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毛主席的兒子,毛岸青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沒有因父親的偉人身份而享受特權,反而因父親的革命事業(yè),母親楊開慧遭國民黨反動派殘忍殺害,他與哥哥毛岸英在上海流浪受盡磨難,后來,黨組織想辦法將他們兄弟送往蘇聯(lián)學習,這才擺脫困境。

學業(yè)有成回國后,毛岸青憑借自己出色的俄語翻譯才華,翻譯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做出了卓越貢獻。
毛岸青在童年時期曾被敵人打傷,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晚年時更是體弱多病。
2007年,毛岸青病情加重,相關部門得知后,特批他可以享受副總理級醫(yī)療待遇。
毛岸青童年坎坷悲慘 被洋人打傷留下嚴重后遺癥
1927年8月7日,毛主席秘密前往漢口,參加了中共中央召開的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
會議一結束,他立即按照中央的指示,前往湘贛邊界組織并領導秋收起義,隨后帶領起義隊伍登上井岡山,創(chuàng)建了中國工農紅軍和革命根據地。
與此同時,毛主席在井岡山指揮紅軍與敵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他的妻子楊開慧則根據黨組織的安排,帶著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龍在長沙板倉老家開展地下工作。

由于毛主席在保衛(wèi)井岡山的斗爭中,屢次擊退敵軍,惱羞成怒的國民黨反動派無法戰(zhàn)勝毛主席,于是便將對付的目標轉向了他的妻子楊開慧。
為了抓捕楊開慧,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甚至懸賞一千大洋。
楊開慧在群眾的掩護下,雖然躲過了幾次搜捕,但最終還被特務探到了行蹤,1930年10月中旬,她不幸被捕。
在獄中,楊開慧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和威逼利誘,她始終堅守住對黨的忠誠,未吐露一絲黨的機密,敵人見無法從她口中得到有價值的情報,便在她入獄一個月后,殘忍的殺害了她。

當時,正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的毛主席的弟弟毛澤民,得知楊開慧不幸遇難的消息后,深感痛心,同時也非常擔心三個侄子繼續(xù)留在長沙會很不安全。
于是,在征得黨組織同意后,他經過一番周密安排,委托毛岸青的外婆向振熙和舅媽李崇德,將三兄弟安全護送到了上海。
隨后,遵照周總理的指示,毛澤民將三個侄兒送入由我地下黨主辦的大同幼稚園,至此,毛岸青兄弟終于有了一個穩(wěn)定且安全的生活環(huán)境。
但好景不長,1931年夏,由于顧順章的叛變,上海整個地下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
大同幼稚園的工作人員或躲避抓捕,或已被抓捕,幼稚園頓時陷入了無人照管的境地,孩子們無奈流落街頭,毛岸青兄弟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上海街頭的流浪兒。
為了生存,兄弟三人除了不偷不搶,只要能干得了,幾乎什么臟活累活都干。

一天,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出去乞討,讓三弟毛岸龍在家等候,等他們回來后,岸龍不見了。
兄弟倆心急如焚,找遍了上海各個街頭,卻始終未能尋到三弟毛岸龍的身影,自此,毛岸龍生死未卜,再無音信。
不久后,上海地下黨中央機關特科工作人員董健吾,也是大同幼稚園的創(chuàng)辦人,在街頭找到了正在流浪的毛岸青和毛岸英,并收養(yǎng)了他們,將他們寄養(yǎng)在自己的前妻黃慧光那里,當時,兄弟二人的生活費是由地下黨組織按月提供。

1933年,上海地下黨中央機關遷移到了中央蘇區(qū),留在上海的黨組織由于叛徒出賣,遭到毀滅性破壞,毛岸青兄弟二人的生活費也因此中斷。
為了維持生計,小小年紀的兄弟二人,不得不幫著家里掙錢。
一次,毛岸青當報童賣報紙時,碰到幾個外國水手買報紙不給錢,還狠狠踢了他一腳。
憤怒的毛岸青為了發(fā)泄心中的恨意,找了一支粉筆,在電線桿子上寫了“打倒洋人”四個字。
不巧的是,毛岸青剛寫完,正好一個印度巡捕走過來,見狀抓住毛岸青就是一頓毒打。
毛岸青的腦袋受到重擊,頓時昏死過去,幸虧毛岸英及時趕來,將他背回家,但最終由于未能得到及時醫(yī)治,從那之后,毛岸英落下了難以醫(yī)治的頭痛病。
擺脫困境 黨中央輾轉送兄弟二人前往蘇聯(lián)求學

1936年初,上海地下黨組織聯(lián)系上了黨中央,并將毛岸青與毛岸英的情況匯報給了黨中央。
毛主席得知兩個兒子平安無事后,一直懸著的心終于落了地,深感欣慰。
當大家提議趕緊將兩個孩子送來延安,讓多年未見面的父子團聚時,毛主席經過再三斟酌,考慮到兩個兒子一直沒機會上學,于是,強忍對兒子的思念之情,決定將毛岸青和毛岸英送往蘇聯(lián)接受教育。
1937年初,在黨組織的精心安排下,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順利抵達蘇聯(lián)。
不久后,兄弟倆與多年失去音訊的父親毛主席建立了聯(lián)系,父親時常來信,關心他們的學習進展,而他們也激動萬分地在回信中向父親講述在蘇聯(lián)生活與學習的點點滴滴。

