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國外交部發(fā)布了一支罕見的雙語視頻,名為《不跪》。
這并非一次常規(guī)意義上的政策宣傳,更像是一場來自歷史深處的回聲,是對沉默的否定,是對屈服的審判。視頻中那句反復回響的“中國,不跪!”,不是吶喊,而是結語,是中華民族百年風霜后說出的斬釘截鐵的四個字。
而這四個字,背后裝著血與鐵、廢墟與星辰、失敗與奮起。
視頻首段并未以當下局勢開篇,而是將鏡頭回撥至數十年前:1985年,日本簽署《廣場協定》,從此步入“失去的三十年”,制造業(yè)外逃、股市樓市泡沫接連崩塌,日元升值的繩索勒緊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咽喉。鏡頭緊接著轉向法國,阿爾斯通這家工業(yè)巨擘,如何被美國司法部與通用公司聯手拆解,淪為一場跨洋交易的犧牲品。兩大老牌工業(yè)國,一跪即碎,權力格局瞬時重排。
這些片段的剪輯,不僅是歷史的回顧,更是警告的展開。跪下者的命運,從來不是和平與繁榮,而是失語、削權、解構——一個又一個工業(yè)文明的支柱,被西方的規(guī)則連根拔起。

不跪,是因為曾經的屈辱
視頻的中段畫風陡變。孟晚舟乘專機歸國的畫面被莊重地嵌入其中,不再是單純的勝利敘事,而是“不跪”原則在現實中最具代表性的實踐。
2021年,在遭遇美國政府長達三年的司法追捕與軟禁之后,華為高管孟晚舟未簽認罪協議、未繳保釋金,最終堂堂正正搭乘中國政府派出的專機歸國。這是一次外交的勝利,更是一次國家意志對全球秩序的強力回擊。中國在這個事件中展示了“軟硬兼施”的博弈技藝:談判桌上講規(guī)則,輿論戰(zhàn)場拼意志,背后是國家對一個公民的絕不拋棄。
視頻以此為節(jié)點完成了情緒的轉場:中國不是突然不跪,而是走過了太多被逼跪的時刻,如今終于站了起來,并選擇了不再屈膝。
地上有根,頭頂有星
“中國不跪”并非空洞的意志表達,而是有著堅實產業(yè)根基和科技支撐的國家底氣。視頻中的語句沉穩(wěn)卻鋒利:“跪,換不來憐憫;求,換不來尊嚴?!?/p>
這句話落在2025年的今天,尤為清晰有力。因為不跪,中國才有了北斗衛(wèi)星繞地組網,有了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電動汽車生產線,有了自研7納米芯片頂住美國制裁的堅冰——而這些,都不是靠別人的“恩賜”換來的,而是在技術封鎖、貿易打壓、戰(zhàn)略圍堵中硬生生打出來的。
當特朗普還在重復“關稅有助于美國中產”“脫鉤是機會”時,中國早已把供應鏈的根系扎進全球大地。全球新能源市場七成電池產自中國,東盟、中東、拉美三大板塊成為中國制造的新腹地。所謂貿易封鎖,在現實中已經變成了美方消費者對“漲價30%”的圣誕樹愁眉苦臉的無力控訴。
特朗普手中那根“關稅大棒”,揮舞得越用力,反而暴露出美國制造的空心病癥。連制裁用的簽字筆,也寫著“Made in China”。
中國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視頻的最后,視角進一步外擴,從中國自身上升至全球戰(zhàn)線的重塑。外交部不僅強調中國的立場,更發(fā)出一道世界性的呼吁——各國要團結起來,合力反制霸權主義。
這一幕的背景,并不遙遠。就在幾天前的金磚外長會上,王毅與來自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的代表共坐一席。在里約熱內盧的藍天下,中國不是孤獨喊話,而是與多國一道,發(fā)出“去美元化”“改革全球治理結構”的集體訴求。
對比之下,美國商務部長在華盛頓卻被另一件“小事”困?。好绹襟w報道,由于對中國征收的高額關稅,美國市面上的圣誕節(jié)用品平均漲價28%,有些商品甚至找不到替代。通脹的余燼還未熄滅,假日經濟已經冒煙。
此消彼長之中,世界看到一個漸變的真相:不再是“誰聽美國話誰得利”的單極世界,而是“誰敢說不,誰有尊嚴”的多極時代。
不跪,是現代民族的信條
外交部選擇將這段視頻命名為《不跪》,不僅僅是一次態(tài)度表達,而是一場語言對文明權力結構的逆寫。在傳統的國際關系話語中,小國必須仰視,大國必定俯瞰,跪拜式的服從一度成為西式規(guī)則的隱性前提。
但中國正在用現實打破這種“禮儀秩序”:北斗導航系統不再依賴GPS,自主芯片不再依靠臺積電,國產大飛機C919首飛歐洲,中企在海外港口控制權穩(wěn)步回收……從技術到貿易,從規(guī)則到標準,中國的“起立”,讓西方曾經習以為常的優(yōu)越感愈發(fā)失重。
而這場失重,在視頻最后那句鏗鏘的誓言中得到了最直白的注腳:
“中國,不跪!”
這四個字,寫在視頻里,卻喊在歷史中。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