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一個字——“吃”。俗話說,愛吃是天性、能吃是福氣、會吃是本領!我們一生中大約會消耗掉50噸食物。因此,可以說,“一個會吃的人,他已經(jīng)掌握了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最近,一項涉及超過10萬人、歷時30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令人振奮的發(fā)現(xiàn):一個會吃的人,更有可能健康活到70歲,并且70歲后依然遠離重大疾?。?/stro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健康時報圖

10萬人研究發(fā)現(xiàn):
會吃的人,健康活到70歲

2025年3月,一項發(fā)表在《自然-醫(yī)學》期刊上的研究分析了超10萬人、橫跨30年的健康數(shù)據(jù)后發(fā)現(xiàn),70歲以后是疾病纏身還是生龍活虎,與日常怎么吃、吃什么有很大關系! 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研究截圖

健康活到70歲,認知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健康都正常,且沒有出現(xiàn)11種重大慢性病中的任何一種(包括癌癥、糖尿病、心梗、冠心病、心衰、卒中、腎衰、慢阻肺、帕金森病等),想想是不是很開心?

研究發(fā)現(xiàn),遵循健康飲食模式的人有更大的可能性健健康康活到70歲以后。綜合多種飲食方案來看,7種食物要堅持適當多吃,4種不健康食物要忌嘴少吃!

7種食物要堅持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不飽和脂肪、堅果、豆類、低脂乳制品。

4種食物要忌嘴少吃:反式脂肪(食鹽)、含糖飲料、紅肉及加工肉類,這4類食物攝入越多,實現(xiàn)健康到老的可能性越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食鹽(鈉),健康時報任璇 攝

7種健康食物要堅持適量吃

1. 水果——堅持適量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保證每天攝入200-350克的新鮮水果。建議水果選點五顏六色的,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有助于人體健康,尤其是顏色鮮艷豐富的果蔬。比如:

紫色/藍色水果:如桑葚、藍莓、亞馬遜莓、葡萄等,富含花青素。

黃色/橘色水果:檸檬、芒果、橙子等,富含胡蘿卜素、硒、葉黃素等。

紅色蔬果:番茄、草莓、蔓越莓、櫻桃等,富含花青素和番茄紅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健康時報任璇 攝

2. 蔬菜——堅持適量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餐餐有蔬菜,保證每天攝入不少于300克的新鮮蔬菜,深色蔬菜應占一半。 ②

深色蔬菜指深綠色、紅色、橘紅色和紫紅色蔬菜,具有營養(yǎng)優(yōu)勢,尤其是富含β-胡蘿卜素,是膳食維生素A的主要來源,應注意多選擇。

圖自中國營養(yǎng)學會官網(wǎ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自中國營養(yǎng)學會官網(wǎng)

3. 全谷物——堅持適量吃?

減少部分精米精面作為主食,增加全谷物作為主食。每天保證攝入200~300克谷物,其中50~150克的全谷物,再加上50~100克薯類。

飲食增加全谷物其實非常簡單,比如在蒸米飯時候加點全谷物(糙米、小米、玉米、燕麥、薏米等)。此前中國營養(yǎng)學會曾評選出“十大好谷物”,可以作為每日多樣化膳食的組成成分,替代部分精米、精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十大好谷物

4. 不飽和脂肪——堅持適量吃?

推薦攝入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減少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以形成機體抗炎內(nèi)環(huán)境。

單不飽和脂肪酸幾乎存在于所有的植物油和動物脂肪中,其中以橄欖油、低芥酸菜籽油、茶籽油、杏仁油魚油中含量最高。多不飽和脂肪酸存在于核桃、大豆、亞麻籽油、紫蘇籽油、金槍魚、三文魚、鮭魚、蝦、生蠔、藻類等。

5. 堅果——堅持適量吃?

每天吃一小把堅果,養(yǎng)成習慣對長期健康很有好處,尤其是對血脂健康有一定幫助。2023年,《食品科學與營養(yǎng)學評論》上刊登一項重要研究發(fā)現(xiàn),想要調(diào)節(jié)血脂,堅果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不同堅果可以說“功效”各有不同。 ③

降低總膽固醇方面,前3名堅果依次是:開心果、杏仁、核桃

降低“壞”膽固醇方面,前3名堅果依次是:腰果、核桃、杏仁;

降低甘油三酯方面:榛子效果最佳,其次是核桃

提高“好”膽固醇方面:花生最有效。

所以,挑選最適合自己的堅果,每天吃上一小把,健康又美味!

