的一個偏遠山村。

當卡車停在村口時,王慧珍看到一個穿灰色夾克的中年男子正焦急地等待,正是照片上的鄧志明。

鄧志明比照片上顯得更加滄桑,滿是皺紋的臉上掛著緊張的笑容??吹酵趸壅湎萝嚕q豫了一下,然后伸出手,卻又不知所措地收回。

"志明,這就是你的媳婦了,好好對她。"李阿姨用夾雜著方言的漢語說道,王慧珍一個字也聽不懂。

鄧志明點點頭,接過王慧珍的行李,示意她跟著走。王慧珍邁著沉重的步伐,跟隨這個將成為她丈夫的陌生人,走向未知的生活。

鄧家是村里少有的磚瓦房,雖不算豪華,但在當?shù)匾咽且髮嵓彝?。屋子有四間,一間堂屋,三間臥室,還有一個小院子。

院子里養(yǎng)著幾只雞和一頭豬,角落里停著一輛破舊的貨車,想必就是李阿姨口中的"拖拉機"了。

剛踏入院子,一位上了年紀的婦人從廚房走出,上下打量著王慧珍。這是鄧志明的母親楊氏,六十多歲,腰板卻還很硬朗。她看著王慧珍黝黑的皮膚和瘦小的身材,眉頭緊鎖。

"這就是你花了三千塊錢買回來的媳婦?"楊氏不滿地對兒子說,"又黑又瘦,看起來都做不了什么重活,你這是娶了個虧本的媳婦?。?

雖然語言不通,但王慧珍從婆婆的表情和語氣中感受到了不滿。她低下頭,不敢直視婆婆的眼睛。

鄧志明沒有回應母親的抱怨,只是輕聲對王慧珍說了些什么,然后從口袋里掏出一本破舊的小冊子,翻到某一頁,指著上面的朝鮮文:"你...休息。明天...我們...結婚。"

這是一本簡陋的中朝對照手冊,顯然是鄧志明為了與王慧珍交流特意準備的??吹竭@個細節(jié),王慧珍心里略微好受了一些。

晚上,王慧珍被安排在一個小房間里。房間簡陋但干凈,床上鋪著一條嶄新的紅色被子,顯然是為她準備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躺在陌生的床上,望著陌生的天花板,王慧珍終于忍不住哭了出來。她想家,想念母親的懷抱,想念弟弟妹妹的笑聲。

第二天,鄧家為王慧珍和鄧志明舉行了簡單的婚禮。村長來主持了儀式,鄰居們帶著好奇的目光圍觀這個從朝鮮嫁過來的新娘。

王慧珍穿著鄧志明為她準備的紅色連衣裙,低頭站在人群中,感受著陌生人的目光和竊竊私語。

婚禮后的第四天,楊氏早早叫醒了王慧珍:"別睡了,今天開始,你得下地干活了。"

雖然語言不通,但楊氏通過手勢示意王慧珍跟她一起去田里。王慧珍雖然在朝鮮也干過農(nóng)活,但廣西的水田耕作方式與她熟悉的完全不同。

楊氏給她一個扁擔和兩個水桶,示意她去挑水。王慧珍從未用過扁擔,第一次嘗試就失敗了,水灑了一地。楊氏不耐煩地示范了一次,然后離開,留下王慧珍一個人練習。

中午回家時,王慧珍的肩膀已經(jīng)被扁擔磨出了血痕,疼痛難忍。

晚上,鄧志明看到她的傷,默默地從柜子里拿出一瓶藥膏,輕輕地為她涂抹。這是王慧珍嫁到中國后,第一次感受到來自丈夫的關心。

"謝謝。"王慧珍用朝鮮語輕聲說道。

鄧志明似乎聽懂了,點點頭,然后又翻開那本小冊子,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出朝鮮語:"不...客...氣。"雖然發(fā)音很怪,但王慧珍還是聽懂了,不由露出了來到中國后的第一個微笑。

那晚,鄧志明在王慧珍的房門口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沒有敲門,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兩人雖已結婚,但實際上還是陌生人,彼此之間需要更多的時間建立信任。

