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光里雕琢光陰的人
——寶哥的藝術(shù)江湖
作者 曹林洲
秦嶺北麓的風(fēng),輕輕拂過青銅器上古老的云雷紋;渭河的碧波,倒映著石鼓文斑駁的光影。在這座連空氣都散發(fā)著墨香的城市里,張寶文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寶哥”,成了寶雞文化江湖里一座流動的精神地標。他是篆刻刀下的造境者,是琴弦上的吟游詩人,更是把生活釀成藝術(shù)的手藝人,讓古老的西府大地在他的筆墨琴韻中綻放出新的光彩。

寶哥跟我是住了近二十年的鄰居,但我們真正認識,還是十多年前《人民周刊》的主編來寶雞參加活動,大家一起聚餐的時候。那天,經(jīng)著名書法家鄭存才老師引見,寶哥帶著他的篆刻作品和書法作品,還現(xiàn)場展示了他的山東快書,瞬間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從那以后,我們成了好朋友,經(jīng)常一起參加各種文化活動,相互之間也頗為欣賞。
方寸之間見天地。當寶哥的篆刻刀在青田石上舞動時,仿佛帶著三千年周秦文明的密碼。刀尖與石面碰撞出的火星,就像是歷史與當下的對話。他刻出的線條,像青銅鼎上的夔龍紋一樣蜿蜒而有力,留白的地方又像周原遺址的斷壁殘垣,充滿了滄桑感。寶哥創(chuàng)作的《心經(jīng)》巨印和數(shù)百尊佛造像讓收藏者稱贊不已。他曾在古舊的青磚上雕刻出“百座名山圖”、“十二生肖”、“義勇軍進行曲”等精品佳作。刀法潑辣時,就像秋風(fēng)掃落葉一樣干脆,刀法沉穩(wěn)時,如同一條小河緩緩流動。

他曾在一首詩中記錄了多次手被刻刀劃傷的情節(jié)?!八郧閯偭?,他性情溫和,她曾多次傷害過他,他每次都會原諒她……”。每當他手握刻刀,整個世界都濃縮在眼前這方寸之間,刀痕所過之處,是對“鐵筆生花”最生動的詮釋。
寶哥的書法更是一場筆墨的盛宴。他從“九成宮”入門,其楷書就像周原出土的青銅酒器,端莊又典雅,橫畫像青銅劍出鞘一樣剛勁,豎畫像華山西峰一樣巍峨;他的行書就像渭河的流水,奔騰不息,筆斷意連的地方能看到“二王”的韻味和篆刻家獨有的審美,提按轉(zhuǎn)折間又有張旭的狂放;最妙的是他的草書,當他蘸著濃墨在丈二宣紙上揮毫,墨色濃淡間仿佛能看到秦嶺的云霧繚繞,筆勢跌宕起伏的地方好像能聽到戰(zhàn)馬的嘶鳴,滿紙煙霞中都是他對故土的熾熱情懷。有人說,看寶哥寫字,就像在看一場流動的皮影戲,每一筆都帶著西府人的豪邁與細膩。

雅趣橫生皆文章。如果說筆墨篆刻是寶哥的“正餐”,那他的謎語就是席間最妙的“開胃小菜”。在青銅器博物院的廊檐下,在渭河公園的涼亭里,他總能信手拈來:“祖國關(guān)懷遍天下(猜歌詞一句)”。當人們猜出“到處都有母親的愛”時,既驚嘆于燈謎會意的巧妙,又重溫了經(jīng)典老歌的優(yōu)美旋律。他的謎語就像一串珍珠,把青銅器、石鼓文、西府社火等文化元素串了起來,謎面是生活的煙火氣,謎底卻是歷史的厚重感。曾有外地游客在西府老街燈謎苑猜謎后說:“本以為是游戲,沒想到是一堂生動的文化課。”西北地區(qū)燈謎主持金話筒獎、繁榮燈謎文化杰出貢獻獎等殊榮就是對他多年堅守的最好褒獎。
寶哥吹拉彈唱無所不能,尤其是口琴表演。最絕的是他用口琴吹出的《寶雞娃》,輕快的旋律里,揉進了臊子面的酸辣、搟面皮的筋道,還有秦腔那一聲穿云裂帛的拖腔。他的音樂沒有舞臺的限制,菜市場的梧桐樹下、社區(qū)的老年活動中心,山區(qū)的學(xué)校課堂、醫(yī)院患者的聯(lián)歡會都是他的表演舞臺,琴聲所到之處,總有笑容在人們臉上綻放。

