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真正的朝鮮生活是怎樣的嗎?你知道上世紀末的時候,朝鮮人生活究竟有多困苦,以至80元都能成為一筆天價巨款嗎?這是一件發(fā)生在上世紀行將結(jié)束前的一件真事,當時一名來自朝鮮的少年橫跨作為兩國邊境線的圖門江,第一次來到中國,期間發(fā)生過一系列令他終生難忘的事。

而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是靠“小買賣”賺來的80元人民幣,這對于當時的他來說無疑是一筆天文數(shù)字,更讓他對中國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一、80元,是他一輩子沒見過的巨款

1997年冬天,15歲的朝鮮少年金赫第一次跨過圖們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時的圖門江由于作為中朝邊境,長期以來都是軍事禁區(qū),但當時的朝鮮邊境守衛(wèi)并不算嚴密,朝鮮的孩子們大多不被允許在圖門江附近逗留,但對于未成年的孩子來說,邊防警察們大多只是會對靠近的孩子進行驅(qū)離,并不會有進一步的措施。

這一年的冬天,圖門江江水干涸,水深不過一米多,稍費些力就可以橫渡過去,加上江邊一人高的水草覆蓋,金赫乘著午夜警衛(wèi)輪崗,悄悄游到了對岸。

金赫這名字在朝鮮語境中算是相當多見的男孩名了,而他本人也一樣,普通到很難被人記住。

當日的江水雖然不算深,但深冬季節(jié)澆水冰冷刺骨,水中的暗流也在不斷拉扯著他,讓他幾乎站立不穩(wěn)。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艱難地爬上岸,濕透的衣服在寒風中迅速結(jié)冰,刀割一般疼。他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只知道對岸的中國或許能給他一條活路,而早先已經(jīng)有不少朝鮮人出逃到中國,似乎活了下來,當然這些金赫只是隱約知道,并不了解實情。

金赫原本對中國一無所知,他以為那里和自己的家鄉(xiāng)沒什么不同。但當他走進中國的村莊,眼前的景象讓他震驚——收割后的玉米地一望無際,磚房里的糧食堆到房頂,市場上甚至有人騎著摩托車、開著出租車。

更讓他意外的是,這里的許多人是朝鮮族,和他講同樣的語言。他們一眼就認出了他的來歷,因為鎮(zhèn)子上像他這樣的來客并不鮮見,尤其是金赫身高只有一米四出頭,全身上下的衣服都破破爛爛,一看就是所謂就對岸來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金赫第一次看到這么多糧食,也被鎮(zhèn)子上的繁榮景象驚訝到了,他渾渾噩噩地走到鎮(zhèn)人的集市上。

在市場上,一個賣二手商品商販問他能不能從朝鮮帶些老式炭火熨斗來。在朝鮮,這種熨斗幾乎家家都有,但很少有人用,商販正是知道這點,才讓金赫“幫忙”。

而這種熨斗,在當?shù)亟鸷漳苡脴O低的價格收購,再以每個80元人民幣的價格賣掉。80元——這是他這輩子從未見過的“巨款”。他用賺來的錢買了塊朝鮮婦女常用的背布,這樣他就能背更多貨物往返兩國。第一次,他覺得自己找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可能有朋友會感到好奇,就算是上世紀末的時候,我們工資水平還沒那么高,但80元怎么著也不算一筆“一輩子沒見過的巨款”了,當時的朝鮮究竟是怎樣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80塊錢,何以成為一筆巨款?

我國工資20余年間翻了十倍以上,不過哪怕是上世紀末的時候,80元也確實不能算罕見的巨款。

根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的數(shù)據(jù),1998年,中國平均年工資為9529元人民幣,落實到第個月,大概就是七、八百塊錢,具體收入隨職業(yè)不同有所浮動,但賺到80總體還是容易的。

但對來自對岸的金赫來說,80元人民幣是一筆足以改變命運的財富。在當時的朝鮮,普通工人的月薪大約相當于5-10元人民幣,農(nóng)民甚至更少。政府配給制度崩潰后,許多人只能靠黑市交易生存,但即便如此,絕大多數(shù)人一輩子也沒摸過一張百元人民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像土豆這樣在中國早已不算什么稀罕東西的作物,卻是很多朝鮮老農(nóng)臨終前也夢寐吃上一口的食物,這種說法并非夸張。

要知道,金赫生活的那個年代,正是朝鮮歷史上最為艱難的時刻之一,1994年1998年的朝鮮,正經(jīng)歷一場極為嚴重的大規(guī)模饑荒,后被朝鮮官方稱之為“苦難行軍”。

在當時的條件下,朝鮮本來就因氣候較為寒冷糧食一年僅一熟,再加上種植技術落后以及持續(xù)的洪災澇災,糧食大規(guī)模減產(chǎn)、欠收,此次洪災就連聯(lián)合國也認為是70年內(nèi)都罕見。

