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孫夢韜為他的導盲犬埃塞克穿上“北京導盲犬”工作裝。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曉慧 北京報道

早上7點整,家住北京市房山區(qū)的孫夢韜便牽著他的導盲犬“埃塞克”出發(fā)了,他要去朝陽區(qū)來廣營參加“2025年國際導盲犬日”的主題活動。房山位于北京的西南邊,來廣營則位于北京的東北部,這個距離幾乎穿越了大半個北京城。

一路上,孫夢韜與埃塞克無需言語,一個輕扯的牽引帶、一個微微轉頭的示意,便是他們之間最默契的對話。

“一年半前,埃塞克來到了我的身邊,它讓我變得勇敢。”孫夢韜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從眼睛失明后,他所有獲取的信息和活動內容都是通過網絡進行了解,根本不敢隨意出門,如今,他完全可以平等地參與各類場合的活動。

經過公交車換乘地鐵,然后轉戰(zhàn)3趟地鐵路線后,孫夢韜在9點左右到達了2025年國際導盲犬日公益盛會現場。據記者了解,該活動由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北京農學院、北京盲人協會、北京市朝陽區(qū)來廣營地區(qū)主辦,活動以“愛與陪伴,點亮前行之路”為主題,通過多元形式倡導社會包容,推動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吸引了近千名市民、志愿者及各界人士參與。

活動開幕式上,中國殘聯維權部副主任張東旺、北京市殘聯黨組成員、副理事長楊泰峰、北京農學院文法學院黨委書記趙和文、來廣營地區(qū)領導分別致辭,強調無障礙環(huán)境是衡量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尺,呼吁公眾尊重導盲犬、關愛視障群體。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5年國際導盲犬日公益盛會現場。

多方聚力,共筑包容社會

導盲犬,是盲人黑暗世界里的一束光,是他們無聲卻最忠誠的伙伴,用溫暖與守護為盲人丈量著世界的寬度,編織著生活的希望。

每年4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三,是“國際導盲犬日”。

“一直以來,北京市殘聯在中國殘聯指導、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在促進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和社會服務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積極成效?!睏钐┓逶谥罗o時表示,北京市一直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2023年建成了北京首家導盲犬培訓基地,目前已為北京市盲人朋友集中配發(fā)20條導盲犬。

作為第一批從北京導盲犬培訓基地免費申領到導盲犬的幸運兒,王磊依然可以清晰地記得當天的情景,并且為導盲犬起了“晴天”的名字,他希望有它的日子將充滿陽光。而事實上,晴天也沒有讓王磊失望,它每天都會帶著王磊到家附近的公園遛彎,并且最遠帶著他去了愛人的老家——牡丹江。

據記者了解,北京市導盲犬培訓基地是中國第二家導盲犬培訓基地,第一家為大連導盲犬訓練基地。

當世界于盲人而言只剩無盡的混沌,導盲犬如同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用身軀為他們劈開黑暗的壁壘,在導盲犬的陪伴下,盲人感受到了觸手可及的溫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活動現場的導盲犬文創(chuàng)小店。

但當下,導盲犬的供應與需求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缺口。據中國盲人協會統計,我國盲人數量超過1700萬,但現役導盲犬僅有400只左右,與龐大的視障群體相比,可謂是“僧多粥少”。而導盲犬如此稀缺的背后,是導盲犬培育、訓練的艱難。

據記者了解,一只導盲犬從出生到正式“上崗”,要經歷多次嚴格篩選,選育導盲犬時要求犬種有非常好的性格特征和品德優(yōu)勢,包括具備較高的服從性,此時幼犬期體檢就面臨第一次淘汰,訓練期的合格率也僅有約55%,而且,培養(yǎng)成本高昂,曾有數據顯示:平均每只達到20萬元左右。