6. 豆類——堅持適量吃?

豆類分為雜豆和大豆兩類,大豆類包括黃豆、黑豆和青豆;雜豆類包括豌豆、綠豆、紅豆等。

雜豆可以和主食搭配食用,發(fā)揮膳食纖維、維生素B、鉀、鎂等均衡營養(yǎng)作用,提高蛋白質(zhì)互補和利用的效果?!吨袊用裆攀持改希?022)》建議成年人平均每天攝入15-25克大豆或相當量的大豆制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健康時報任璇 攝

7. 低脂乳制品——堅持適量吃?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根據(jù)個人喜好,每日攝入300-500克奶制品。比如可以選擇一些低脂牛奶、脫脂牛奶及乳制品;不過要記住:不要選“乳制品飲料”。

4種不健康食物要忌嘴少吃

1. 反式脂肪——盡量要少吃?

反式脂肪是一種不健康的脂肪,主要來源于部分氫化油和部分動物制品。它會升高“壞”膽固醇,降低“好”膽固醇,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還可能引發(fā)2型糖尿病、肥胖、身體炎癥等問題,對孕婦和新生兒也有不良影響。加工食品中如人造黃油、油炸食品、烘焙食品,以及部分快餐食品是反式脂肪的“重災區(qū)”。因此,應盡量減少反式脂肪的攝入,以降低相關健康風險。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健康時報王楠 攝

2. 鈉(鹽)——盡量要少吃?

鹽少了菜沒味道,但鹽放多了是真?zhèn)眢w!2025年1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發(fā)布《低鈉代鹽制品使用指南》指出,全球每年約800萬例死亡與不良飲食相關,其中190萬例直接歸因于高鈉(鹽)攝入④。建議使用“低鈉鹽”代替普通食鹽。

我國的《中國低鈉鹽推廣應用指南》也指出,低鈉鹽能夠顯著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減少全因死亡率。不僅安全易行,而且節(jié)省個人和社會醫(yī)療花費。 ⑤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 含糖飲料——盡量要少吃?

含糖飲料對于身體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糖尿病方面。2025年1月,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糖尿病學》(Diabetologia)雜志上發(fā)表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喝含糖飲料、人工甜味劑(代糖)飲料或增加糖尿病風險。與很少喝甜飲料的人相比,每天喝≥2杯含糖飲料與糖尿病風險增加41%;每天喝≥2杯含人工甜味劑飲料,糖尿病風險增加11%(1杯飲料為240毫升)。 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健康時報任璇 攝

因此,真正健康的飲品還是這2種——白開水、茶水

4. 紅肉及加工肉類——盡量要少吃?

過多攝入紅肉及加工肉類對身體有諸多危害,主要體現(xiàn)在3個方面:一是增加慢性疾病風險,大量研究顯示,高攝入紅肉及加工肉類會顯著提高患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及結直腸癌等癌癥的概率;二是引發(fā)炎癥,紅肉及加工肉類富含飽和脂肪,會引發(fā)身體持續(xù)性炎癥,進而增加患癌及其他疾病的風險;三是影響腸道健康,其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的特點,不利于腸道有益菌群的生長。

根據(jù)《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攝入量為:18~65歲成人40~75克/天、65歲以上人群40~50克/天。同時還建議,少吃深加工肉制品(培根、火腿、香腸、牛/豬肉干、肉罐頭等),少吃肥肉、煙熏和腌制肉制品。優(yōu)先選擇魚,每周最好吃魚2次。

精選

文章

本文綜合自:
①Optimal dietary patterns for healthy aging. Nat Med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570-5
②中國營養(yǎng)學會編著.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22:275
③Can different types of tree nuts and peanuts induce varied effects on specific blood lipid paramet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2023-12-28, doi: 10.1080/10408398.2023.2296559

④https://www.who.int/news-room/events/detail/2025/01/27/default-calendar/launch-of-the-who-guideline-on-the-use-of-lower-sodium-salt-substitutes

⑤中華預防醫(y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yè)委員會,中國營養(yǎng)學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健康所,等.中國低鈉鹽推廣應用指南[J].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24,25(8):957-973.DOI:10. 16506/j. 1009-6639.2024.08.001.

⑥Pacheco, L.S., Tobias, D.K., Haslam, D.E.et al.Sugar-sweetened or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US adults. Diabetologia (2025). https://doi.org/10.1007/s00125-024-06351-w

編輯: 魯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