他的詩就是寫給寶雞的情書。在大散關(guān),他寫下“栗子空中落,紅魚水下歡。忘機散關(guān)處,把盞對良賢?登上雞峰山,他寫下“云海翻涌接天闕,石雞一鳴驚九州”;漫步北首嶺遺址,他寫下“陶罐里的星子還在閃爍,半坡先民的火種從未熄滅”,讓古老文明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就連巷尾的老槐樹,在他筆下也成了“年輪里藏著西府的故事,槐花如雪落滿歲月的衣襟”。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詩句,被收錄在《西府詩箋》里,成了外地人了解寶雞的文化名片。
人間有味是清歡。見過寶哥的人,總會被他眼里的光所打動——那是一種歷經(jīng)歲月沉淀后的溫潤,就像陳年老酒一樣醇厚。在社區(qū)書法班,他會跪在地上為孩子示范握筆姿勢,膝蓋沾滿墨漬卻渾然不覺;在養(yǎng)老院,他握著老人的手教吹口琴,音符跑調(diào)卻讓房間充滿暖意;在那拉提草原,一群孩子圍著他笑逐顏開,在口琴伴奏下合唱“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更有人記得,他雨夜之中趕到文化活動現(xiàn)場,渾身濕透卻笑著說:“怕大家白跑一趟?!彼墓ぷ魇矣肋h敞著門,茶香彌漫,總能看到不同年齡的人圍坐在一起論藝,從篆刻體驗到人生哲理,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在寶雞的文化地圖上,寶哥的身影無處不在:青銅器文化節(jié)上,他現(xiàn)場刻制紀念印章;海內(nèi)外燈謎大會在寶雞舉行,他為與會謎友刻制了七十多方印章;他還創(chuàng)作出“山東快書、天津快板、生肖歌等優(yōu)秀作品。就連社區(qū)的春晚,也少不了他編排的“琴書詩謎”四聯(lián)奏。他是播種機,把藝術(shù)的種子撒在城市的每個角落;他是粘合劑,讓熱愛文化的人聚成一團火。有人說,每年寶哥的生肖福會映紅半個城,也有人說,寶雞的文化氛圍,是寶哥這樣的人用日復(fù)一日的熱忱焐熱的。

暮色中的石鼓閣傳來悠悠琴韻,寶哥又在研磨新的印泥?!按笊㈥P(guān)”、“西府之子”、“茵香水鎮(zhèn)”、“陳倉老街”那一枚枚朱砂紅印花在燈光下格外鮮亮——這是他對故土的深情,也是故土對他的饋贈。在這個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寶哥用半生光陰書寫著對藝術(shù)的虔誠,他讓我們相信:真正的藝術(shù),從來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是用熱愛與真誠雕琢的每一個當下。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亮青銅之鄉(xiāng),寶哥又帶著他的筆墨樂器出發(fā)了。他的腳步踏過周原遺址的荒草,掠過渭河灘的細沙,在寶雞的每一寸土地上,都留下了藝術(shù)的足跡。這或許就是文化的魅力:它在像寶哥這樣的普通人身上傳承,在日復(fù)一日的堅守中綻放,讓古老的城市永遠年輕,讓每個平凡的日子都閃耀著藝術(shù)的光芒。
作者簡介:
曹林洲,醫(yī)生,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寶雞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寶雞市國學(xué)研究會理事,寶雞市評論家協(xié)會理事,寶雞市蘇軾文化研究會理事,寶雞市關(guān)學(xué)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寶雞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客座教授。于2020年9月在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心鑒歲月》。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