盡管父子多年未見,甚至對父親的音容笑貌都已記不清,但每次讀到父親的來信,心中總會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親切與溫暖。
在那段歲月里,毛主席為了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日夜操勞,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但他總會會盡可能及時地給兩個兒子回信,字里行間充滿鼓勵和關懷,同時,他還在百忙中抽出時間,精心選擇一些可讀性極強的書籍,寄給他們。

對兩個兒子的成長和進步,毛主席感到由衷的欣慰和喜悅,他捧著從蘇聯(lián)回國的同志帶回的岸青和岸英的照片,臉上不由自主的露出慈祥的笑容,然而笑著笑著,眼睛里便蓄滿了晶瑩的淚水。
此刻,毛主席的心情極為復雜,他即為兩個兒子的成長感到欣喜,又因為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父愛感到內疚,尤其是對曾遭到毒打,頭部受重傷留下頭痛毛病的岸青,他心中更是充滿了難過和心痛。
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來到蘇聯(lián)后,生活上得到顯著改善,他們深知這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因此格外珍惜。
兄弟倆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十年制學校畢業(yè)后,哥哥毛岸英先行回國,而毛岸青則選擇留在在蘇聯(lián)繼續(xù)深造,一年后,毛岸青也回到了祖國。
毛岸青病重 享受副總理級醫(yī)療待遇

1947年,毛岸青回國后,毛主席看著這個二十多年未曾謀面,自己日思夜想的兒子,不禁激動得熱淚盈眶。
盡管心中滿是對兒子的疼愛,但毛主席并未對他溺愛,而是安排他前往農村進行鍛煉。
對于父親的安排,毛岸青不僅毫無怨言,反而在聽說黑龍江省委要在克山縣搞土地改革試點后,認為這正是一個學習和鍛煉的絕佳機會,于是便主動要求前往克山縣去參與土改工作。
毛岸青化名楊永壽來到克山縣,投身于土地改革運動,雖然當?shù)貤l件非常艱苦,但他卻從未表現(xiàn)出過怕苦怕累,他在工作中積極為做好改革出謀劃策,生活上與群眾同吃同住。
他出色的表現(xiàn),贏得了同事和當?shù)厝罕姷母叨确Q贊,當時,大家誰也沒想到,這個樸實肯干的小伙子,竟然是毛主席的兒子,直到土改工作結束,他坐上火車離開后,人們才從縣領導那里獲悉“楊永壽”的真實身份。

1949年7月,毛岸青進入中宣部開始從事翻譯工作,之后,他憑借深厚扎實的俄文功底,專注于馬列著作方面的編譯,翻譯并出版了數(shù)十部政治理論書籍及相關文章。
可就在毛岸青在事業(yè)上一帆風順之時,他突然得知哥哥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壯烈犧牲的噩耗,這對與哥哥感情深厚的毛岸青而言,無疑是一個非常沉重的打擊,他因此悲痛欲絕,精神受到強烈刺激,導致他的頭痛舊癥隨之復發(fā)。
毛岸青在療養(yǎng)了一段時間后,病情還是不見好轉,醫(yī)生建議換個環(huán)境應該會對病情有幫助。
毛主席接受了醫(yī)生的建議,送兒子前往蘇聯(lián)治療。
從蘇聯(lián)治療結束后,毛岸青回到國內,前往大連繼續(xù)療養(yǎng),在療養(yǎng)期間,經眾人牽線撮合,毛岸青與嫂子劉思齊的妹妹邵華相識,并很快墜入愛河,情定終身。

1960年,37歲的毛岸青和22歲的邵華在毛主席等眾親朋好友的祝福下,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后,毛岸青與邵華感情非常好,這份真摯的情感猶如一劑良藥,讓他的心情愈來愈愉悅,病情也顯著好轉,身體逐漸恢復了健康。
不久后,他們帶著父親的囑托,懷著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回到板倉為母親楊開慧掃墓,而后又奔赴韶山,看望父老鄉(xiāng)親。

在愛與關懷的長久陪護下,毛岸青的精神狀況一直較為穩(wěn)定,但由于他早年受的傷留下了無法治愈的后遺癥,導致其晚年體弱多病,即便如此,他依然時刻心系國家大事,尤其是對祖國統(tǒng)一一事,極為關注。
與此同時,毛岸青還熱忱支持老少邊窮地區(qū)的建設,他和妻子邵華、兒子毛新宇多次重走長征路,前往革命老區(qū)和偏遠農村進行調研,用各種形式助力失學兒童。

此外,毛岸青和妻子邵華懷著對父親毛主席的深厚感情,以及對黨的事業(yè)的無限忠誠,攜手編撰了《我們愛韶山的紅杜鵑》、《中國出了個毛澤東》等極具紀念意義文學作品。
長期以來,毛岸青始終以頑強的毅力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與疾病頑強抗爭。然而在2007年,他還是被病魔擊垮了,病情日益嚴重。
相關部門得知毛岸青病重的消息后,即刻作出指示,按照副總理級別的醫(yī)療待遇對他進行全力救治。
盡管醫(yī)生竭盡所能的想挽留住他的生命,但最終還是沒有斗得過病魔,2007年3月23日凌晨,毛岸青因病與世長辭,享年84歲。
結語:

毛岸青,作為偉大領袖之子,他的前半生坎坷無比,后半生質樸平實,雖然很多人都熟知他的名字,但卻對他這個人卻感到十分陌生,甚至不清楚他做出過哪些貢獻。
事實上,毛岸青只是不擅長言辭表達,但卻一直在默默奉獻著自己的力量,他翻譯并出版的那些馬列經典著作以及政治理論方面的書籍,便是他為思想的傳播與理論的發(fā)展做出卓越貢獻的有力說明。
熱門跟貼