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玄陵
白衣秀士王倫被判了死刑,讀者觀眾也都拍手叫好,罵他器量小,罵他不仗義。
可王倫真的不仗義嗎?
事實恰恰相反,王倫正是死于太仗義。
他千方百計顧及所有人的面子,盡可能把事情做周全,不想落下罵名,卻偏偏又背負(fù)了最大的罵名。
一
王倫是書生,是落第秀才,一個落第秀才敢去當(dāng)強盜,說明他是一個不安分的讀書人。

換句話說,王倫是黃巢、洪秀全式的人物。
俗話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秀才就有秀才的思維方式,秀才就有秀才的遷延顧慮。用《天道》丁元英的話來說,這是“文化屬性”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
讓林沖納「投名狀」,是不是王倫的故意刁難?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
黑道有黑道的規(guī)矩,都是拿腦袋賭明天,大家坐在同一條船上,想彼此之間取得基本的信任,起碼要斷絕在白道上的退路。
即便王倫不反對林沖入伙,納「投名狀」也是該有的流程,宋萬、朱貴想必也是走過這個流程的。
當(dāng)然了,作為風(fēng)頭正盛的全國通緝犯,林沖這個「投名狀」本可以不納。
但即便王倫故意刁難,砍個把人頭對于林沖也不是難事。
事實上,談到「投名狀」這一步,王倫的內(nèi)心已經(jīng)有所松動,基本上算是默認(rèn)了林沖的入伙。
而王倫的悲劇,也正是因為這一時的善念造成的。
排除道德的因素,站在王倫的角度上來說,拒絕林沖入伙,可以說是絕對正確的選擇。
黑道與白道不同,黑道有著自己的邏輯,這個邏輯就是強者為王。
二
在強盜邏輯的支配下,作為一個山大王,接納新成員之后,就只剩下了兩個選擇:要么你能制約他,要么你讓賢。

放眼《水滸傳》的大小山頭,基本上都是遵循著這樣的邏輯,山頭老大往往都是本領(lǐng)最大的人,王忠入伙桃花山以后,周通就主動將老大的位置讓了出來。
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宋江,但宋江是在黑道政治,通過青州、江州積攢的心腹,對晁蓋形成了壓倒性的優(yōu)勢,本質(zhì)上其實是相同的。
而林沖上梁山的時候,梁山雖然有一點名氣,但僅僅是一個興起不久的小山頭而已,山上只有四個首領(lǐng)、七八百嘍啰。
王倫能在梁山立住腳跟,是因為他有個兄弟叫杜遷,杜遷的本領(lǐng)雖然低微,但是壓服一眾嘍啰的實力還是有的。
王倫以杜遷為心腹,以眾嘍啰為根基,先后吸納了宋萬和朱貴。
宋萬、朱貴同樣本事尋常,王、杜組合能壓服他們,自然也就能夠收為心腹——在強者為王的黑道邏輯中,如果你想要收服一個人,就必須先要在拳頭上硬過他——所謂“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
可林沖就不一樣了,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正兒八經(jīng)的一流高手。他一旦起異心,王、杜、宋、朱四個人加起來也不夠他打的。
更何況,論名氣、地位、學(xué)識、涵養(yǎng),林沖絲毫不弱于王倫。從杜、宋、朱三人的反應(yīng)可以看出來,這家伙有不俗的號召力。
如果他真的要奪權(quán),恐怕就不是四打一的問題了,大概率上會是一打四,杜、宋、朱搞不好都會反水。
所以如果收留林沖,以往安逸穩(wěn)定的格局就會被徹底打破,擺在王倫面前的路就只有兩條:要么是主動讓賢,要么就是等死。
三
有人可能要說了,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林沖難道就不會知恩圖報嗎?

