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談不成后,外媒曝中企赴美建廠?特朗普趁火打劫,性質很嚴重

禹城市融媒體中心
中美關稅戰(zhàn)局勢依舊膠著,未現明顯緩和跡象。在此敏感時刻,外媒卻大肆炒作“中企赴美建廠”這一話題,其背后究竟有何不可告人的意圖?即便中國率先做出讓步姿態(tài),特朗普政府就真的會就此收手,放棄對中國的圍堵打壓嗎?
在關稅戰(zhàn)的博弈進程中,中美雙方歷經多輪談判,卻始終未能達成一致。雙方均試圖讓對方率先妥協。中國期望美國讓步,這一訴求合情合理。
畢竟,本輪關稅危機完全是由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挑起的,中國實則是無辜的受害者。要求受害者向施暴者讓步,這在任何邏輯和情理層面都難以成立。
反觀美國,特朗普政府一貫秉持極限施壓策略。倘若此時美國選擇讓步,無疑會向全球傳遞一個錯誤信號,即“與美國對抗并無大礙,美國也無可奈何”。
如此一來,特朗普前期為塑造強硬形象所做的種種“努力”都將化為泡影。
就在中美雙方在關稅問題上僵持不下之時,外媒突然拋出一則重磅消息,宣稱“有中國企業(yè)正在美國進行投資建廠活動”。面對這一消息,我們應如何理性看待呢?
一方面,這充分表明中美經貿合作具備強大的內生動力。即便面臨高額關稅的重重阻礙,中美之間的經貿聯系依然難以被徹底切斷。
另一方面,從客觀角度分析,這一報道對特朗普政府而言,無疑是有利的。自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付諸實施以來,美國經濟市場陷入動蕩不安的局面,股市、債市、匯市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
倘若這些問題持續(xù)惡化,最終導致美國金融市場崩盤,特朗普政府無疑將承擔主要責任。
明年,美國將迎來中期選舉,若特朗普不想失去基本盤,避免被民主黨掣肘,就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穩(wěn)定美國經濟局勢。因此,特朗普政府暫?!皩Φ汝P稅”舉措,并向中國釋放談判信號,本質上都是為了自救。
如今,外媒炒作“中企赴美建廠”這一話題,其背后動機或許與特朗普政府的自救策略如出一轍。即試圖釋放“中國對美國妥協”的虛假信號,以安撫美國民眾的恐慌情緒,助力美國經濟市場盡快恢復元氣。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仍在不斷施壓,聲稱除非中國率先讓步,否則美國將繼續(xù)對中國加征高額關稅。
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即便中國率先做出讓步,特朗普政府也絕不可能放棄對中國的打壓。特朗普此舉不過是裝腔作勢,企圖掩飾其內心的心虛。那么,為何做出這樣的判斷呢?原因其實并不復雜。
將生產線轉移至美國,在美國投資建廠,真的符合所有中國企業(yè)的利益訴求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以下四點原因足以說明問題:
其一,美國是否真的具備承接中國企業(yè)投資建廠的必要條件呢?這不僅涉及研發(fā)能力、人力資源以及成本投入等問題,更與產業(yè)鏈的完整構成密切相關。
美國曾經輝煌的工業(yè)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經濟衰退的“鐵銹地帶”。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究竟憑借什么來吸引中國企業(yè)前往投資建廠呢?
其二,對于部分重工業(yè)產業(yè)而言,投資回報往往需要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周期。而特朗普的總統任期僅有四年。
倘若特朗普無法長期執(zhí)政,即便他對中國加征再多關稅,那些轉移成本巨大的企業(yè)也絕不可能輕易遷至美國。
其三,盡管中國的人力成本相較于東南亞多數國家確實偏高,但與美國本土相比,仍具有顯著優(yōu)勢。
此外,中國在工人素質、供應鏈完整性、規(guī)?;约盎A設施配套等方面均表現出色。即便美國對中國商品施加高額關稅,中國企業(yè)在國內生產的綜合成本仍有可能低于在美國本土生產的成本。
其四,特朗普政府前腳剛對中國加征關稅,后腳就傳出中國企業(yè)投資美國建廠的消息。如此倉促地調整供應鏈布局,本就是商業(yè)領域的大忌。
更何況,是將生產轉移至信譽度堪憂的美國。字節(jié)跳動和華為在美國市場所遭遇的慘痛教訓,值得所有中國企業(yè)銘記于心。因此,中國企業(yè)若在美國投資建廠,必將面臨不必要的高風險和沉沒成本。
即便拋開民族大義和大國博弈的宏大敘事,僅從商業(yè)利益的角度出發(fā),在當前階段,中國企業(yè)赴美建廠也絕非明智之舉。
而外媒之所以大肆炒作所謂“中企赴美建廠”的消息,無非是試圖營造一種有利于特朗普政府的輿論氛圍。這一舉措既有助于穩(wěn)定美國國內金融市場,又能向國際社會那些正在觀望中美交鋒的國家釋放信號——即中國表面上與美國對抗,實際上卻在暗中與美國開展合作。
倘若中美雙方突然達成協議,那些仍在觀望、遲遲未對美國妥協的國家無疑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說到底,外媒的這一做法就是企圖讓這些國家進一步陷入“囚徒困境”。
然而,中方早已洞悉特朗普政府的套路。中方多次明確表示,并未與美方進行任何實質性談判。
這一表態(tài),無疑是對“奉陪到底”立場的再次重申。相信世界各國在判斷應相信中國還是美國這一問題上,會做出明智的選擇。畢竟,美國的信譽度確實令人難以信賴。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