03融入

日子一天天過去,王慧珍逐漸適應了中國農(nóng)村的生活節(jié)奏。

每天天沒亮就起床,先給豬喂食,然后挑水、洗衣、做飯,接著下地干活直到太陽落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她的手上長出了老繭,皮膚被太陽曬得更黑了,但身體也變得結實起來。

語言是最大的障礙。雖然有那本小冊子,但日常交流仍然困難。每天晚上,鄧志明都會抽出時間教王慧珍一些簡單的漢語詞匯。

起初,王慧珍只能說"吃飯"、"喝水"這樣的基礎詞語,但她學習的熱情很高。三個月后,她已經(jīng)能進行簡單的日常對話了。

"慧珍,今天學什么?"晚飯后,鄧志明坐在院子里,翻著那本已經(jīng)翻得卷邊的小冊子。

"我想學做菜的詞。"王慧珍用生硬但清晰的漢語回答。

"好,那我們學'炒'、'煮'、'蒸'..."鄧志明耐心地教導。

在廚藝上,王慧珍也下了不少功夫。朝鮮的飲食與廣西相差甚遠,但她努力學習當?shù)氐呐腼兎椒ā?/p>

她向鄰居家的女主人請教如何做腌制酸筍、炒田螺和糯米糍粑。起初做得不好,婆婆常常皺眉,但王慧珍不斷嘗試,終于做出了婆婆滿意的味道。

"今天的酸筍炒肉不錯。"某天晚飯時,楊氏難得地稱贊了一句。

王慧珍欣喜地點點頭:"謝謝婆婆。"

鄧志明在一旁默默地多吃了兩碗飯,這是他對王慧珍廚藝的肯定。

在這個陌生的家庭里,王慧珍最常想起的還是遠在朝鮮的親人。每當夜深人靜,她都會拿出從家鄉(xiāng)帶來的全家福,輕輕撫摸照片中每個人的臉龐。

"媽,我在中國生活得還好,請不要擔心我。"她對著照片輕聲說,仿佛這樣母親就能聽到一樣。

第一次拿到丈夫給的錢時,王慧珍立刻請鄧志明幫她換成朝鮮幣,寄回家鄉(xiāng)。

這筆錢雖然不多,但足夠支付小弟一個學期的學費和妹妹的藥費。鄧志明二話不說就幫她寄了出去,這讓王慧珍對這個沉默寡言的丈夫又多了幾分好感。

半年后的一天,楊氏突然高燒不退,病倒在床。當?shù)蒯t(yī)生診斷后說可能是急性肺炎,需要住院治療。

鄧志明焦急萬分,但因為要照顧農(nóng)田和家里的牲畜,無法長時間在醫(yī)院陪護。

"慧珍,你能照顧我媽嗎?"鄧志明請求道。

王慧珍點點頭,收拾了簡單的行李,跟著救護車來到縣醫(yī)院。

接下來的三天三夜,她寸步不離地守在婆婆床邊,喂藥、端水、擦身,事無巨細地照料著。

病床上的楊氏看著這個一直被自己嫌棄的外國媳婦,內(nèi)心逐漸軟化。

第三天晚上,楊氏的燒終于退了,她虛弱地握住王慧珍的手:"謝謝你,慧珍。"

這是婆婆第一次叫她的名字,而不是"那個朝鮮媳婦"。王慧珍眼眶濕潤,輕輕回握了婆婆的手。

楊氏出院后,對王慧珍的態(tài)度明顯改變了。

她開始耐心地教王慧珍更多的農(nóng)活技巧,甚至分享一些家傳的秘方。村里人也逐漸接受了這個外來媳婦,稱她為"勤快的朝鮮媳婦"。

一年過去了,王慧珍已經(jīng)能流利地用當?shù)胤窖越涣?,也完全適應了廣西的農(nóng)村生活。

然而,她內(nèi)心深處仍然感到一絲孤獨。

盡管鄧志明對她很好,但兩人之間始終保持著一種距離,像是室友而非夫妻。

一次村里辦喜事,眾人喝得微醉,有人起哄讓鄧志明親王慧珍。

鄧志明漲紅了臉,連連擺手拒絕。

王慧珍雖然表面上笑著,心里卻忍不住失落:嫁到中國一年多了,丈夫卻從未表達過真正的愛意。

那晚回家后,王慧珍獨自在院子里呆坐了很久。突然,她聽到鄧志明的腳步聲。

"慧珍,你還好嗎?"鄧志明輕聲問道。

王慧珍勉強笑了笑:"我很好。"

