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多年,特朗普舊調重彈,打著“降稅”的幌子再次向中國釋放談判信號。

他宣稱將對部分中國商品的關稅從最高145%壓低到50%-65%,個別商品甚至“低至”35%。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番降稅言論一出,部分媒體急于渲染中美關系或將解凍,仿佛又看到了所謂“回暖”的希望。

但我們不能不問:這真的是實質性讓步嗎?

特朗普的“降稅”是讓步還是表演?

若把特朗普此次“降稅”動作放在整個貿易戰(zhàn)脈絡中來看,它的真實面目便無處遁形。

從2018年挑起貿易戰(zhàn)以來,特朗普將對華加征關稅不斷上調,試圖以極限施壓換取中方讓步。

這種以貿易為工具進行國家層面打壓的做法,早已超出正常經貿關系的范疇。

如今他口中的“降稅”,實則建立在其人為制造的極端關稅之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把稅率暴力推高到145%的歷史高位,再將部分下調到35%-65%,再對外高調宣傳“重大讓利”。

這種做法更像是典型的商業(yè)促銷手法,先抬高標價再貼上折扣標簽,制造出一種虛假的“誠意”與“妥協(xié)”。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方口中的“降稅”并非無條件執(zhí)行,而是明確捆綁談判前提。

他們把中國出口商品按戰(zhàn)略威脅等級劃分,保留對關鍵技術、基礎制造等領域征收100%以上高稅率,而所謂“降稅”僅針對他們眼中無關痛癢的低端品類。

實質上,這是以極具彈性的分類體系保留隨時加壓的權力,讓“降稅”成為談判中的誘餌和籌碼,而非真正撤除貿易壁壘。

這不是誠意,而是算計。

中國是否會接招?

特朗普的“降稅換談判”算盤打得精,但問題是,中國還會上這個當嗎?

面對這個問題,我國外交部的回應干脆利落: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不僅是一句表態(tài),更是一條準則。核心在于“平等、尊重、互惠”三點缺一不可。

換句話說,中國并非拒絕談判,但拒絕接受“帶著枷鎖的會談”。

自貿易戰(zhàn)以來,中方經歷的每一次談判都是在美方不斷施壓、不斷翻臉、不斷單邊設限的環(huán)境下進行的,所謂“協(xié)商”更多是逼迫式條件清單的單向輸出。

這種不平等對話的模式,中方已經不再接茬。

在特朗普提出“先談協(xié)議、再降稅”的邏輯下,談判的前提變成了“中方必須接受美國設定的條件”,否則美方連降稅都不會執(zhí)行。

這等于要求中方讓渡談判主導權并事先讓步,才有資格換取美國撤銷部分原本就不該存在的懲罰性措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簡直是邏輯荒謬、立場傲慢,絲毫沒有談判應有的對等性。

對中國而言,是否取消所有對華加征關稅,是美國必須先做出的實質性動作,是恢復互信、開啟真正談判的前提,而不是談判結果。

美方若連這一點都不愿執(zhí)行,還在執(zhí)著于“關稅當籌碼”的老戲碼,注定換不來任何實質性對話。

在這一輪中美博弈中,中方展現(xiàn)出的戰(zhàn)略定力與清醒判斷值得特別強調。

中國早已從被動應對走向主動布局,無論是在政策工具、產業(yè)鏈穩(wěn)定、出口市場多元化還是對美依賴度降低方面都進行了系統(tǒng)性調整。

短期陣痛換來的,是中方日益增強的戰(zhàn)略回旋余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特朗普政府卻在這場持續(xù)多年的關稅博弈中,越來越像一個失控的賭徒,下注愈來愈重,卻遲遲等不到籌碼的回報。

中方立場為何如此強硬?

有人疑問,面對美方“主動示好”,中方為何反應如此冷峻?態(tài)度為何如此強硬?

答案其實并不復雜:因為中國已經徹底看清了這場“降稅秀”的本質——不是和解,而是布局,不是讓步,而是試探。

特朗普今天降稅,明天可能反手加碼。他的政策風格本質上是極度短視與利益驅動型的,今天說的話與明天的行為可能毫無關聯(lián)。

這種搖擺不僅給中國,也給全球市場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美方口口聲聲要求“信任”,可一而再的出爾反爾早已讓那點可憐的信任蕩然無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信任從不是一句“我們愿意談”就能重建的,更不是“我愿意降稅”就能自動兌換的。

中國看重的從來不是美國表面姿態(tài),而是其真實舉措與長期意圖。而從過去七年來的經驗來看,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戰(zhàn)略思維從未改變,其核心始終是圍繞“遏制”、“壓制”和“打壓”。

即便如今祭出降稅動作,也只是因其施壓失敗、經濟承壓而不得不調整策略。

在戰(zhàn)略動機未變、操作邏輯未改的前提下,指望中方因暫時“減壓”就改變態(tài)度,不啻于癡人說夢。

正因如此,中國選擇了最清晰、最干脆、最堅定的回應方式,不為表面讓步所動,不為暫時緩和而退,不為假象談判而妥協(xi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只有在尊重和對等的前提下,任何中美對話才有價值。

否則,無論特朗普祭出多少口頭上的讓步,都不過是包裝得更巧妙的施壓工具,中方早已識破,也不會再陪他演戲。

結語

未來中美是否會重新回到談判桌上,關鍵不在于誰先開口,而在于誰能真正放下威脅、承認平等,拿出可以信任的實際舉措。

只要美方依然抱持以壓促談、以利誘降的老思維,任何“降稅”行為都無法真正打動中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于中方而言,捍衛(wèi)核心利益的原則一分不讓,誰想在談判桌上主導規(guī)則,就必須先做到信守承諾、拿出誠意,而不是把談判當交易、把減稅當誘餌。

這個世界不是由誰嗓門大誰就有理,更不是由誰先喊“談談”誰就占據(jù)道德高地。真正能推動中美關系緩和的,不是虛假的“讓步”,而是實實在在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