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覺睡完頭暈眼花,還心跳快,咋回事?”

上個月,我叔打電話說起這事的時候,我還沒太當回事。一個退休老人,中午打個盹不是挺正常的嗎?可他一連幾天中午睡完都覺得難受,后來量血壓,居然飆到了160/102。

網上一搜,才發(fā)現很多網友都有類似的經歷:

午睡時間一長,起來整個人暈暈的”“午覺醒來血壓飆升,這覺越睡越累”……
甚至還有網友留言:“以前以為午睡養(yǎng)生,結果醫(yī)生說我這覺睡得有問題。”

這不禁讓我好奇:高血壓真的和午睡有關嗎?

說實話,咱們一直把午睡當作“對身體好”的代名詞,但一旦方式不對,特別是年紀大了之后,它可能真會對血壓產生影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什么說午睡,和血壓“牽扯不清”?

有一項研究挺有意思,調查對象是50歲以上的群體。數據顯示,中午睡覺超過1小時的人,血壓異常波動的概率比不午睡者高出28%。

別誤會,醫(yī)生并不是反對午睡,而是提醒——“午睡不對路,反而變成負擔?!?/p>

你可能以為睡覺是讓身體放松,但實際上,中老年人的神經系統調節(jié)能力變差,午睡如果沒有掌握好節(jié)奏和方式,就容易讓本就敏感的血壓跟著“起起伏伏”。

尤其是55歲之后,血壓本來就容易波動,午睡若不注意下面這四件事,可能真是“越睡越累,越睡血壓越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要睡得太久,把身體“搞懵了”

我的一個鄰居阿姨,午睡雷打不動,從來都是1個半小時起步,還特別自豪地說:“你看我多會享受生活。”

結果呢?半年體檢,醫(yī)生盯著她的血壓報告看了半天,說:“你這不是高血壓的典型變化嗎?”

其實很簡單,午睡時間一長,身體進入深度休眠,交感神經放松得太徹底,醒來的時候“過猛”,血壓就像坐過山車。

特別是那種“迷迷糊糊被叫醒”的狀態(tài),整個人還沒緩過來,血壓早就已經上去了。

建議:午睡控制在20-40分鐘,給身體一個緩沖,不至于“放松過度”。

不要吃完就睡,讓腸胃和心腦打架

你肯定見過那種場景:飯后一碗熱湯、一碟涼菜,再來個“葛優(yōu)癱”小睡,一切剛剛好。

但對有高血壓風險的人來說,這一套操作非常不妙。

飯后血液集中到胃腸消化系統,大腦供血減少,這時候立刻睡覺,很容易出現“頭暈眼花”“起不來”的問題,對心腦血管是一種“夾擊”。

我叔那次血壓升高,醫(yī)生就說了:“吃完別急著睡,活動10~20分鐘,再休息?!?/p>

建議:飯后靜坐或散步15分鐘以上再午睡,別讓身體“資源調度混亂”。

不要趴著、窩著、歪著睡,血流卡殼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午覺沒在床上睡,在沙發(fā)上歪一會兒、趴在桌子上打盹兒,一覺醒來手腳發(fā)麻、頭暈腦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不是你睡姿“接地氣”,而是身體在“抗議”。

中老年人的血管彈性下降,趴著或窩著睡容易壓迫頸動脈、胸腔,影響血流循環(huán),尤其是腦供血,結果血壓自然出問題。

一位網友留言說:“我爸午睡不躺床,總窩在靠椅上,后來一天頭暈兩次,醫(yī)院說是姿勢問題?!?/p>

建議:中老年人午睡最好側臥,姿勢自然、呼吸順暢,別拿“趴一會兒”當習慣。

不要:醒來就蹦起來,血壓受不了

這點太常見了,特別是被鬧鐘叫醒的那種,嗖地一下起身穿鞋、接電話、忙活事。

可你知道嗎?剛醒的時候身體還沒完成“系統重啟”,突然坐起或站起,會引發(fā)短暫性血壓驟升或驟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媽以前就是這樣,一次午覺醒來猛地起身去開門,結果一陣眼黑差點摔倒。

醫(yī)生說得很清楚:醒來之后,先平躺2分鐘,然后慢慢坐起,再活動。

建議:讓身體“有臺階地下床”,血壓才不會“被嚇一跳”。

小結:睡得對,午覺是養(yǎng)命的;睡不對,午覺可能傷身

很多人對午睡的理解,仍停留在“多睡=更健康”。

但其實,55歲之后,任何關于“節(jié)律、姿勢、緩沖”的細節(jié),都會影響到血壓乃至整體健康。

我們總結一下這“四不要”:

不要睡太久:40分鐘以內剛剛好;

不要飯后一倒就躺:先消化一下;

不要趴著窩著睡:好好對待血流;

不要醒來就起:慢一點,反而安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現在也養(yǎng)成習慣了:飯后慢走十分鐘,午睡不超過半小時,醒了先坐著喝口水。說實話,整個人精神多了,也少了那種“越睡越累”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