鄧志明猶豫了一下,然后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小盒子:"這個給你。"

盒子里是一枚簡單的銀戒指,雖然不算貴重,但在當時的農(nóng)村,也是難得的禮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結婚一年了,但我還沒有給過你戒指。"

鄧志明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知道我比你大很多,你可能不喜歡我...但我想讓你知道,這里是你的家。"

王慧珍看著這枚樸素的戒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雖然這不是轟轟烈烈的愛情告白,但對于一直默默關心她的鄧志明來說,這已經(jīng)是很大的突破了。

"謝謝你,志明。"王慧珍輕聲說,小心翼翼地戴上戒指。

那一刻,王慧珍第一次感覺到,這個陌生的國度,這個原本毫無關聯(lián)的家庭,開始成為她生命中真正的一部分。

04個

日子就這樣平靜而充實地流淌著。王慧珍嫁到中國的第二年,她開始嘗試去集市買菜。

起初,因為口音問題,常常被人譏笑或者壓價,但她學習能力很強,很快就掌握了討價還價的技巧,甚至積累了一些固定客戶。

鄧志明每天早出晚歸,在附近的建筑工地做小工。雖然工作辛苦,但收入比純農(nóng)業(yè)高。

他總是把工資如數(shù)交給王慧珍管理,從不過問。王慧珍也很珍惜這份信任,精心管理著家庭的每一分錢。

每個月,她都會拿出一部分錢寄回朝鮮,幫家里還債、供弟弟讀書。

剩下的錢則用于改善家里的生活和添置一些必要的農(nóng)具。在王慧珍的管理下,家里的生活條件逐漸好轉(zhuǎn),甚至存下了一些積蓄。

一天,王慧珍收到了母親的回信,信中提到弟弟的學費已經(jīng)交清,妹妹的病情也好轉(zhuǎn)了。

二天,看到家人生活有所改善,王慧珍心中充滿了成就感。她把信給鄧志明看,雖然他看不懂朝鮮文,但還是耐心地聽王慧珍講述。

"謝謝你,志明。"王慧珍真誠地說,"如果沒有你,我不可能幫到家里。"

鄧志明擺擺手:"這都是你自己掙的錢,我只是出了點力氣。"

從那以后,王慧珍對鄧志明的感情更為深厚了。雖然不是轟轟烈烈的愛情,但兩人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和默契,這在某種程度上比激情更為珍貴。

第三年夏天,村里突遇山洪暴發(fā)。幾位年邁的村民被困在山腳下的稻田里,情況危急。

鄧志明當時不在家,王慧珍二話不說,拿起鑰匙就開著家里那輛破舊的貨車前去救援。

她把車開到安全地帶,然后徒步涉水,將三位老人一一背到車上。回到村里時,她全身濕透,但臉上卻掛著欣慰的笑容。

"好樣的,朝鮮媳婦!"村長拍著她的肩膀,由衷地稱贊道。

從那以后,村里人不再叫她"朝鮮媳婦",而是尊稱她為"慧珍"或"志明媳婦"。這種認可讓王慧珍感到,她終于真正融入了這個村莊,這個社區(qū)。

婆婆楊氏也對她心服口服,主動將家里的東邊田地交給她管理。那塊地原本收成不好,在王慧珍的精心照料下,產(chǎn)量翻了一番。

"你比我兒子能干多了。"楊氏半開玩笑地說,眼中卻滿是贊許。

第五年,王慧珍不僅管理田地有方,還開始琢磨新的增收途徑。那時互聯(lián)網(wǎng)剛開始在農(nóng)村普及,她聽說有人通過網(wǎng)絡銷售農(nóng)產(chǎn)品,決定嘗試一下。

