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你這是看上陳毅的錢了?。 ?br/>

劉伯承的話剛說完,周總理一邊哈哈大笑,一邊這么說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沒辦法呀總理,辦學當然得要錢了。”劉伯承將軍一邊真誠無辜地看向周總理,一邊“理直氣壯”地說道:

“我這也是為了國家的未來嘛。”

聽了他的話,周總理陷入了沉思。

對于劉伯承的要求,周總理并不敢貿然答應,可一想到中國軍事的落后,他又無法斬釘截鐵地拒絕。

就在周總理低頭思索了幾分鐘之后,在劉伯承充滿殷切期待的目光中,周總理緩緩開口:

“我向中央幫你申請一下,你回去等批示吧!”

聽了這話,劉伯承不免有些失落,看著他踱步走出辦公室的背影,周總理也長長地嘆了口氣……

劉伯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劉伯承

是什么樣的事情,令周總理和劉伯承如此一個如此謹慎,另一個又如此迫切呢?

軍事將才劉伯承

作為伴隨著我黨解放事業(yè)一路從無到有的“元老級”人物,劉伯承將軍的經歷不可謂不豐富。

劉伯承將軍是從1911年開始參與革命的,1912年的時候,他考入了重慶蜀軍政府開辦的軍事學堂進行學習。

在這里讀書的過程中,劉伯承不僅習得多門不同類型的軍事課程,還對《孫子》等著名的中國兵書有了更深的了解。

經過了為期10個月的學習,讓劉伯承對于兩軍交戰(zhàn)之時的思考更加全面也更加靈活了,最開始,劉伯承是跟隨孫中山先生一起奮斗的。

孫中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孫中山

在戰(zhàn)場上劉伯承敢拼敢闖,善用奇謀巧策,因此在隊伍中很受士兵尊敬。

相比起被他們擊潰的敵方軍隊或者散兵游勇,劉伯承真切地意識到了軍事學校的重要性。

1923年,劉伯承在討伐北洋軍閥期間右腿負傷,被送往成都接受治療。

在這里,劉伯承結識了共產黨員楊闇公、吳玉章等人,這些共產主義者在病房治療期間,常常會互相探討馬克思主義。

那時的共產黨和國民黨之間還是處于友好合作的狀態(tài),兩黨合力建成的黃埔軍校中也是既有共產黨人也有國民黨人,大家彼此之間同窗共讀、共商革命。

劉伯承突然發(fā)現(xiàn),比起國民黨的革命主張,共產黨的種種思想更加吸引他,就這樣,劉伯承于1926年5月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27年,劉伯承與周恩來、朱德等人領導了南昌起義,為土地革命做出了卓著的貢獻。

也是在同一年,在孫中山逝世后本性畢露的蔣介石開始在黃埔軍校內部大肆開展反革命政變。

在他的迫害下,一部分我黨成員慘遭毒手,而另一部分則只能想辦法逃出軍校。

于是,共產黨失去了一所能夠培養(yǎng)軍事人才的教育學院,這讓劉伯承感到十分痛心。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劉伯承作為八路軍第129師的師長,和戰(zhàn)士們同吃同睡,用兵如神的他經常能打日軍一個措手不及

在他和鄧小平等一眾我黨成員的努力下,日軍最終選擇了投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后來的解放戰(zhàn)爭和渡江戰(zhàn)役中,劉伯承更是以其不俗的指揮能力充分配合毛主席的各項作戰(zhàn)方針,最終都取得了圓滿的勝利。

可是,劉伯承在這么多年時間里,心心念念的還是想要為我黨建設一座軍校。

直到1950年,我黨中央經過長達半年多的商議之后,決定開辦新中國的第一所軍事學院。

至于這所軍事學院的辦學任務該交給誰,新中國的領導人們幾乎無一例外地想到了劉伯承,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當年土地革命時期,劉伯承與吳玉章、林伯渠等人曾被黨組織派到蘇聯(lián)學習。

相比起其他人,劉伯承的軍事知識是既經過國內教育,又綜合了國際視野的拓展,加上其豐富的作戰(zhàn)經驗,對于治學有著巨大的好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巧的是,一直懷揣辦學夢的劉伯承在知道中央即將開辦軍事學校的決定之后,也火速請纓,希望國家領導人能將這個任務交給自己。