為了讓更多的盲人受益,北京導盲犬培訓基地建成后,北京市政府便將“推進一處導盲犬基地建設,在公共場所有序增設導盲犬標識”納入2024年市政府重要民生實事、折子工程。市殘聯、市教委、北京農學院推動成立北京匯愛導盲犬服務發(fā)展中心,建立綜合部、訓導部、寄養(yǎng)部等內設機構,具體負責基地運營管理、社會募捐等工作;制定并實施《導盲犬服務項目申請人評審辦法》,明確申請人員范圍、條件、流程以及聲明相關事項。

如今的北京市導盲犬培訓基地主要為盲人朋友開展常態(tài)化服務,犬舍、處置室、針灸室、護理室、家庭模擬間、食品制作室等室內設施和公園、過街天橋、公交車、模擬訓練場等室外設施投入使用,可同時容納18條導盲犬開展日常訓練。

而本次活動便是多方協同推進社會共融的生動實踐。北京市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促進中心主任張亮表示,“未來將持續(xù)深化導盲犬服務普及、家庭無障礙改造等行動,凝聚各界力量,讓‘無障礙’成為城市基因?!?/p>

這些藏在政策文件里的數字,落在盲人朋友掌心的溫度,都會成為推進導盲犬領域的磚石,最終壘砌成托舉著盲人尊嚴與希望的堡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活動現場的導盲犬公益畫作設計。

沉浸體驗,從共情到行動

活動中,由北京殘聯和北京服裝學院攜手設計、配發(fā)的“北京導盲犬”工作裝,展現了導盲犬服務的“北京標志”。

記者看到,北京導盲犬工作裝以中國紅為主色調,兩側配有黃色高亮條紋反光條。工作人員介紹,在光線昏暗的夜晚,反光條能清晰反射光線,既可以凸顯導盲犬的位置,也為盲人出行的安全增添了雙重保障。

孫夢韜為埃塞克親手換上了新的工作裝,他一邊用手輕輕地撫摸,一邊向現場的工作人員了解衣服的顏色和特點。

穿好新衣后,一向沉穩(wěn)的埃塞克不禁顛著小跑了幾步。跟在導盲犬身后的孫夢韜笑稱,“埃塞克穿上新衣服,有點飄了!”

活動現場,還設置了多個互動體驗區(qū),推出“蒙眼手繪”“黑暗拼圖”“蒙眼貼五官”等10項趣味挑戰(zhàn)活動,旨在讓公眾親身體驗視障群體生活的不便。這些體驗活動吸引了眾多附近居民踴躍參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朋友正在蒙眼體驗盲人行走。

一位小朋友蒙著雙眼,拿著盲杖,遲遲不敢前進,她告訴記者,由于看不到前面的路,她一步都不敢向前邁。最終,小朋友在志愿者的帶領下,試探地向前摸索,在遇到一些障礙時,她又開始遲疑。

小朋友坦言,通過這次體驗,她終于懂得盲人的不容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們在現場參加“蒙眼手繪”等活動。

此外,活動中,清苑路第五社區(qū)特別策劃了“童見智匯”兒童觀察團系列活動,20組親子家庭通過生命教育課堂、城市無障礙探索、公益畫作設計等實踐,用童心描繪導盲犬故事,培育平等包容的社區(qū)文化。孩子們化身“無障礙偵探”,發(fā)現設施盲點并提出改進建議,為城市治理注入新視角。

據記者了解,活動全程由近百名志愿者護航,提供“溫暖600米”接站引導、一對一協助等服務,確保視障人士無憂參與。華貿天地商戶設立愛心飲水站、免費理發(fā)等助殘項目,推動公益從“活動”向“常態(tài)”延伸。北京市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促進中心聯合高校、企業(yè)及社區(qū),構建“政府主導、高校賦能、企業(yè)支持、社區(qū)落地”的創(chuàng)新協作機制,探索無障礙建設長效路徑。

“國際導盲犬日”不僅是一場公益盛會,更是一次社會文明的深度覺醒。主辦方呼吁,以理解與行動為燈,以陪伴與愛為路,共同照亮視障群體的前行方向,讓溫暖浸潤城市的每個角落。

責任編輯:周南 主編: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