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藝術領袖從不在聚光燈下起舞,而是在文化傳承的斷裂帶上,以人格為墨、以擔當為紙,書寫穿越時空的文化志。
——記河北省傳統(tǒng)文化促進會書畫藝術專委會主席趙春花
趙春花生于燕趙大地的書香世家,她自幼接受家庭傳統(tǒng)文化熏陶,從不沾染世俗,業(yè)余生活被博覽群書、朗讀、書法、繪畫、詩文、治印、篆刻等傳統(tǒng)文化活動充滿。她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為依托,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以喚醒文化覺知、滋養(yǎng)藝術靈魂為目標,把自己內心的富足與精神的豐盈作為生命的真諦、幸福的根本。
正因為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耕博取,她才能將詩、書、畫、印熔鑄成一體,而非簡單的技藝疊加。當詩心照亮筆墨的幽徑,當印痕封印畫面的韻味,中國文人藝術最本真的精神圖譜在此誕生——
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她將漢碑的樸拙轉化為墨色的呼吸韻律:蠶頭燕尾的筆勢間,可見青銅器銘文的蒼勁與敦煌寫經的流動達成微妙平衡,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隸書風格。那些看似隨性的枯筆飛白,實則是精心設計的留白劇場——觀者能在虛實相生的空間里,聽見《平沙落雁》的古琴余韻。
尤為可貴的是她創(chuàng)作格律詩與自己的書法實踐形成互文共生的關系。她將七言律詩的平仄網格轉化為運筆節(jié)奏,使《石門頌》的波磔筆法獲得音律化的新生。這種"以詩入書"的嘗試,既非形式主義的拼貼,亦非復古主義的摹寫,而是通過建立詩書同源的筆墨語法,以詩眼觀書史,復以書痕證詩心的互生關系。
她以“以書入畫”,在筆墨轉折處開出朵朵別有韻味的小畫,讓人回味無窮。當她的詩稿在畫境里發(fā)芽、書法在印面中生根時,從而形成詩啟畫境、書證印痕的立體循環(huán)效果。
在數(shù)字技術解構傳統(tǒng)的當下,趙春花主席的藝術恰似一柄穿越時空的折光鏡,她將詩書畫印四藝折射為當代文化光譜。她的硯臺里沉淀的不僅是墨色,更是一個當代文人對千年文脈的深情凝視——當平仄格律在宣紙上生長出書法筋骨,當篆刻刀鋒在石料中雕刻出 她以"四藝互文"的古老智慧,回應著數(shù)字時代的碎片化危機。那些在詩書畫印間自由棲居的藝術精魂,正以其渾融之氣證明:最前衛(wèi)的文化守正,恰是對文明本源最深刻的創(chuàng)新。(文/乙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