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特赦1959》中,功德林戰(zhàn)犯管理所政委賀春年問了所長王英光這樣兩個問題:“你說這杜聿明和王耀武誰的官大?他們倆誰的本事大?”
長期做敵工工作的王英光對蔣軍高級將領(lǐng)都比較熟悉:“杜聿明以前是東北的最高指揮官,后來又是淮海戰(zhàn)場的最高指揮官,王耀武是封疆大吏,影響主要是在華東華北,杜聿明是戰(zhàn)區(qū)司令,影響在全國。陳司令和粟司令說過,王耀武是蔣軍里會打仗的幾個人之一?!?/p>
杜聿明先敗于遼沈,再敗于淮海,而王耀武只是丟了山東,確切一點說,王耀武只是丟了濟南——萊蕪戰(zhàn)役根本就不止王耀武指揮的。蔣軍萊蕪之敗,首要責任在陳誠,杜聿明也難辭其咎,尤其是濟南之失,王耀武多年后在回憶文章中還抱怨“杜聿明的意見與我相反”,那意思是如果杜聿明聽了我的建議,結(jié)果可能就會大不相同——王耀武守不住濟南,也是可以跑掉的。

王耀武和杜聿明誰的官大,這是一個好問題,但這個問題卻要從兩方面回答:王耀武是“封疆大吏”,有自己的地盤,還是“中執(zhí)委”,而杜聿明基擔任昆明防守司令、東北保安司令的時候,并不能干預(yù)“省府”的行政;在軍事方面,杜聿明雖然長時間擔任“剿總”副總司令,卻又在王耀武這個“第二綏靖區(qū)司令長官”之上——當年一個“剿總”下轄若干兵團和綏靖區(qū),也就是說王耀武在軍事上,跟黃維、黃百韜、邱清泉、李彌是平級 的。
淮海戰(zhàn)役期間,劉汝明的第八兵團原為第四綏靖區(qū),馮治安的第三綏靖區(qū)更是直接歸徐州“剿總”指揮,馮治安雖然 兼著“剿總”副總司令,但是卻在六個副總司令中排在第四位,還要聽第一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的命令。
杜聿明在淮海戰(zhàn)役期間負責八十萬蔣軍的指揮,劉峙只是個牌位,這是老蔣和“國防部長”何應(yīng)欽、“參謀總長”顧祝同的共識:“白崇禧拒絕統(tǒng)一指揮,而劉峙又十分糊涂,無能指揮即將爆發(fā)的淮海會戰(zhàn),如能配合一少壯得力能員,或能有所成就,于是決定以杜聿明為劉之副手?!?/strong>

我們細看解放戰(zhàn)爭史料就會發(fā)現(xiàn),淮海戰(zhàn)役和遼沈戰(zhàn)役(具體說是東北解放戰(zhàn)爭)在時間上有交叉,杜聿明在擔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期間,還被老蔣拉到東北當了一段時間東北 “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qū)司令官,當時可把劉峙急壞了。
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副參謀長、代參謀長文強在《口述自傳》中回憶,1948年10月15日,老蔣在大雨中降落徐州,沒跟劉峙打招呼,就把杜聿明帶走了:“劉峙知道此事大發(fā)脾氣,大聲嚷嚷:‘豈有此理,我們的副座怎么一下子被搞跑了?徐州不管了?完蛋了!我們的計劃執(zhí)行不了了。他走了,全部責任在我了!我辦不了!光亭走了如何是好?北進誰能做主?’”
劉峙把杜聿明當主心骨的時候,王耀武已經(jīng)像他在《特赦1959》中說的那樣 ,“坐在華東解放軍官學校的小板凳上開始學習了”。
王耀武在電視劇里說的名稱可能不太準確,那是因為當時被俘蔣軍將領(lǐng)學習的地方,前期并沒有統(tǒng)一從名稱,比如1950年11月前后,北京功德林戰(zhàn)犯管理所接收的人員,就有從山東軍區(qū)禹城解放軍官訓練團移交來的杜聿明、文強,從華北軍區(qū)軍法處轉(zhuǎn)交來的黃維,由中原解放軍官教導團轉(zhuǎn)送總政直屬解放軍官教導大隊的吳紹周、宋瑞珂、楊伯濤、覃道善等。

從上面接收名單中,我們就看到了至少四種不同的稱呼,杜聿明和文強進入山東軍區(qū)禹城解放軍官訓練團的時候,王耀武已經(jīng)等在那里了。文強回憶:“我一去,王耀武等在門口迎接。他原來是山東省主席,黃埔第三期的。他拉著我的手說:‘哎呀你也來了?!髞碛殖鰜砥甙藗€人,都是中將以上的?!?/strong>
王耀武坐在小板凳上學習的時候,看著身邊的杜聿明,肯定是百感交集,也會想起濟南戰(zhàn)役前他們的那場爭論。
特赦后擔任政協(xié)文史專員的王耀武在《濟南戰(zhàn)役的回憶》(刊發(fā)于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選輯》地十八輯)中回憶,他 在1948年就已經(jīng)預(yù)判到華東解放軍下一個作戰(zhàn)目標必是濟南無疑,并做出相應(yīng)的準備:一,電請老蔣把當時駐在蘇北、與他關(guān)系密切的整編八十三師周志道部空運濟南增加防務(wù);二,請求增屯彈藥及十一萬多人兩個月需用的糧食,三,命令各部增加工事,凡是重要據(jù)點均須挖掘外壕和陷阱,架設(shè)鹿砦及鐵絲網(wǎng)等副防御,并輪流練習射擊及夜間戰(zhàn)斗行動。
除了積極備戰(zhàn)外,王耀武還下令抓緊加固千佛山下的機跑道,以便在濟南西郊機場被占后他有能力逃跑。

