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安理會(UNSC)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簡稱“五?!被蛘逷5,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來就穩(wěn)坐全球權力的核心位置。
這五國不僅擁有否決權,還能在國際事務中一錘定音。然而,隨著世界格局的變化,有人開始琢磨:這五常里會不會有誰掉隊?哪個國家的地位最不穩(wěn),內部問題可能讓它國土分裂?與此同時,又有哪些國家眼巴巴地想擠進來,分一杯羹?

綜合來看,英國可能是最容易讓人擔憂的那一個。它的內部問題,比如蘇格蘭獨立運動、北愛爾蘭的麻煩,再加上脫歐帶來的經濟和政治動蕩,都讓它的國際地位看起來有點搖搖欲墜。而想取代它的國家,印度和德國呼聲最高,這兩個大國早就對安理會常任席位垂涎三尺。
不過,咱們得先說清楚一件事:五常的席位是鐵打的,任何一家要被踢出去都難如登天。因為聯合國憲章的修改需要五常一致同意,誰會傻到自己給自己挖坑?真正“出局”幾乎是不可能的。

英國:內憂外患的“老牌貴族”
英國曾經是“日不落帝國”,全球霸主,但現在的情況有點像個退休的老貴族——表面風光,內里卻一堆麻煩。它的國土完整性、經濟實力和政治穩(wěn)定性都在經受考驗,咱們從幾個大問題入手,看看它到底有多“虛”。
2016年,英國公投決定退出歐盟,這事兒叫“脫歐”。當時不少人覺得這是重拾主權的好機會,但幾年下來,事實證明這更像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經濟上,英國的日子不好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2023年英國GDP增長率預計只有0.5%,比歐元區(qū)的1.7%差遠了。跟歐盟的貿易壁壘讓企業(yè)成本上升,英鎊貶值,通貨膨脹一度飆到10%以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成本直線上升。
更要命的是,脫歐讓英國在國際舞臺上有點“孤家寡人”的感覺。以前它是歐盟和美國之間的橋梁,現在這角色沒了,跟歐洲的關系也變得別扭。外交影響力下降,經濟又不給力,英國的“硬實力”和“軟實力”都在打折扣。

再說說蘇格蘭,這可能是英國最大的內部隱患。2014年,蘇格蘭搞了一次獨立公投,結果是55%對45%,決定留在英國。但這事兒沒完,因為脫歐又把問題捅出來了。
蘇格蘭62%的人反對脫歐,他們覺得自己被倫敦“綁架”了。蘇格蘭民族黨(SNP)趁機喊話,要再來一次公投,民調顯示支持獨立的人數一直在45%-50%之間徘徊。
如果蘇格蘭真走了,英國損失的不只是面子。蘇格蘭占英國人口的8%,經濟上貢獻也不小,尤其是北海的油氣資源。更關鍵的是,英國的核潛艇基地在蘇格蘭,如果獨立,軍事安全都得重新布局。到時候,英國在國際上的威信還能剩多少?
有人可能會說,英格蘭還能繼承安理會席位,就像當年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接盤一樣。但這過程肯定不順利,國際社會能不能痛快承認還是個問題。

北愛爾蘭的情況也很微妙。1998年的《貝爾法斯特協議》結束了那里的沖突,但脫歐又把局面搞亂了。為了避免跟愛爾蘭共和國硬邊界,英國和歐盟搞了個“北愛爾蘭協議”,結果卻在愛爾蘭海里劃了條“經濟邊界”。
這讓親英的聯合派覺得自己被背叛了,2021年貝爾法斯特還爆發(fā)了騷亂。聯合派甚至威脅要搞垮北愛的自治政府。如果局勢惡化,有人擔心北愛會推動跟愛爾蘭統一。
雖然現在支持統一的民意還沒過半,但趨勢在上升。萬一北愛也走了,英國的國土完整性就更岌岌可危了。這對它的全球形象和安理會地位,都是個不小的打擊。

再看看英國的內政,簡直可以用“亂成一鍋粥”來形容。從2016年脫歐公投到現在,英國換了五任首相,特蕾莎·梅、鮑里斯·約翰遜、利茲·特拉斯、里?!ぬK納克,一個接一個上臺又下臺。
保守黨內部撕裂,工黨也沒能抓住機會收拾殘局。經濟上,英國債務占GDP的比例超過100%,通脹高企,罷工潮搞得交通和醫(yī)療都癱瘓了。
這種內外交困的狀態(tài),讓人不禁懷疑:英國還能不能穩(wěn)住它在安理會的那把交椅?雖然它有核武器和不錯的軍隊,但在全球事務中,它的話語權似乎越來越輕了。

