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胡同變形計:這些地方居然整明白了
北京城里藏著不少"胡同改造優(yōu)等生",他們的招數比南鑼野多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 白塔寺胡同:佛系改造法
咖啡館老板把佛龕改造成咖啡吧臺,老住戶在院里曬被子也不避著客人。游客喝著拿鐵看白塔,大媽在旁邊擇豆角,兩撥人各干各的居然不違和。
2. 大柵欄胡同:新老混搭術
90后設計師把大雜院改成共享空間,西屋住著九十歲的李奶奶,東屋開著網紅甜品店。李奶奶嘗了口提拉米蘇直撇嘴:"啥西洋點心,還沒我家糖火燒好吃!"
3. 鐘鼓樓胡同:生活即風景
范大爺每天雷打不動在門口下象棋,現在成了游客打卡點。有回外國游客非要跟他比劃兩局,范大爺用"馬后炮"連贏三把,對方豎著大拇指喊"Chinese AlphaGo!"
四、胡同咋整才能不挨罵?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跟胡同里修了三十年房頂的孫師傅嘮嗑,他嘬著煙袋說了句大實話:"胡同改造就跟燉肉似的,火大了糊鍋,火小了夾生。"
1. 別拿文化當遮羞布
"老北京酸奶"用塑料瓶裝,"非遺糖畫"插在泡沫板上賣,這不糟踐東西么?要我說,不如讓王致和在這兒開家臭豆腐博物館,至少是真老字號!"
2. 游客不是行走的錢包
前門某胡同搞"沉浸式體驗",讓游客扮成太監(jiān)宮女逛胡同。結果大夏天穿朝服的中暑倆,這事兒夠拍二十集《編輯部的故事》。
3. 老街坊才是活文物
建議胡同里掛個二維碼,掃碼能聽趙大爺講他太爺爺參加義和團的故事。這可比塑料仿制的"圣旨"有意思多了!
五、結語:胡同的魂兒在門墩兒上蹲著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南鑼鼓巷現在學精了,新開的店鋪得通過"胡同味"考試——炸醬面館廚師得會抻面,奶茶店得給老街坊打八折。雖然還有游客抱怨"商業(yè)化",但至少沒人再往院里潑臟水了。
要我說,評判胡同改造成不成功,就看三件事:
- 游客能不能拍出朋友圈大片
- 老街坊愿不愿意在門口曬太陽
- 炸醬面館的黃瓜碼兒是不是現切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