可問題在于,林沖是不是君子,誰也不知道。所謂“清酒紅人面,黃金動道心”,老大的寶座就擺在面前,誰還愿意低三下四的給人當(dāng)小弟?
王倫好歹也是讀過書的人,宋太祖黃袍加身,這是本朝的故事。
更何況還有另外一句話,叫作“天予弗取,反受其殃”,林沖也是聰明人,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在一個強盜團伙中,容不下第二個聰明人。如果有第二個聰明人的存在,要么是兼并,要么是“火并”。
退一步來講,為了成全義氣,王倫退位讓賢可不可以呢?
當(dāng)然可以,但是代價和風(fēng)險同樣很大。
要知道,在強者為王的強盜邏輯中,要想在團伙中得到相應(yīng)的地位,就必須要提供相應(yīng)的價值,而強盜眼中的價值只有三類:武、智、工。
王倫手無縛雞之力,也談不上有多少智謀,更沒有安道全、蕭讓、金大堅那樣的專業(yè)技術(shù)。退位之后,他又憑什么立足呢?
作為山寨的創(chuàng)始人兼前老大,林沖又該怎么對他呢?
按照常規(guī)的慣例,自然是既用他、又防他,用又沒有什么地方可用,還得把他捧得高高的,又要防著他背后搞小動作,最后的下場只能是滅口。
所以,王倫如果真的想善終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謝絕地位、閉門謝客、退居二線,安安心心的混吃等死,說不準(zhǔn)還能善終。
面對如此高的風(fēng)險與代價,王倫拒絕林沖入伙,難道還有什么錯誤嗎?
四
不得不說,王倫是有見識、有眼光、有膽略的,所以,在得知林沖攔住了楊志以后,他第一時間就制定了新的計劃。

他極力邀請楊志入伙,用以制衡林沖,以免自己陷入被動。
對于王倫來說,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情,既能周全柴進的面子,又能得到仗義納賢的名聲,還能在保全自己地位的同時大幅提升梁山實力。
如果有了林沖、楊志這兩員悍將的加盟,王倫若能將他們收為心腹,就可以大膽的招納天下英雄,不失為做第一個宋江。
從這件事情也能看出,說王倫器量小、不仗義、不聰明,都是對他的誤解。王倫拒絕林沖的行為,所表現(xiàn)出來的,恰恰是作為一個讀書人的眼光與智慧。
王倫最大的缺點有兩個,第一是不夠殺伐果決,第二是不識時務(wù)、不知變通。
如果他能堅決的將林沖趕走,縱然錯失了一員悍將,但只要慢慢發(fā)展,梁山也未必不能有所作為。
可他恰恰就是太礙于情面,既要看柴進的面子,又要考慮兄弟們的建議,所以才瞻前顧后,既沒能阻止林沖入伙、又為自己增加了一個強敵。
楊志下山以后,他完全可以借口將林沖也趕下山,畢竟,林沖確實沒有交上「投名狀」,王倫有言在先,這也算不上失信于人。
可王倫畢竟是書生,過于注重禮義廉恥,林沖與楊志一戰(zhàn)是他叫停的,所以他主動擔(dān)下了「投名狀」的責(zé)任。如果王倫此時耍個無賴,也根本就不會有后面的事情了。
王倫的第二個毛病就是不知變通、不識時務(wù),既然不能阻止林沖入伙,就應(yīng)該轉(zhuǎn)變態(tài)度,想盡辦法彌補兩人之間的隔閡,盡最大可能將他收為心腹。
事實上,如果王倫識時務(wù),以林沖的性格來說,這未必不是歪打正著,選擇了一條最正確的道路。
試想一下,但凡王倫懂一點權(quán)謀,在接納林沖上山的時候,先像晁蓋那樣來一出退位讓賢,然后再以誠相待,林沖斷然不肯做第二個宋江。
可惜,王倫畢竟是個書生,還是個“百無一用”的書生。他的書生本質(zhì),讓他無法像綠林好漢那樣待人接物。
說白了,王倫只是個有點野心的“好人”而已。正因為他是好人,正因為他一心想擺脫罵名,所以想盡辦法周全所有人,結(jié)果不但死于非命,反而在死后受了最大的罵名。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