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臺灣地區(qū)前“立委”蔡正元近日自曝因“三中案”被要求佩戴電子腳鐐,并限制出境,引發(fā)輿論熱議。他痛批這是“政治迫害”,而檢方則稱其“有串證、逃亡之虞”。此案背后究竟是司法正義,還是政治清算?值得深究。

?馬英九時代的舊案重提?

三中案”指的是臺灣中影、中廣、中視(合稱“三中”)的股權交易案,涉及國民黨在馬英九執(zhí)政時期的資產(chǎn)處置。蔡正元被指控在該案中涉嫌“背信”“洗錢”等罪名,案件纏訟多年,近期突然被檢方以“案情重大”為由,要求對其采取強制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此案早在2018年就被民進黨當局重啟調查,馬英九也因此被起訴,但至今未定罪。如今蔡正元被戴電子腳鐐,時機敏感——是否與他近期頻繁批評民進黨當局有關?不言而喻。

?司法必要還是政治打壓??

電子腳鐐通常用于重罪或高逃亡風險的嫌疑人,但蔡正元尚未被定罪,卻遭此待遇,引發(fā)法律界質疑。有律師指出,類似案件通常以限制住居或定期報到即可,直接上腳鐐實屬罕見。

更令人質疑的是,民進黨當局近年屢屢以“司法改革”為名,卻多次對政治對手采取強硬手段。例如馬英九、羅智強等藍營人士均曾因舊案被約談或起訴,而綠營人士涉及弊案時卻常“輕輕放下”。這種“選擇性辦案”難免讓人懷疑司法公正性。

?綠營的“司法武器化”趨勢?

蔡正元是臺灣知名統(tǒng)派人士,長期批評民進黨的“臺獨”路線。此次他被限制自由,正值兩岸關系緊張之際,難免被解讀為“殺雞儆猴”,震懾其他反對者。

事實上,民進黨過去多次利用司法手段打擊政敵。從“馬英九泄密案”到“侯友宜博士論文案”,再到如今的“三中案”,藍營人士屢成被告,而綠營高官涉及“論文抄襲”“光電弊案”卻常不了了之。這種雙重標準,已讓臺灣司法公信力備受質疑。

蔡正元案再次凸顯臺灣司法的政治化問題。若司法淪為執(zhí)政黨排除異己的打手,只會讓臺灣社會陷入“寒蟬效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綠營似乎在做最后的困獸猶斗。

作者簡介:@小木球Tom?? ,自媒體自由撰稿人,安師大漢語言文學學士,曾任《安徽青年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