在得到了毛主席肯定的答復以后,劉伯承便馬不停蹄地從他當時所在的西南邊疆趕到了北京。

想挖陳毅當政委

在接下了辦學任務后,劉伯承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選址,既然是新中國第一所軍事學校,那么最好還是將辦學地址設在北京,可當年的中國基建從客觀上講,比現(xiàn)在要落后得多。

劉伯承看上的地方,要么面積可以,但供水供電等問題難以解決;要么水電暢通,但辦學面積又受到了限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就在劉伯承為此愁容滿面的時候,他突然想到了自己當年在南京當市長的時候,南京市內正好有一所軍政大學!

如果能以那所軍政大學為基礎改造擴建,那么不僅用地問題解決了、基礎設施也不需要重新購置太多,還能節(jié)省出一大筆辦學費用。

這樣一舉兩得的辦法贏得了黨中央內部領導人的一致好評,當時新中國亟待建設的地方很多,大家都是勒緊褲腰過日子的,這便是由劉伯承出任第一任院長的南京軍事學院的前身。

說來有趣的是,當年在選好辦學地址以后,建學所需要的資金儲備又成為了劉伯承即將面對的一個難題。

經過一番苦思冥想之后,時任華東野戰(zhàn)軍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的陳毅成為了劉伯承“搜刮”的目標。

陳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陳毅

陳毅當時手中既有兵權又有財權、還同樣在華東地區(qū)任職,如果能將他納入學校,那么以后的“建設基金”可就不用愁了。

于是,劉伯承找到周總理,試探性地說道:

“總理,我想跟您要一個人來學校當政委。”

對于劉伯承的請求,周總理感到很好奇:“哦?什么人讓劉將軍你這么看好啊。”

當陳毅的名字被劉伯承說出來之后,周總理一下子就笑了出來:

“你這不是看上了陳毅這個人,你是看上他的錢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聽到周總理戳破了自己的小心思,劉伯承也不惱,只爽快地笑了起來。

將自己的想法如實報告給中央之后,劉伯承便開始一邊繼續(xù)自己的工作一邊等待中央批復。

只是,陳毅將軍當時不僅在華東軍政、上海市有職務,而且還是第三野戰(zhàn)軍司令員。

身兼數職的陳毅肩上的擔子本來就很重,為了不讓他過度勞累,黨中央最終沒有答應劉伯承的請求。

好在,劉伯承有著兩手準備,如果黨中央不同意陳毅當政委,他大不了先諸事從簡,等學校正式投入使用之后再慢慢發(fā)展。

從那以后,劉伯承便開始全身心地投入教學設計的過程中。

在這期間,劉伯承不僅親自搜集編譯中外資料設計教材,還會親自培養(yǎng)師資力量,力求帶給學生們最好的體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教育用人這方面,劉伯承做到了“任人唯賢”,彼時新中國的勞改所中,有一位叫做廖耀湘的原國民黨將領。

廖耀湘家境殷實,出身富裕,從小家里人就支持他讀書。

在學完私塾和小初高中的全部內容之后,廖耀湘憑實力考入了黃埔軍校,而后還被蔣介石公費派往法國留學。

在教育教學這方面,廖耀湘腦海中的知識儲備量恐怕沒有幾個人比得過了。

在國民黨部隊帶兵作戰(zhàn)時,廖耀湘就經常以極快的反應速度和靈活的應變能力令我軍頭痛不已。

不過,即便將領再好,也耐不住國民黨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逐步走向下坡路。

廖耀湘原本想在軍中為革命盡力,可蔣介石只想著自己的權利富貴。

廖耀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廖耀湘

國民黨內部軍心潰散,廖耀湘這個“高材生”也回天乏術,最終被我軍生擒。

對于廖耀湘這樣的人才,雖然大家政見不合,但當時他已經在接受勞改,并且為人本性不壞。

出于惜才愛才的心理,劉伯承將廖耀湘請來了南京軍事學院講課。

在得知劉伯承居然讓自己擔當教書育人如此大任的時候,廖耀湘感動得無以復加,給學生上課時從來都是盡心盡力。

除他之外,劉伯承還陸陸續(xù)續(xù)起用了上百名有實力、有道德的原國民黨將領。

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的都是他們曾經在戰(zhàn)場上一刀一槍拼下來的真知識,這些人也成為了南京軍事學院不可忽視的師資力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軍事學院的重要性