王耀武不愿意打內(nèi)戰(zhàn),他到山東主政純屬老蔣趕鴨子上架,又經(jīng)過孟良崮和萊蕪兩戰(zhàn),把王耀武的嫡系精銳都斷送掉了,所以王耀武能用來守城的部隊,基本都是連雜牌都算不上的民團和保安。
王耀武回憶:“當時第二綏靖區(qū)仍歸徐州‘剿總’指揮,所轄正規(guī)軍及地方保安團隊、縣大隊等共約十一萬多人,其中正規(guī)軍大部分都是被解放軍殲滅過,后來又重新建立起來的。除整編七十三師十五旅和七十七旅、整編二師二一三旅、整編八十四師一五一旅以及新運來的整編十九旅、整編七十四師五十八旅的一二七團戰(zhàn)斗力較強外,其余部隊的戰(zhàn)斗力均差。尤其地方保安團隊多為地痞、流氓、地主、惡霸、散兵游勇和一部分拉來的壯丁編成,裝備差,待遇低,精神渙散,更不堪一擊?!?/strong>
王耀武一直向老蔣要兵要糧,老蔣只是嘴上吹大氣,連一個整編師也不肯給——看了王耀武的回憶,我們就知道他手下連一個真正成建制的軍都沒有,吳化文那個軍屬于雜牌中的雜牌,根本就指望不上。

王耀武沒等來老蔣的援兵,卻等來了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為了說服杜聿明給自己增兵,王耀武把第二綏靖區(qū)副司令官牟中珩、參謀長羅幸理、副參謀長干戟、第二處處長李昆治、第三處處長廖毅文、第四處處長張介人都招來向杜聿明“介紹情況”。
王耀武認為解放軍的作戰(zhàn)力量已大為增長,固守濟南必須調(diào)整編七十四師或整編八十三師來增防,否則沒有把握。牟中珩、羅幸理也堅決地表示:如想守住濟南,就必須增加部隊。
杜聿明有時候跟老蔣的意見相同,卻跟一線指揮官的意見相反,老蔣此前向王耀武吹大氣:“我們有空運大隊,隨時可以增派援軍。濟南如果被圍攻,我當親自督促主力部隊迅速增援。只要你能守得住,援軍必能及時到達,我有力量來解你們的圍。為了確保濟南,必要時還可以增加防守部隊?!?/strong>
老蔣口惠而實不至,杜聿明依樣畫葫蘆,但連一兵一卒也不肯派:“只要加強工事,不增加兵力,濟南也可以固守。如守不住,即使再增加部隊,也守不住。因此,我不同意再增加部隊。如若打起來,只要你們能守十五天,我指揮的部隊一定可以到達濟南,解你們的圍?!?/strong>

后來發(fā)生的事情表明,王耀武的預(yù)判是準確的:“增援部隊必定會受到華東共軍的截擊,我看十五天絕對到不了濟南。所以還必須增加防守部隊。如再調(diào)一個師來,我們守二十天也無問題。否則濟南守不住,到那時增援部隊再多,也無濟于事了?!?/strong>
杜聿明高估了邱清泉李彌的戰(zhàn)斗意志,也高估了王耀武那點人槍的守城能力,王耀武的參謀長羅幸理也十分清醒:“光靠工事而部隊不堅強,是不行的。如不增加部隊,濟南只打三五天就完了。”
杜聿明承諾的救兵沒有到達,王耀武苦苦守了八天,如果杜聿明也有王耀武的眼光,事先從邱清泉李彌的兵團中各抽調(diào)一個軍,或者各抽調(diào)一個師,濟南戰(zhàn)役可能就是另一個局面了——杜聿明嫡系的邱清泉第二兵團,足有六個軍十六個師外加一個獨立旅、一個騎兵旅,只要把已經(jīng)劃歸第二兵團的邱維達七十四軍三個師增補給王耀武,王耀武能不能多守十天半月,就是一個問題了。
據(jù)王耀武回憶,杜聿明不但不給他增兵,反而去南京告一狀,說“羅幸理沒有固守濟南的決心,身為參謀長,不但不設(shè)法鼓勵士氣,反而盡說泄氣的話,思想有問題”。
不管是王耀武有問題還是杜聿明有問題,有老蔣在上面瞎指揮,誰也守不住濟南,這就給讀者諸君提出了比較有意思的問題:如果王耀武和杜聿明互換位置,杜聿明得到了王耀武的增兵,能守濟南幾天?1948年8月的那場爭論,能否看出杜聿明與王耀武誰的戰(zhàn)略眼光更高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