鄧志明支持她的想法,專門去縣城買了一臺二手電腦和一本《電腦入門》的書。王慧珍白天干農(nóng)活,晚上學習電腦知識,雖然進展緩慢,但她從不氣餒。

半年后,在村里年輕人的幫助下,王慧珍成功在一個農(nóng)產(chǎn)品平臺上開了店鋪,銷售自家種的有機蔬菜和鮮花。

由于品質(zhì)好,價格實惠,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城里客戶。

生意越做越大,王慧珍甚至雇傭了幾位村里的婦女幫忙種植和包裝。

她將家里的小院改造成花園,種滿了向日葵和其他花卉,成為村里的一道美麗風景。村民們都稱贊她有眼光,有頭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慧珍,你真是我們村的驕傲!"村長在一次村民大會上公開表揚她。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順利的時候,家庭遭遇了變故。第六年冬天,婆婆楊氏因病去世。

王慧珍盡心操辦葬禮,按照當?shù)亓曀资仂`三天,被村里人稱為"孝順媳婦"。

婆婆去世后,家中少了一個說話的人,氣氛變得更加沉寂。

王慧珍為了排解寂寞,開始更加投入到工作中去。

她不僅擴大了網(wǎng)店規(guī)模,還嘗試種植一些高附加值的農(nóng)產(chǎn)品,如有機水果和特色蔬菜。

鄧志明看著妻子的忙碌身影,心中既欣慰又擔憂。

他不止一次地提醒她注意休息,但王慧珍總是微笑著回應:"多做一點,多賺一點,將來才能幫到更多的人。"

第九年春天,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打破了平靜的生活。

王慧珍接到邊境熟人的電話,得知母親肝病嚴重,需要高額手術費用。

"醫(yī)生說需要三萬元人民幣左右。"電話那頭的熟人說道,"你能籌到這么多錢嗎?"

王慧珍掛了電話,整個人癱坐在地上。雖然這些年她一直努力工作,但大部分收入都用于改善家里條件和發(fā)展業(yè)務,存款并不多。

更重要的是,要回朝鮮探望母親,手續(xù)復雜,風險很大。

那晚,王慧珍坐在院子里的向日葵花叢中,無聲地哭泣。鄧志明找到她時,她已經(jīng)淚流滿面。

"怎么了,慧珍?"鄧志明關切地問道。

王慧珍把母親生病的消息告訴了丈夫,還說了自己想回朝鮮探望母親的想法。

"我知道這很冒險,也可能要花光我們的積蓄,但那是我媽啊..."王慧珍哽咽著說。

鄧志明沒有立即回答,起身回到屋里,不一會兒拿出一個布包。

打開布包,里面是一本存折,余額顯示三萬兩千元。

"這是這些年攢下的錢。"鄧志明遞給王慧珍,"拿去給你媽治病吧。至于回朝鮮,我有個熟人在邊境工作,可以幫忙辦手續(xù)。"

王慧珍震驚地看著存折,又抬頭看向丈夫:"這是你的養(yǎng)老錢..."

"我們是一家人,你媽就是我媽。"鄧志明簡單地說,眼神卻格外堅定。

這一刻,王慧珍真正理解了家的意義。

兩周后,在鄧志明的幫助下,王慧珍拿到了臨時通行證,可以合法回到朝鮮探望母親。

臨行前,她緊緊抱住丈夫:"志明,等我回來。"

鄧志明點點頭:"我等你。"

就這樣,王慧珍懷揣著存折和對母親的思念,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跨越邊境的長途旅行十分艱辛,但王慧珍的心卻前所未有的堅定。

當她終于站在家鄉(xiāng)的土地上,往事如潮水般涌來。

村子比她離開時更加破敗了。

她沿著記憶中的小路,來到了自己的老家。

推開搖搖欲墜的木門,王慧珍看到院內(nèi)場景。

腦袋嗡一下,瞬間淚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