這種時候,吃上一口飽飯就是極其不易的事情,更別說賺上多少錢了,因為由于大規(guī)模饑荒與經(jīng)濟體制的停擺,朝鮮元很多時候與廢紙無異,因為無法買到對應的糧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相比之下,中國邊境的朝鮮族聚居區(qū),哪怕是最底層的勞工,日薪也能達到幾十元。一個中國建筑工人干一天活的收入,可能抵得上朝鮮工人幾個月的工資。這種巨大的經(jīng)濟差距,讓越來越多的朝鮮人鋌而走險,跨過圖們江謀生。他們被稱為“脫北者”,早期的脫北者只是周期性的橫跨邊境去對岸尋找機會,而其中像金赫這樣的少年不在少數(shù)——他們大多營養(yǎng)不良,缺乏教育,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對生存的本能渴望。

朝鮮的貨幣幾乎毫無購買力,黑市上真正流通的是人民幣和美元。

一瓶中國生產(chǎn)的普通洗發(fā)水,在朝鮮能賣到相當于幾十元人民幣的價格;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一臺二手手機,在黑市上的價格可能超過普通家庭幾年的收入。正因如此,金赫能靠倒賣熨斗賺到80元,已經(jīng)算是“暴利”——這筆錢足夠他在朝鮮黑市上買幾袋大米,或者支付一家人幾個月的口糧。

三、你可能并不了解的“脫北者”

金赫的故事并非個例。在圖們江沿岸,每天都有朝鮮人試圖穿越邊境,有些人是為了溫飽,有些人則是為了徹底逃離。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會被朝鮮的邊防軍抓捕,運氣好的遇到中國的邊防警察,可能僅僅是被遣返,甚至還會提供上一些口糧和衣物讓他們安穩(wěn)回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運氣差的可能在被抓捕之后送到邊境不遠的勞改營里。但即便如此,仍有人前赴后繼,因為留在朝鮮意味著永恒的饑餓,而跨過那條江,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當時的朝鮮物質(zhì)條件極為匱乏,而即使是今天的朝鮮,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工資水平平均下來也就是每月400500元人民幣,即使考慮到醫(yī)療教育免費以及分配住房、物價水平較低等問題,朝鮮平民的生活也與富足扯不上關系,偏遠農(nóng)村仍然會發(fā)生食不果腹的情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些脫北者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人像金赫一樣,靠小額貿(mào)易勉強糊口;有些人則被蛇頭欺騙,淪為黑工甚至性剝削的受害者;極少數(shù)幸運兒能輾轉(zhuǎn)逃到韓國,但即便在那里,他們也往往因文化隔閡和社會歧視而艱難求生。

但正是這樣的掙扎,讓這條冰冷的邊境線,成了無數(shù)人眼中的“希望之江”。

但朝鮮是個極度封閉的國家,跨越邊境本就是非法之事,一旦被抓獲,就很可能被視為“叛國”,在勞改營里不僅要進行繁重的體力勞動,食品供給也不會充足到哪里,有些人甚至時間久了直接病死或者“消失”在勞改營里。

畢竟已經(jīng)叛國的人,已經(jīng)失去了法律意義上的公民身份,不受到朝鮮法律的庇護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像金赫這樣能通過倒賣物資輾轉(zhuǎn)兩國之間來賺到不少錢的人,實屬相當幸運,但金赫哪怕再小心、對橫跨邊境這種事情再熟稔,卻總有暴露的時候,因為邊防警察換崗的周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有時稍有變動,他就有被抓到的風險。

并且更關鍵的問題是,金赫之所以敢一而再,再而三的冒險,除了為生活所迫外,還是有未成年這個身份的倚仗在,而在朝鮮只要超過十六歲,在法律意義上就不能再算作未成年了。

而原先如果他犯了法,因私自橫跨邊境被抓捕,最后就是一頓問責,但大多時候不會承擔太嚴重的責任,而如果到了十六歲再因犯法被抓,事情就遠不止這么簡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終,在中朝兩國反復輾轉(zhuǎn)幾次后,金赫賺到了數(shù)百元的人民幣,家里的物質(zhì)條件得到了極大改觀,但錢的來歷終歸是要暴露的,知道實情后父母痛打了金赫一頓,并警告他再也不要翻越邊境,否則被抓后他們可能就再也見不到金赫了。

金赫一陣痛哭后,選擇聽從父母的安排,再也不鋌而走險,但同行的幾個伙伴,就沒有他這么幸運了,幾天后,金赫聽到了消息,先前的一名伙伴因翻越邊境被軍警抓獲,被毆打到半死送到勞改營,后來他再也沒聽到過這個伙伴的消息。

如今橫隔中國與朝鮮的圖門江依然翻涌,而脫北者們依然存在。

總結(jié)

對于上世紀的朝鮮平民來說,80元實在是一筆巨款,因為在當時大饑荒的背景下,吃上一口飯都算是謝天謝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