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就是寶媽們總喜歡把自己孩子的糗事當作談資。

事情是這樣的,前幾天去姑姑家做客,還有幾個不太熟的親戚,帶著自己的孩子。

有位李阿姨說,自己的孩子上小學了,還尿床。

其他阿姨紛紛出來“打圓場”,說自己的孩子如何不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甚至有位張阿姨拿出自己孩子的日記本,邊讀邊笑。

張阿姨家小姑娘坐在旁邊,低著頭臉漲得通紅,揪著自己的衣角,看起來快要哭出來了。

然而,張阿姨卻絲毫都沒有注意到。

小姑娘終于難堪地惹哭了,還有位阿姨在旁邊說小孩子哭一哭好。

我聽了這些媽媽們的話,既無奈又氣憤。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實際上,這并非個例,許多媽媽都喜歡把孩子的私事,當作維系自己社交的手段。

有網友吐槽道,自己媽媽的嘴,就是親戚們的耳朵。

連自己掉頭發(fā)這種小事,親戚們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除此之外,自己的工作情況、婚戀情況,甚至是自己的病史,媽媽都要跟別人往外說。

孩子一旦反駁,媽媽就會說,“這有什么見不得人的”?

讓人不得不感慨,一個媽媽最大的悲哀,就是輕易向別人透露子女的這兩件隱私,真的很傻

第一件隱私,是孩子的秘密

不知道有多少媽媽,能說自己從沒有偷看過孩子的日記本?

在許多媽媽眼里,孩子不能有自己的隱私,否則就肯定有什么秘密瞞著自己。

他們完全也沒有意識到,孩子也需要自己的個人的空間。

有位名叫怡木的網友無奈吐槽道,自己都已經成年了,父母還偷看自己的日記,甚至還拍照保存。

然后發(fā)給爸爸和其他親戚,在背后議論孩子日記上的內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類媽媽是“控制型父母”,指的是父母完全入侵孩子的世界,而不對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做出反應。

這類父母的控制手段分為兩種:心理控制和行為控制。

心理控制指的是,父母完全干預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發(fā)展,同時限制、扼殺和操縱著孩子的想法。

這類父母往往通過對孩子表達失望、貶低和羞辱,以此讓孩子感到愧疚,從而控制孩子的心理。

行為控制指的是,父母完全監(jiān)管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包括他們的社交。

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就會開始干預孩子的生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位名為快樂的網友分享道,自己性格壓抑,不愛說話,總喜歡在日記中表達。

但是媽媽總會看自己的日記,如果有不合她心意的地方,就會批評我。

現(xiàn)在已經三十多歲了,但感覺還是實時監(jiān)控之下。

媽媽們一定要意識到,沒有人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私事,孩子也一樣。

過度控制孩子,將孩子的隱私輕易告訴他人,會讓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

第二件隱私,是孩子的糗事

有個非常不好的現(xiàn)象就是,媽媽們聚在一起總喜歡分享孩子的糗事。

甚至當著孩子的面,就開始說孩子的壞話。

比如,說孩子成績有多差,在家里有多懶,談戀愛找的人有多不靠譜等等。

通過貶低自己的孩子,來讓別人和她站在同一戰(zhàn)線,逼迫孩子做出改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與人拉近關系最快的方式,就是一起攻擊第三方,再透漏一些別人的糗事。

這類媽媽不愿意透漏自己的隱私,于是便肆意地談論孩子的糗事,而不顧孩子的感受。

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影響,同時也失去了安全感。

試想,大多數成年人,哪怕再對另一個人不滿,都不會當著對方的面說壞話。

但是,一旦對象換成了孩子,就會變得非常合理。

說到底,就是很多媽媽都沒有意識到,孩子其實也是一個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這是東亞父母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

無論孩子多少歲,在父母眼里,都不是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而是必須要聽從自己意見的孩子。

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做出成就,那就應該首先把孩子當成一個人去尊重。

總而言之,隨意透漏孩子的隱私,不僅是一個媽媽最大的悲哀,更是孩子的悲哀。

媽媽因此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孩子也因此變得自卑、敏感。

一個好媽媽,先從尊重孩子的隱私開始。

-The End - 作者-貓頭鷹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lián)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