1951年,南京軍事學院就這樣正式成立了,在學院正常運作了三年以后,劉伯承在向黨中央匯報工作時,又提出了一個新想法。

他發(fā)現(xiàn),比起老百姓家的孩子,更需要進行系統(tǒng)化軍事學習的正是我黨內部的一些將領,他們大多是農民出身,即使接受過文化教育,那水平也不高。

從前我黨沒有辦學條件,憑借著人民的支持和將士們的一腔熱血贏得了解放戰(zhàn)爭。

如果這些領兵作戰(zhàn)的人個個能接受到更先進的軍事教育,那么以后和外敵拼殺時,我們不就能做到犧牲更少、但勝利來得更快了嗎?

毛主席很認同劉伯承將軍的想法,讓沒接受過教育的將軍們接受先進的知識學習,不僅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我國軍事發(fā)展,而且對這些將軍們自身來說也是件好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劉伯承的話得到了領導人們的高度認同,在中央的批示下,包括楊得、曾思偉、秦基偉等人在內的52名新中國將領,“背起書包”上學去了。

一開始我們沒有成熟的教育體系,所以在面對這些將領時,想要學習蘇聯(lián)的教學方式。

蘇聯(lián)的教學系統(tǒng)要求學員連續(xù)學習兩小時,然后才能休息10分鐘,這樣的高強度學習節(jié)奏對于這些都沒接觸過多少基礎文化知識的軍事將領們來說苦不堪言。

就算大家有心學,一群五六十歲的人也會被這六小時的知識點砸得暈頭轉向,于是,為了提升教學效果,劉伯承放棄了蘇聯(lián)的那套方法,自己開始從0研究。

針對這些曾經出生入死的將領,劉伯承設計了一個“兩年制”教學計劃,循序漸進地給他們灌輸不同的知識。

在學習書本課程的同時,劉伯承也會陪著這些老戰(zhàn)友們到野外場地進行實訓,這讓老將軍們對于這些陌生知識的接受程度普遍提高了許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劉伯承不可能一直陪著這些人上課。

學院里的老師很多都是學成歸來的年輕人,因為擔心年輕人新上任鎮(zhèn)不住場子,所以劉伯承常常強調“尊師重道”的重要性。

劉伯承規(guī)定每個人在學院里見到老師都要問好,原本有些人還真覺得劉伯承這樣太嚴厲、太不近人情了。

但是,當他們看到劉伯承自己上學上課時都嚴守各項規(guī)章制度時,便不好再說什么了,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意思就是當一個人品行端正時,不用他多費口舌,別人也會以他的德行為標桿要求自己;一個人如果自身品行就不端正,那么他就算說再多,也沒有人會聽從信服。

而劉伯承,就是靠著自己的“身正”,帶領著其他的將領們一起刻苦求學,補平了自身的短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一開始叫苦叫累的同志發(fā)現(xiàn)了學習的奧妙和樂趣,在研讀兵法、學習不同軍種的特點特性時,他們才發(fā)現(xiàn)戰(zhàn)爭里蘊含著這么多的學問。

用他們的話說:“以前是哪里有敵人打哪里,現(xiàn)在是帶著知識打敵人?!?/strong>

系統(tǒng)性的軍事文化學習可以讓我軍在戰(zhàn)場上更好地在戰(zhàn)況有利時進行收割,在戰(zhàn)況不利時逆風翻盤、降低戰(zhàn)損。

因此,對于國家和人民來說,軍事學校的建立都是重中之重。

在短短數十年間,我國的軍事實力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帶領下飛速進步,達到了世界前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年劉華清將軍在出國訪問時,只能踮著腳尖看美國航母,可現(xiàn)在,中國已經有了三艘屬于自己的航母。

中國人民不僅站起來了,還在領跑世界,而這正是千萬華夏同胞不懈努力的結果,但愿祖國的發(fā)展能夠一如正午驕陽,永遠保持熾熱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