印度和德國:虎視眈眈的“新貴”
英國這邊風雨飄搖,另一邊,印度和德國正摩拳擦掌。這兩個國家一個代表“全球南方”,一個是歐洲支柱,都覺得自己有資格坐上安理會的常任席位。
印度現在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人口14億,超過中國成了全球第一。它的經濟增速讓五常都眼紅,預測到2030年能擠進全球前三。印度覺得自己當常任理事國的理由很硬:
人口和經濟: 占世界人口18%,經濟體量和潛力擺在那兒。

維和貢獻: 印度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最大兵源國,出過20多萬部隊。
國際角色: 它在氣候變化、發(fā)展援助上很活躍,代表發(fā)展中國家的聲音。
印度早就加入了G4(印度、德國、日本、巴西),一起爭取安理會改革。法國、英國、俄羅斯都支持它,但中國不太樂意,畢竟中印在亞洲有競爭關系。不過,印度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外太不公平了,安理會要是沒它的份兒,代表性得打個問號。

德國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歐盟的頂梁柱。脫歐后,英國退出歐盟,德國的地位更突出。它的理由也很充分:
經濟實力: GDP跟英國、法國差不多,制造業(yè)全球頂尖。
外交影響力: 從烏克蘭危機到伊朗核談,德國一直是調解高手。
歐洲代表: 法國支持德國入常,覺得歐洲得有更多聲音。

德國也跟印度一樣在G4里努力,英國和法國都點頭,但俄羅斯和中國不太買賬。德國覺得自己被低估了,畢竟它的經濟和外交牌比不少五常都強。

安理會改革:難于上青天
好了,英國有麻煩,印度和德國想上位,但問題來了:安理會能改嗎?答案是,難。
聯合國憲章第108條規(guī)定,修改憲章得有三分之二的會員國同意,還得五常全票通過。換句話說,英國自己就能否決任何踢它出去的提案。其他五常也一樣,誰會愿意削弱自己的特權?所以,理論上五常的席位是“永久”的,除非發(fā)生天大的變故。

這些年,關于安理會改革的提案不少。比如:
G4方案: 印度、德國、日本、巴西要常任席位,先不要否決權。
非洲立場: 非洲聯盟要兩個常任席位,代表54個國家。
“團結謀共識”派: 意大利、巴基斯坦這些國家反對加新常任席位,只想多點非常任席位。
這些方案互相掐架,五常內部也意見不一。美國支持日本和印度,但對德國態(tài)度曖昧;中國反對G4,怕自己的影響力被稀釋。結果就是,談了20多年,啥也沒變。

改革沒戲,印度和德國也沒閑著。G20、BRICS(金磚國家)這些平臺給了它們更多發(fā)聲的機會。尤其印度,在G20里越來越活躍,德國也在歐盟和G7里刷存在感。如果安理會老不改,影響力可能會被這些新組織搶走。

假設:如果英國真散了架
雖然英國“出局”不現實,但咱們可以想想極端情況。如果它的國土真分裂了,會怎樣?
假如蘇格蘭獨立,北愛爾蘭跟愛爾蘭合并,英國就剩英格蘭和威爾士。人口少10%,經濟縮水15%,核基地還可能沒了。這種情況下,英國的安理會席位會不會丟?
歷史上,蘇聯解體后,俄羅斯1991年接了席位,沒啥爭議。但英國如果分裂,國際社會可能不會那么痛快點頭。印度、德國這些國家可能會趁機推改革,質疑英格蘭的資格。

有人可能會說,俄羅斯也有分裂風險,畢竟它那么大,民族那么多。但普京政府控制力很強,短期內看不到解體的跡象。它的核武器和能源牌也讓席位穩(wěn)如泰山。
中國、法國、美國壓根沒這煩惱。中國對疆藏的掌控很嚴,法國海外領土沒啥動靜,美國雖然政治吵得兇,但國土分裂完全沒譜。這三家的席位,基本沒人能撼動。

英國確實是五常里最“虛”的那個,脫歐、蘇格蘭、北愛爾蘭,再加上經濟和政治的亂象,都讓它的地位看起來不那么牢靠。印度和德國則在旁邊等著,實力和野心都不缺。但安理會這套體系太僵硬了,英國再慘,也不太可能被踢出去。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