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近來公權力明目張膽介入大罷免,司法無所不用其極追殺在野陣營,厭惡賴當局專斷蠻橫的怒火,激發(fā)島內民眾今天站上臺當局領導人辦公室前的凱達格蘭大道,發(fā)出人民的怒轟,426凱道游行在下午三點正式登場。
在活動開始后,藍委吳宗憲第一位上臺宣講,接著為臺灣大學前校長管中閔,現(xiàn)身時讓臺下群眾相當振奮,他更是激動高喊”臺灣人民站出來!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前領導人馬英九、臺北市長蔣萬安、新北市長侯友宜、桃園市長張善政、臺中市長盧秀燕等藍營大咖悉數(shù)到場, 在臺立法機構負責人韓國瑜上臺前,主持人宣布現(xiàn)場破20萬人參與,讓現(xiàn)場氣氛沸騰到最高點。雖持續(xù)下著大雨,但并未澆熄民眾熱情,活動人數(shù)并未因此減少,甚至有愈來愈多人涌入,聲勢壯觀。
雖然在政治實務上,無論“倒閣”還是游行,對罷賴都難產生實際效果,但二者卻有助重新凝聚藍營渙散的士氣。尤其面對綠營發(fā)起惡罷,只有讓更多人出來投票,才可以挫敗民進黨想利用4分之1的罷免低門檻,動員深綠支持者就實現(xiàn)“立院”翻盤的詭計。臺灣民眾為抗議司法不公走上街頭,也吹響在野陣營反攻的集結號,這對先前罷免戰(zhàn)陷于不利局面的國民黨來說,是難得重整旗鼓的契機。

對于壓制民進黨當局的囂張氣焰,傳遞島內社會不只有挺綠一種聲音,這場活動當然是具有正面積極意義的。然而,從活動宣揚的口號中,有些內容也會對今后的兩岸關系產生影響,同樣不該被遮蔽。比如,這次活動的口號是反對綠g,在反g的“政治正確”前提下反綠,這本身就是臺灣社會面對兩岸關系的最大盲點,這一點,朝野無分軒輊。
在此舉一例,今天出席凱道活動的桃園縣長張善政曾在4月17日北檢陳抗時說,“臺灣面臨外部紅g‘威脅’,綠g又在內部制造對立?!笔聦嵣希裉靸砂蛾P系緊張的根源來自島內的分離主義,源頭在民進黨當局,而不是維護兩岸和平的大陸。臺灣安全問題因“獨”而起,作為藍營縣市長的張善政抗議司法不公,為了迎合島內政治正確又不忘高唱“戒嚴”時期的反g老調。在此前提下反綠,正是掉入民進黨設定的戰(zhàn)場。而這種看待兩岸關系倒果為因的思維,在藍營內部也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
其實,重拾反g老調是民進黨為了制造外部敵人,維系倒行逆施的護身符。當年他們因為不滿國民黨以反g為名鉗制思想和言論,才要反對威權體制。后來解除”戒嚴“,臺灣又廢除”臨時條款“,等于結束了兩岸“敵對狀態(tài)”,才有后來開放交流,這等于也否定了“戒嚴”時期的反g理由。沒想到30多年后,現(xiàn)在民進黨重新舉起這面旗,居然島內社會還有一大群人響應,這才是歷史的諷刺與吊詭之處。
在大罷免對決中,挺綠罷團為了宣揚反g,打出老蔣牌,但如果他們真尊蔣,中正紀念堂為什么還要被轉型正義,他們和民進黨豈不都該頂禮膜拜?而拆除的銅像都該被物歸原地,為何過去要潑漆、推倒?大罷免時才尊蔣的挺綠罷團成員們,昔日在民進黨去蔣時,有沒有站出來護蔣,甚至主張為其“平反”?從來沒有。當這些人一邊舉著老蔣牌,一邊又宣揚“并吞”說,反g只是他們“反中”的藉口,根本問題還在“統(tǒng)獨”,在是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其實,不需要多深邃的知識,只要能有點邏輯和常識的島內民眾,都不難發(fā)現(xiàn)民進黨和挺綠罷團反g主張的荒謬所在。但是一些非綠勢力,竟也不敢揭穿這樣的虛假面具,在反g框架下談反綠,在野力量對抗民進黨的同時,也在加深民進黨渲染所謂大陸“威脅”論在臺灣內部的蔓延,而他們提出的交流對話主張在島內更會被進一步污名化。如果國民黨還在被莫名其妙的意識形態(tài)綁架,除了在兩岸關系經營上今后難有突破,也不可能打造出真正能壓制民進黨“抗中”主張的有力論述,未來在島內政壇的處境只會更加邊緣化,這是426凱道集結反罷形勢眼前迎來一絲轉機背后,藍營更該正視的危機與挑戰(zhàn)。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